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研究述评*

2017-03-22 10:50周志高邬美花
关键词:叙事学虚构现实

周志高 邬美花

(1.九江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西 九江 332005; 2.九江学院 理学院, 江西 九江 332005)

·文艺论丛·

国内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研究述评*

周志高1邬美花2

(1.九江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西 九江 332005; 2.九江学院 理学院, 江西 九江 332005)

可能世界叙事理论是后经典叙事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理论,用来解决文学理论当前存在的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学艺术虚构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国内叙事学界缺乏对该理论的系统研究,国外前沿的可能世界叙事理论也没有及时地被翻译、引入国内,导致中国的可能世界叙事理论与国外可能世界叙事理论没有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互补。当前,我们在引入西方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的同时,更应拨开西方叙事理论“放送”的迷雾,树立本土意识和主体意识,关注中国特有的叙述形式和主题,在中西叙事交流的宏观视野中积极建构自己的可能世界叙事理论,并形成对文本可能世界叙事分析的有效指导。

可能世界叙事理论;国内研究;述评

通常认为,可能世界理论肇始于莱布尼茨(G.W.Leibniz)1710年的《神正论》,他以无矛盾性即逻辑的一致性作为界定可能性的标准:只要事物的情况或事物的情况组合推不出逻辑矛盾,该事物情况或事物的情况组合就是可能的。自20世纪中叶可能世界理论在哲学界得以复兴之后,该理论逐渐向其他学科蔓延扩展。至20世纪70年代,可能世界理论陆续被文学艺术援引和改造,用来解决文学理论当前存在的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学艺术虚构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西方文学理论家道勒齐尔(Lubomir Dolezêl)、艾柯(Umberto Eco)、帕维尔(Thomas G.Pavel)、瑞恩(Marie-Laure Ryan)等率先尝试在文学中应用可能世界理论解决文学艺术的虚构性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人在《国外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研究述评》[1]一文中有过较为详细的论述。就国内学界而言,将可能世界理论应用于文学艺术,研究虚构叙事的成果并不多。我国著名叙事学专家赵毅衡教授指出,在2013年之前,“国内讨论可能世界理论的著作与参考书很少,论文数量虽多,几乎全部集中在哲学、逻辑学、语言学。即使在这些领域,论文多而论著少,说明论者很难整理出清晰整饬的论辩线路,而且国外有关论著被翻译成中文的也只有一本语言学著作。”[2]177这说明,国内叙事学界不仅缺乏对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的系统研究,而且国外前沿的可能世界叙事理论也没有及时地翻译、引入国内,导致中国的可能世界叙事理论与国外可能世界叙事理论没有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互补。但是,在国内外叙事学研究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国内学者在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为研究叙事文本中的虚构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与视角。

一、国内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研究的先导

在有关虚构世界的通达关系与类型学的研究中,西方学者瑞恩1991年在《可能世界与通达关系:虚构的语义类型学研究》一文中以通达性作为研究的“锚定点”,建构了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九种类型”的通达关系。[3]558-559并且瑞恩以这九种通达关系作为衡量虚构世界类型的变量,这些变量是独立的。我们在分析虚构世界的类型时,可以将这些变量进行相互配置。当不同的变量配置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同的虚构世界。这些虚构世界因变量配置的不同而差异大小不同,有些虚构世界之间差异很大,有些虚构世界之间差异很小。这样不仅可以对虚构世界进行大类的划分,而且可以对属于同一大类的不同虚构世界进行更加精细的区分。瑞恩的通达关系理论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分析虚构世界的视野,也为文学创作的创新实验留下了巨大的探索空间。从瑞恩提出的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通达模式来看,她主要运用归纳法来分析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通达关系,从而确定虚构世界的类型。但是面对如浩瀚星河中的繁星的叙事作品,要想穷其所有通达关系而尽皆归纳,绝非易事。

