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享经济的伦理意蕴

2017-03-22 10:38:19李雨燕张琼月
关键词:伦理信用经济

李雨燕,曾 妍,张琼月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论共享经济的伦理意蕴

李雨燕,曾 妍,张琼月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建立在分享、合作等基础上的共享经济有着深刻的伦理意蕴。其中互利伦理是调节共享经济运行的基本规范,也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共享经济的伦理本质;信用伦理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并推动信用伦理的发展,是共享经济的核心;包括交易成本、时间成本和资源能源的节约伦理则是共享经济发展的伦理旨归。

共享经济;互利;信用;节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和就业模式,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尤其在我国,共享经济异军突起,全面开花,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蔓延,从共享图书,到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再到共享教育、共享医疗等,其发展之快速,创新之活跃,应用之广泛已走在了世界前列。当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很多已经习惯骑着小黄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之中,习惯于用“滴滴快车”开启自己的上班或是出差之旅,习惯通过共享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可见,共享经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刚刚推出的“共享床位”因为躲过了身份登记明显不合法而被叫停;共享雨伞因为“藏伞于民”难以为继;P2P网贷因信用、安全问题而引起人们的深深担忧;共享单车被私自上锁占为己用,刮涂二维码、损毁严重,无序停放而挤占了人行道,带来了新拥堵等状况百出。这些问题表明,共享经济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在现实运行中,无论是运营商、消费者或者生产者哪一方的道德素质达不到要求,其结果便不会是“共享”,即便共享也并不“经济”,必然会违背共享经济的初衷。

正如当代美国伦理学家R·T·诺兰指出:“每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至少有自己的道德含义。”[1]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运行模式,自然也有其道德基础或道德意蕴。因此,在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揭示共享经济的道德基础和道德内容,明确共享经济的道德要求,是保障共享经济良性运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互利:共享经济的伦理前提

共享经济英文是Sharing Economy,所以又叫分享经济。也有学者把共享经济叫作“合作经济”“对等经济”“协同经济”“合作消费”“协同消费”等等[2]。近年来,共享经济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对于共享经济的定义也越来越多,综合来看,共享经济是指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个人基于协同共享理念,利用线上、线下的社区(社团、社群)、沙龙、培训等工具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依托下进行连接,有偿的把闲置资源的使用权让渡给他人,实现合作互利[3]。闲置资源是共享的物质基础,平等互利是共享经济的伦理前提。

一方面,互利伦理是调节共享经济运行的基本规范。在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中,伦理学上存在着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说。利己主义认为人的行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自我是道德生活的中心,利己主义根源于人的个体性。与之相对应,利他主义则认为社会利益是最重要的,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为了社会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利他主义根源于人的社会性。事实上,由于人作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只讲利己,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只讲利他,个人无法生存,集体最终也会受到损害。因而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之中,单纯的利己和单纯的利他都是行不通的。只有既让个人利益得以保护,又能给他人或者集体带来利益才是可行的,这是超越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互利主义原则。互利伦理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基本规范。共享经济下交往活动双方互相合作,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既让自己获得了利益,又让对方获得了利益,形成“合作双赢消费”的生活方式,实现利己与利他的双赢。正是由于共享使用权而实现的合作双赢成为了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为了共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伦理精神。比如,在共享经济中,需求方通过合理的价格租赁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享受了服务,其性价比传统商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要高出许多,而且在消费过程中需求方拥有的自主选择权和透明度也更多;供给方从闲置资源中得到一定的额外报酬,极大地提升其闲置资源使用权的利用率,并且在交易和服务过程中收获朋友和参与社会等社交化满足。

