列宁对哲学唯物主义和实践辩证法的不同侧重

2017-03-22 08:29董岗彪
关键词: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

董岗彪

(常熟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列宁对哲学唯物主义和实践辩证法的不同侧重

董岗彪

(常熟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列宁前期更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而1914-1915年对黑格尔哲学的专题研究,则使他体会到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历史性联系,因此,他走进实践辩证法,找到了推进俄国革命的正确方法。无论在强调哲学唯物主义还是实践辩证法时,革命现实性均是列宁一以贯之的思维线索,也是牵引他哲学侧重的逻辑线索。

列宁;哲学唯物主义;实践辩证法;革命现实性

1908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与1914-1915年的“伯尔尼笔记”(列宁在瑞士伯尔尼写下的黑格尔哲学研究笔记),代表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不同侧重。这主要表现为其以辩证思维与非辩证思维的对比,代替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比。[1](P107)从文本分析角度看,《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公开的具有政治意义的论战性著作,“伯尔尼笔记”则是带有私人性的读书笔记、心得、批注。张一兵认为,列宁通过黑格尔(更重要的是因革命现实性的促发)真正接近了马克思,在自主性的思想空间里更深入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辩证法的革命本质,真正找到了俄国革命的科学方法指南。[2](P3-8)

一、对哲学唯物主义的强调

哲学唯物主义以传统形而上学为基础,是在直观被给予意义上的自然物质本体论。[3]它设定与人无关的绝对物质和抽象自然,强调物质与自然的绝对优先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这种唯物主义哲学,有走向对人的蔑视和造成人的现实消极感的危险。作为哲学领域中的一般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直接建基于政治经济学之上的唯物主义哲学是不同的。马克思以历史性的物质实践为基础所创立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把物质、自然看作独立于人并以人为中介的外部实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用无中介的直接被给予的物质实体置换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他反对体系哲学,无意于构造一种新的本体论哲学。作为人的解放学说和以改造世界为使命的学说,其整个理论不可能建基于此种蔑视人的唯物主义之上。

因受第二国际理论家的影响,列宁前期(以1914年列宁开始专题研究黑格尔哲学为界,可将列宁的思想尤其是哲学思想划分为前后期,前期包含张一兵所说的列宁早期和1906-1913年)更多地追随了经验科学的路子,更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并将历史唯物主义看作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列宁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4](P49)列宁将哲学唯物主义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正是绝对地无条件地承认自然界存在于人的意识和感觉之外这一点,才把辩证唯物主义同相对主义的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区别开来。”[4](P275)列宁后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是辩证的,认识到“旧唯物主义是非历史的、非辩证的(是反辩证法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它没有彻底和全面地贯彻发展的观点”[5](P55),但他此时的观点体现出哲学唯物主义色彩:持有自然物质本体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推广论。1908年在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期间,列宁研读了《狄慈根哲学著作集》。狄慈根认为:“世界并不是精神的属性,而是相反,精神、思想、观念是这个物质世界的多种属性之一。黑格尔尽管没有把科学发展到这个高度,但已经非常接近这个高度,以至他的两个学生,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登上了顶峰。”[6](P360)列宁在“精神、思想、观念是这个物质世界的多种属性之一”下划了横线,并在旁边划上双竖线以示对其的重视。狄慈根甚至把人的认识也包括在物质概念中,认为精神也是物质。他未能注意到,同样是唯物主义哲学,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已有了根本区别。列宁非常重视狄慈根所概括出的哲学唯物主义特征——“把物体世界作为起点,摆在首位,把观念或精神看成结果;而反对者却按照宗教的办法从上帝的道中引出物,从观念中引出物质世界”[6](P374),并用4种符号标记表示突出强调和肯定。由此,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发展,即把辩证法的灵魂赋予唯物主义,并把唯物辩证的因素推向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此成为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设定绝对物质、抽象自然,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把自然与社会历史的统一世界割裂的危险,会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于辩证唯物主义(用来说明物质性的自然界)加历史唯物主义(用来说明具有物质性的社会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其与哲学唯物主义不同:在马克思看来,与人及其实践相分离的抽象的自然是无意义的,因而他强调的是人化自然、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历史性的物质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而不等于辩证唯物主义加历史唯物主义。显然,列宁此时尚未完整地进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之中。因此,俞吾金不认同列宁“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一般唯物主义简单地等同起来”[7]的观点。在他看来,“历史的”和“辩证的”意思是一致的。[8]孙伯鍨先生把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理解为与“辩证”内在统一的方法,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非 “一般原理和特殊应用的关系”。[9]可见,列宁的哲学思想发展,有待于对黑格尔—马克思意义上的辩证法的真正掌握,有待于在实践基础上把握自然与社会历史分化与统一的世界。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唯物主义理解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14年开始的“伯尔尼笔记”前期。后来他才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发出了与前期相比时空错位的感慨:“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6](P151)这表明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深化的过程。