在国内叙事学界,我国著名的叙事学专家傅修延教授是最早运用可能世界理论研究虚构叙事的学者之一,与瑞恩不同的是,傅修延运用演绎法分析虚构世界的类型。他认为,按照可能世界的逻辑规律和“可能”的标准,所有的世界组合可以看成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宇宙,真实世界占据着这个宇宙的中心,环绕这个中心的是其他形形色色的可能的世界,它们诉诸于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人类的想象、推理或判断。叙事作品中的虚构世界属于可能的世界,虽然每一个虚构世界都有自己的逻辑规律,有自己独特的“可能”的标准,但它们毕竟是人类的创造物,不可能挣脱真实世界的影响。他在1993年出版的专著《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的前两章[4]6-63对叙事文本中的虚构世界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阐述了虚构是叙述的本质、叙述的内容和叙述的魅力所在,应用可能世界理论分析了虚构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探讨作者如何在叙事文本中建构可能世界,并挑战通往不可能的世界,从本体论分析了虚构世界的边界、规模、维度和密度以及虚构世界的类型学。在对虚构世界进行分类时,傅修延以真实的世界为基准,由近而远地从“可能”这个标准考察了不同叙事作品中的虚构世界,以此将虚构世界划分为摹本世界→部分虚构的世界→全然虚构的世界→神奇的世界→荒诞的世界→悖谬的世界六大类。从傅修延对虚构世界类型的阐释来看,“摹本世界”在最大程度上摹仿真实的世界,凡是在后者中不存在的,在前者中也不能存在。特写、报告文学中展示的世界属于此类,这个世界将“可能”的标准严格地限定为“在真实的世界中是否存在”,在后者中不存在的,对它来说也就是不可能的。诚然,叙事作品无不具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但这是一个虚构成分最少的“虚构的世界”。“部分虚构的世界”仍然搬演着真实的世界中的人与事,不过它已经稍具灵活性:凡是在后者中有存在可能的,在它里面可以存在。这也就是说,作者可以根据真实世界的逻辑规律与“可能”的标准,在局部范围虚构出一些人与事,补充、丰富业已存在的真人真事,构建起一个更具魅力的“虚构的世界”,例如以历史事实为题材的叙事作品中的虚构世界。“全然虚构的世界”中的人和事,可以和真实的世界没有关系,作者可以在全局范围内随意虚构。但是作者在虚构时仍须遵守真实的世界中的逻辑规律与“可能”的标准,不能超越这个限度。现实主义倾向的叙事作品中的世界基本上属于这一类。“神奇的世界”是叙事挑战的第一步,其中的逻辑规律与可能标准要么从现实世界变通获取,要么从其他“可能的世界”中直接拿来。它还是人类合理运用想象、推理和判断的结果,使那些没有机会或条件在现实世界实现的“可能”事物,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获得了实现,如东方文学中的龙、凤、麒麟、鲲鹏,西方文学中的飞马、不死鸟、独角兽,神仙道佛,妖魔鬼怪等等。“荒诞的世界”不是以神奇取胜,它之所以让人震惊、困惑、不理解,是因为读者从中看不到正常的逻辑规律和“可能”的标准。“荒诞的世界”的支架是扭曲了的逻辑规律与“可能”的标准,在习惯了正常的规律与标准的人看来,这个世界意义不明、秩序混乱、无从理解。典型的叙事作品如《城堡》、《审判》、《等待戈多》、《秃头歌女》、《变形记》、《第二十二条军规》等等。傅修延认为,“悖谬的世界”比“荒谬的世界”离现实世界更远,它与“不可能世界”接壤,是迄今为止人类想象所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悖谬的世界”也有其质的规定性,这就是可能性的任意组合导致了水火不容的几种可能性实现在同一个世界里,几套逻辑规律与标准同时并存,如博尔赫斯的叙事作品《阿莱夫》中的世界。尽管量子理论对我们一贯遵循的传统逻辑理论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传统的逻辑理论依然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立足点。就人类目前的普遍认知而言,“悖谬的世界”只有一半在“可能的世界”内,它的另一半仍深深地扎在“不可能的世界”中。此外,根据虚构世界是否遵循现实世界的逻辑规律和“可能”的标准,傅修延将遵循现实世界的逻辑规律和“可能”标准的前三类虚构世界称为“正常的虚构世界”,这些虚构世界中的叙事相当于弗卢德尼克所定义的“自然叙事”;而将超越、违背、扭曲了现实世界逻辑规律和“可能”标准的后三类虚构世界称为“非常的虚构世界”,这些虚构世界中的叙事被弗卢德尼克等西方学者称为“非自然叙事”。

无论哪种类型的虚构世界,它们都是话语的表征、是作者想象力的产物。作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规律建构出不同的虚构世界,最忠实于现实世界逻辑和标准的虚构世界是摹本世界,也最容易为读者所理解与接受;而悖谬的世界中共存着相互矛盾的不同规律与标准,它基本上属于不可能的世界,挑战人类的想象力极限。傅修延独辟蹊径,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对虚构世界的研究让国内学者耳目一新,其独特的学术见地开拓了我国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的研究。

二、可能世界叙事理论在中国的散播和发扬

可能世界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现实世界,推测、预计、评估世界的可能发展方向,更是研究虚构叙事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国内叙事学界,自傅修延教授发表了有关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的成果之后,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进入了沉默期,犹如一颗明珠落入了淤泥,失去了应有的光芒。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国内叙事学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可能世界理论在国内叙事学界得以散播与发扬。

王阳2007年出版的《虚拟世界的空间与意义》一书就其研究内容而言,对可能世界理论的着墨并不多,主要在第五章中运用符号逻辑和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工具讨论了虚构叙事文本的意义问题,对虚构指涉和可能世界做了比较“理性”的分析,将克里普克的可能世界模型以符号公式表达,并以此阐释虚构文本,探讨了可能世界、语境转换与视角关系的问题。[5]126-181但他在该章运用了过多的数学符号公式来阐释可能世界的模型及其分类,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可能世界叙事理论也引起了我国叙事学专家赵毅衡教授的兴趣与关注。2013年,赵毅衡教授以广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豪迈的雄心出版了《广义叙述学》,在对所有叙述体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讨论了所有叙述体裁的共同规律,建立起统摄所有叙述类型的总叙述学,这是我国叙事学专家在叙事研究上的一大创举。该专著的第三部分第三章“可能世界与三界通达”[2]176-197应用可能世界叙事理论,讨论了可能世界与不可能世界的区分、实在世界的特征、纪实型叙述的世界、虚构世界、虚构世界中的逻辑不可能、通达与风格、通达的社会意义;并指出,“各种不同的叙述文本,其基础语义域与通达关系在现实世界、可能世界、不可能世界三种世界中的布局不同:纪实型叙述,体裁规定的基础语义域是现实世界,却并不避免进入可能世界。虚构型叙述,其体裁规定的基础语义域必然是可能世界,而且必然需要寄生于现实世界,却可能卷入不可能世界。这种跨界通达,是纪实与虚构叙述的本质区分;同时,通达的数量级决定了叙事文本的风格倾向。”[2]196这一论述很好地廓清了纪实型叙述与虚构型叙述之间的区别,深化了对通达关系与创作风格之间的关联认识。龙迪勇在2014年出版的专著《空间叙事研究》中的部分章节,主要运用可能世界叙事理论探讨了非线性叙事的“分形叙事”[6]215,即叙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及其导致的不同叙事结果,《罗拉快跑》就是这类叙事的一个典型例子。国内学者也有对可能世界叙事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1年,张新军出版了《可能世界叙事学》[7]一书,直接打出了“可能世界叙事学”的旗号,以“世界”作为根隐喻来铺叙可能世界叙事学的理论模型,描述了可能世界的三个本质特征:虚构性、叙事性和经验性。他在广泛征用跨学科理论资源,如哲学逻辑学的可能世界理论、量子力学、认知科学和相关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描述了叙事中的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心理表征之间的互动关系,考察了人们如何体验叙事、如何使用叙事、叙事如何记录并结构我们的经验、叙事如何塑造经验现实及经验现实如何制约我们对虚构世界的认知等。该书在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主办的《符号学论坛》上讨论过,获得了较高的赞誉。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分析叙事中的虚构世界,可以说为我们找到了叩启虚构世界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使我们得以更加清楚地审视叙事中的各类虚构世界。2015年,本人出版的专著《虚构世界研究》[8]以“可能世界”、“虚构世界”等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为基本骨架,在范畴、概念以及重要理论问题之下,既在纵向上深入论述了“虚构世界的本体”、“虚构世界的形貌”、“虚构世界的类型”、“虚构世界的认知”,又在横向上较为广泛地拓展了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叙事中故事与世界的联系,如此该书从多重文化语境、关联中对可能世界理论视域下的虚构世界的丰富意蕴进行了较为立体的考察,在历史性的反思与前瞻性的思考的有机结合中,在大量思辨性的阐述中融入了许多定量性的分析,这种将传统实证研究与现代数学计量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使该书既获得了理论的“质”的深度,又具有了“量”的精确性与具体性,获得了学界较高的评价。该书在出版前,乔国强教授、赵炎秋教授、孟昭毅教授等国内专家审阅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激起了专家们对可能世界理论的极大兴趣。