二、走进实践辩证法

在一战正酣和第二国际大分化之际,列宁却用一年时间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专题研究,其背景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社会民主党投票信任德皇凯萨,这两个事件同时发生,从根本上动摇了列宁一直立足其上并一直认为坚不可摧的哲学基础。1914年8月4日,他把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所有派别都共同信仰的那些概念,打了个粉碎”[10](P86)。通过此次专题研究,列宁深刻地把握了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发现黑格尔哲学里蕴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逐渐把批判矛头转向那些批判康德、马赫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打碎了始终支配着自己的由第二国际理论家构成的他性理论镜像。[2](P315)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辩证法理解,主要体现在列宁1914-1915年的“伯尔尼笔记”中,而最重要的则是其对黑格尔《逻辑学》的研究。列宁在研读黑格尔哲学时有了重要发现,认识到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历史性联系,其哲学体系由此有了重大进展。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层面。其一,以辩证思维与非辩证思维的对立,代替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发现黑格尔天才的成就是辩证方法。列宁最初带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思维框架来读《逻辑学》,认为黑格尔哲学十分之九都是些外壳皮屑。随着研读的深入,他从批判黑格尔转为热情地接受黑格尔的辩证法。[1](P7)在他看来,“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探讨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6](P122)。其二,重新思考唯心主义及其与唯物主义的关系,认为唯心主义不是简单胡说而是片面夸大,黑格尔所代表的唯心主义实际上比旧唯物主义更接近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并认为过去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尤其是站在机械唯物主义立场上,对唯心主义的简单批判是有问题的。其三,发现在黑格尔那里,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处于向现象过渡中;规律是对真理的接近,不能把规律的概念绝对化、简单化、偶像化:“规律的概念是人对世界过程的统一和联系、相互依赖和总体性的认识的一个阶段。黑格尔在这里热衷于对词和概念的‘加工琢磨’和‘穿凿雕镂’,这是反对把规律的概念绝对化、简单化、偶像化。”[6](P126)其四,发现在黑格尔那里,观念的东西与实在的东西的区别不是无条件的,其有关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的思想是深刻的:“反对庸俗唯物主义。注意。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的区别也不是无条件的、不是过分的了。”[6](P97)其五,发现在黑格尔那里,主客体是相互过渡的,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辩证的:“《哲学全书》第225节非常好,在那里‘认识’(‘理论的’)和‘意志’(‘实践活动’)被描述为消灭主观性的‘片面性’和客观性的‘片面性’的两个方面、两个方法、两个手段。”[6](P178)列宁认为,这是在黑格尔那里了不起的,可用于反驳康德不可知论的东西。黑格尔说康德和费希特的唯心主义滞留在定在和自为存在的二元论,列宁猜测,其问题在于其没有自在之物到现象、客体到主体的过渡。其六,黑格尔认为认识是一个历史进程,应该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认识的有限性问题,列宁认为,正是“认识的进程把认识引向客观真理”[6](P177);更重要的是,实践是消灭主观片面性和客观片面性的手段[6](P178),“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6](P183)。其七,体会到认识和实践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长期以来,困扰列宁的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没有达到马恩所设定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物质前提,这在他们的文献中找不到现成答案。列宁在阅读黑格尔哲学中深刻体会到:“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引进认识论时,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6](P181-182)其八,他得到重要结论:人的历史的能动实践改变现实世界,“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6](P182-183)。其九,认识到逻辑学、认识论和主观辩证法在客观的实践辩证法上的统一:“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这种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6](P291)其十,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黑格尔哲学里处于萌芽状态的天才思想的应用和发展。黑格尔认为“手段是比外在合目的性的有限目的更高的东西;——犁比由犁所造成的、作为目的的、直接的享受更尊贵些。工具保存下来,而直接的享受却是暂时的、并会被遗忘的。人因自己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部自然界的力量,然而就自己的目的来说,他却服从自然界”,列宁认为,这显现了“黑格尔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接近度,是“黑格尔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6](P159)他甚至认为,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而唯物主义最多。此种认识,对于列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质点,因此,说他认识到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实现了整体性颠倒而非“绝对物质”对“绝对精神”的词眼替换,是可信的。这些重大发现和思想进展,最终促使列宁走进实践辩证法,并成为他发动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他在黑格尔—马克思这里找到了十月革命实践的能动的辩证法指南!也是在这里,列宁思想中长期处于分裂之中的现实实践逻辑射线与哲学立场,才从与哲学唯物主义的假性一致中摆脱出来,真正与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统一了起来。”[2](P343-344)