2015年11月,在第五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七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的大会上,乔国强教授在《论文学史的三重世界及叙述——对文学史内部建构的一种探讨》[9]一文中指出,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相比,文学史除了真实性之外,它还存在着一个虚构性问题。这就决定了文学史的构成内容与叙说方法与一般的历史不同。这种差异性赋予了文学史更为丰富、复杂的内涵。为了将文学史这种独特的构成内涵挖掘出来,他运用了西方的可能世界理论,从文学史的虚构世界、真实世界以及交叉世界三个方面讨论了文学史的性质、构成及与这三种世界相关的叙述问题,在把文学史的基本框架揭示出来的同时,也把可能世界理论拓展到文学史的研究中来。该文将可能世界理论运用到文学史的分析中,在学界应属首创,既扩大了可能世界理论的研究对象,又进一步拓展了可能世界理论。赵炎秋教授在《可能世界理论与叙事虚构世界》[10]一文中将可能世界分为具实存性可能世界、非实存性可能世界两类,非实存性可能世界又分为基于现实的可能世界和基于逻辑的可能世界两种;指出三种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不同的,叙事虚构世界是一种特殊的可能世界,是纯想象性的精神产品,叙事虚构世界的真实性既应根据可能世界的本体性,在可能世界的范围内判定,也应根据它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判定。

三、可能世界理论与中国叙事结合

叙事学是舶来品,但并非独属于西方的学问。就叙事传统而言,中国的叙事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叙事作品卷帙浩繁、洋洋大观,西方许多国家难以比肩,那些历史短暂的国家更是望尘莫及。因此,傅修延指出,中国学者在探索普遍的叙事规律时,不能像西方学者那样只关注西方的叙事作品,而应努力使其接上东方的“地气”,这样它才可能发展成一门具有“世界文学”意味的学科。建设中国叙事学固然要吸取西方经验,但不能因为学习别人而将自己的传统视为“他者”,提出中国叙事学的当务之急在于穿透百年来西方影响的“放送”迷雾,回望我们自身弥足珍贵的叙事传统。[11]12-22在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的一些学者将可能世界理论与中国叙事传统和特征联系起来,显示出了较强的“本土”意识和“主体”意识。

张泽兵在《谶纬叙事研究》一书中以中国叙事中的谶纬叙事作为考察对象,指出谶纬由相对系统的诗性文化知识以及大量虚构性的神话、卜筮、阴阳灾异、祥瑞谶应、上古历史事件构成,这些在中国虚构文化历史上构筑成一个渺无边际的可能世界。从可能世界理论来看谶纬,我们可以看出,汉代人不仅在地理上开疆拓土,也在文化上开疆拓土。他们以开阔的视野和宽大的心胸为世人提供了理解生活世界的另一种可能。这种可能与经史典籍的“真实世界”构成互补。他们不满足于一个已经实现了的客观世界,而是继续用自己的想象力在文化上开拓空间,彰显出他们的生命活力。[12]75-113谭光辉在《从必然世界叙事到可能世界叙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考察》[13]一文中应用可能世界理论、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文本,梳理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他首先考察了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多年时间内小说叙事模式的重要转向:从必然世界叙事到可能世界叙事的转变。然后,论述了两种叙事态度和叙事方法的区别:必然世界叙事重在表现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其基本意图在于证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证明社会必然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可能叙事重在表现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因为种种偶然,社会成为了现在这个样子,还有种种偶然,社会还可能成为其他样子。从必然叙事向可能叙事转变,是对世界、社会发展认知发生转变的结果。可能世界叙事的兴起,打开了国人的眼界、思维,在建构新的文化形态、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可能世界理论与文本分析

笔者通过查询《中国知网》学术论文全文数据库发现,尽管国内有关可能世界理论的文章很多,但绝大多数属于哲学、逻辑学等领域,运用于叙事研究的论文并不多。在运用可能世界理论进行叙事研究的文章中,理论探讨的学术论文所占比例很小,大多数是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对叙事文本进行分析。除了前文提到的理论探讨的文章,赵毅衡的《三界通达:用可能世界理论解释虚构与现实的关系》[14]一文也是一篇观点鲜明、理论价值很高的文章,后来纳入了其专著《广义叙述学》第三部分的第三章。唐伟胜在《“可然世界”理论及其对“叙事世界”的解释力》[15]一文中首先分析了西方两位著名的叙事学家瑞恩和道勒齐尔在可能世界理论上的差异,接着论述了借鉴“可然世界”理论(即可能世界理论),叙事学家将叙事世界看成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另一世界,权威叙事者决定这个世界的真实域,人物话语决定这个世界的虚构域;根据叙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读取关系可以对叙事进行详细分析;读者如何看待叙事世界取决于读者依据的参照点,若以现实世界为参照,读者将叙事世界看成可能世界,若以叙事世界为参照点,读者则将叙事世界看成另一个真实世界。“可然世界”理论还有助于解释很多后现代文本世界的运行机制。但是,该文在结尾时指出“可能世界理论目前过于注重研究叙事世界的内部语义逻辑,完全切断了叙事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在意义上的关联,所以既不能解释作者创作的现实因素,也不能解释叙事世界对读者产生的情感或伦理影响”,该观点虽然在认识上有些局限,但也指出了今后研究需要努力和开拓的方向。可能世界理论的原初建构就是与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可能世界构成一个逻辑关系紧密的理论体系,它既能阐释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也能够解释虚构世界对读者产生的情感和伦理影响。

如果说赵毅衡、唐伟胜两位学者的论文主要集中于可能世界理论的探讨,那么国内叙事学界大多数学者的论文是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对叙事文本展开分析,可能世界理论被运用为叙事研究的一种新方法、新视角。刘帅、程梦诗在《“可能世界”理论视野中的武侠世界》[16]一文中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分析武侠小说中的虚构世界,但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武侠小说中的虚构世界由于存在着物理上的矛盾性,因而属于不可能世界。针对该文的论述思路与结论,周志高在《江湖世界:武侠小说中虚构的可能世界》[17]一文中则认为,江湖世界是武侠小说中虚构出来的可能世界,是武侠小说籍以展开叙述的一个完整、典型的虚拟空间。在江湖世界的书写中,世界的各种关系被符号化为正派与邪派、正义与邪恶的对立,是非恩怨、快意情仇成为江湖世界的内在规律;同时它又与现实世界通达,模拟了现实世界的众生相和复杂的人性,因而江湖世界总是与现实世界糅合在一起。平衡→不平衡→再平衡是武侠小说叙述结构的普遍规律,并且正邪之间的争斗是以邪不胜正为结局,符合了阐释社群的期望。孙婧、周才庶在《电影〈功夫熊猫〉中的可能世界建构》一文中提出,电影《功夫熊猫》是对于可能世界的表述,给观众创造了一个无限可能的审美世界,更有深刻的人文内涵,为理论界重估动漫电影的艺术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照。[18]熊沐清在《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与〈慈悲〉的多重主题》[19]一文中提出,可能世界理论有助于描述虚构世界的内在结构,分析文本的多重叙述层和叙述视点,发掘文本的多重主题、意蕴和审美价值;并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分析了莫里森的作品《慈悲》,论述了作者通过“行走”和“设问”两个功能推进命题实现可能世界之间的连接与通达,使这部小说既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和丰富的思想蕴涵,又显著体现了审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李文萍在《精神混沌的可能世界与现代“人”形象》[20]一文中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分析了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人蛾》中的可能世界与诗学文本的关联,梳理了诗中可能世界的通达性与精神混沌世界中的现代人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国内叙事学界缺乏对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的系统研究,国外前沿的可能世界叙事理论没有及时地被翻译、引入国内,造成了国内可能世界叙事理论与国外可能世界叙事理论没有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互补的结果。在中西叙事学研究的交流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应该保持开放进取的姿态,紧跟国际叙事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及时地将国外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翻译、引入,“拿来主义”有利于缩短我们理论创造的时间。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西叙事各有不同的来源与传统,其模式、形态与特点自然会有许多差异,它们之间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在跟进西方叙事学理论之时,我们切勿“这山望着那山高”,忘记了对面山上的人对我们也可能是“高山仰止”。因此,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文学保持充分的自信,树立本土意识和主体意识,在中西叙事交流的宏观视野中积极建构自己的可能世界叙事理论,并形成对虚构叙事分析的有效指导。