三、革命现实性与哲学转向

列宁由强调哲学唯物主义转向强调实践辩证法,最根本的动因是革命现实性。这动因推动他在一战之际深入研读黑格尔哲学。列宁首先是一个革命实践家,因此,他决不会让实践屈从于理论。卢卡奇认为,革命现实性是列宁和马克思之间的决定性联系。革命现实性,即从无产阶级立场、革命利益至上原则、阶级视角、政治角度来看问题,是列宁根本的思想特色。“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11](P363)这正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以及其由最初推崇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再到与之产生争论,并最终与之决裂的逻辑线索之所在。不少论者都认为列宁首先是一个革命实践家,如柯尔施认为,“列宁主要著作的真正重要性在于他力图在实践中反对和粉碎这些当代哲学倾向时所具有的那种极端严厉性。他把这些哲学倾向看作从党的工作角度看来完全错误的意识形态”,他关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压迫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问题。[12](P77-79)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会凸显某种理论及其某个方面,实践逻辑会形塑人们对同一理论的不同理解思路。其实,在不同时期,出于革命需要,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有不同的侧重。对此,他本人也有自觉意识:“既然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那么在俄国也同在其他国家一样,不同的历史时期时而特别突出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方面,时而特别突出马克思主义的那一方面,那就不足为奇了……把注意力主要放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并不取决于主观愿望,而取决于总的历史条件。”[13](P129)

列宁前期聚焦于反对否认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前途和无产阶级革命使命的民粹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重视社会历史的客观性,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突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普遍意义。他欢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发展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前提。面对俄国党内马赫主义者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而第二国际理论家批判不力的情形,他当然会着重于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原则。因此,与大多数第二国际理论家一样,列宁更多强调社会历史的客观前提,强调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但与大多数第二国际理论家不同的是,列宁已经显现出了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俄国社会和革命问题时的历史具体性、现实性。由于革命现实性的牵引,列宁在一战之际专题研究黑格尔哲学。在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中,他不再简单地把绝对精神替换为绝对物质,而是把握住能动的客观实践的基础意义和中介作用。于是,在列宁思想中,由第二国际理论家构成的他性理论镜像逐渐退隐,一条新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社会历史是人的事业,实践创造世界,俄国资本主义虽不发达但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没有必要拘囿于第二国际科学化马克思主义的僵硬公式,坐等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革命的来临,完全可以通过坚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先获得社会主义的政治条件,后发展社会大生产,以获得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需要指出的是,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较高评价,并没有脱离唯物主义立场。他对黑格尔的评价,被西方学者如杜娜耶夫斯卡娅、凯文·安德森指认为黑格尔化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笔记’中的论述‘将他置于比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包括官方的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更接近主要的黑格尔主义的或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比如格奥尔格·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14](P158)其实,透过黑格尔,列宁看到的是马克思客观的历史的实践辩证法。他仍然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在新的高点上,强调的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性、能动性,以及二者的辩证运动。列宁指出:“认识……发现在自己面前真实存在着的东西就是不以主观意见(设定)为转移的现存的现实。(这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人的意志、人的实践,本身之所以会妨碍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是由于把自己和认识分隔开来,由于不承认外部现实是真实存在着的东西(是客观真理)。必须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6](P185)任何实践都是处于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又具有能动的超越性。“世界不会自动满足人”,因此,面对俄国资本主义虽发展又不发达的历史条件,越过第二国际普遍的消极等待的“科学理论”,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1](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张一兵.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张一兵.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的异质性——析《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逻辑前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3).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J].学术月刊,2012(5).

[8]俞吾金.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J].中国社会科学,1995(6).

[9]孙伯鍨.作为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0](美)杜娜耶夫斯卡娅.哲学与革命[M].傅小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4](美)保罗·托马斯.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从恩格斯到阿尔都塞[M].王远河,王克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2017-02-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4YJA710007);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研究项目(KYX201613)

董岗彪(1973-),男,山东济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唯物史观研究。

A821.63

A

1673-1395 (2017)03-0106-04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