[1]周志高.国外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文学研究,2016(2):9-14.

[2]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3]Marie-Laure Ryan.Possible Worlds and Accessibility Relations:A Semantic Typology of Fiction[J].Poetics Today,1991.

[4]傅修延.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5]王阳.虚拟世界的空间与意义[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6]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7]张新军.可能世界叙事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8]周志高.虚构世界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9]乔国强.论文学史的三重世界及叙述——对文学史内部建构的一种探讨[C]//第五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七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宣读论文.中国昆明:2015:75-79.

[10]赵炎秋.可能世界理论与叙事虚构世界[J].文艺争鸣,2016(1):69-75.

[11]傅修延.从西方叙事学到中国叙事学[J].中国比较文学,2014(4):1-24.

[12]张泽兵.谶纬叙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3]谭光辉.从必然世界叙事到可能世界叙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考察[J].上海文学,2013(11):106-112.

[14]赵毅衡.三界通达:用可能世界理论解释虚构与现实的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7.

[15]唐伟胜.“可然世界”理论及其对“叙事世界”的解释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4):5-8.

[16]刘帅,程梦诗.“可能世界”理论视野中的武侠世界[J].理论观察,2009(3):53-55.

[17]周志高.江湖世界:武侠小说中虚构的可能世界[J].江西社会科学,2015(1):222-227.

[18]孙婧,周才庶.电影《功夫熊猫》中的可能世界建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4-17.

[19]熊沐清.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与《慈悲》的多重主题[J].当代外国文学,2011(4):11-23.

[20]李文萍.精神混沌的可能世界与现代“人”形象[J].国外文学,2013(3):151-158.

ReviewonPossible-worldNarrativeTheoryResearchinChina

ZHOU Zhigao1WU Meihua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ang, Jiangsu, 332005; 2.School of Science,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ang, Jiangsu, 332005)

Possible-world narrative theory is a new theory in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study.It is used to solve many problems in current literary theories,especially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fiction and actual world.Narratological circle at home is short of systematic research on possible-world narrative theory and foreign frontier possible-world narrative theory hasn’t been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into China timely,which caused the consequence that Chinese possible-world narrative theory hasn’t conducted effective dialogue and complement with overseas possible-world narrative theory.Currently,when we introduce western possible-world narrative theory we had better penetrate the “sending” fog of western narrative theory,keep an eye on typical Chinese narrative forms and subjects,and try to establish native consciousness and subject consciousness,construct our own possible-world narrative theory from macro perspective of Chinese-western narrative communication,thus it will have an effective guidance to text possible-world narrative analysis.

possible-world narrative theory;research in China;review

I206

A

1004-342(2017)05-68-07

2017-03-09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叙事中的故事与世界研究”(项目编号:WGW1418);九江学院校级重点科研课题“可能世界与虚构叙事研究”(项目编号:2014SKZD003)。

周志高(1972-),男,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刘晓红)

猜你喜欢
叙事学虚构现实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虚构的钥匙
漫画:现实背后(下)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叙事学角度下的《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