另一方面,互利伦理构成了共享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经济学的前提假设中,每一个人都是“经济人”,人的行为都是从自利的角度出发的。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有一段著名的描述一样:“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材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打算。”可见,市场经济是以承认人的自我利益为基础的。比如我拥有一辆车,我有一个厨房,我有一本书等等,我“占有”它们,这些私人物品我通常不跟别人分享。共享经济改变了人们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它秉持“我的即是你的”“我的等同于我们的”“我帮助你,别人帮助我”“与邻里共享一把钳子”等这些朴素的价值观念[4],让更多的人乐意分享自己的车子、自己的厨房、自己的书本等等。因为分享能获得利益,更为重要的是,供给方可以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内提供服务或暂时让渡出闲置物品的使用权获取经济报酬,需求方通过租借等共享方式满足自己的个性需求,最终达到共享互利。这些都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可见,人们参与共享经济并非出于想扮演一个好人的初衷,而是因为共享经济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产生的经济性形成了对人们的吸引,使交易能够存续并得到迅速的发展。所以,共享经济中的消费者、生产者或是平台,其联系的基础和纽带是共同利益。比如滴滴打车,消费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便利,滴滴司机是将闲置资源自愿分享获得报酬,滴滴平台也会从中获利。没有互利伦理的支撑,就没有共享经济。在平等的前提下,正是因为共享经济的参与者用正当合法的手段去寻求自身合理利益的同时,又兼顾他者的利益,使之都能受益获利从而实现公正平等,和谐互惠,共促共进的目标。

二、信用:共享经济的伦理核心

关于信用,《辞海》对于它的注释是“诚实不欺、遵守诺言”。讲诚信、守信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般说来,以儒家文化为重要精神特质的信用是发自于人本体的内在的一种道德需求,其强调主体自律和内心修养,而并没有法律的约束,具有一定的理想成分。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中,信用除了作为一种美好的价值追求外,在现实中更是一种工具理性,应该作为一种规则来遵守。综合来看,信用伦理是指对行为主体交往活动的一种道德规范,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行为双方以履行承诺为条件,双向互动的道德实践活动。共享经济的发展需要将信用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作为一种规则和制度来遵守。可见,共享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共享经济的伦理核心。

一方面,信用伦理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共享经济其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共享平台,在这个共享平台上通过网络技术整合线下闲散物品或个人服务,使整个社会的供求能够进行再次整合和连接起来,供给方和需求方可以直接通过共享经济平台“点对点”的匹配进行“陌生人交易”。供给方和需求方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进行交易,它需要人们彼此间信任和互动参与,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社会行为,不断加强个体之间的分享、合作、社交和忠诚度。可见,信用是共享经济发生的前提。这种信任具体蕴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交易对象的重要道德品质人格信用的基本信任,即相信交易对象会如实的履行契约的责任;二是对交易对象具有履行契约能力的信任[5]。比如,滴滴出行,作为消费者,其要相信滴滴司机会主观上有履诺的意愿,同时他也有能力,如娴熟的驾驶技术,较好的路线识别能力,客观上能提供给消费者满意的服务;作为生产者,也就是服务的提供方,其要相信消费者发出的邀约是真实的,并且在获得服务后,有能力支付报酬并能对服务提供真实的评价。作为平台运行商,则要保证共享经济的参与者提供的信息是准确真实的,保证平台的支付系统是公平透明的。又如Airbnb的运行模式,其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成立社区,在Airbnb的社区可以把自己的家和房子放到网上去,大家在出行的过程中可以住在别人的家里。一般说来,家是私密性极高的空间,但分享让私人产品具有了某些公共属性,能实现分享的关键是依靠社区的力量和信任。一些分享经济组织也正在致力于建立和验证其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包括生产者、供应商、客户或参与者。除了信任他人,共享经济平台的用户也必须相信平台本身以及手头产品。

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又推动信用伦理的发展。伦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然受到新的经济形式的影响,并不断发展。一是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推动了人的信用体系的建立。因为商业化的平台运行机制,所有人在网络平台上有意无意留下的行为痕迹都将形成自己的信誉体系,为了能获得下一次的交易机会,平台信息的透明性和公开性会迫使人们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和看待自身的信任关系,是对个人信任度的一种挑战和重建,也将推进信用体系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此外,浏览和评价工具也会给他人在交易时提供信用度的参考,双方必须非常注重自我的信用记录,恪守承诺。富兰克林曾用这样一段话来描述信用:“要记住,信用就是金钱。如果一个人把他的钱放在我这里,逾期不取回,那就是将利息,或者在那段时间用这笔钱可以得到的一切给了我。只要一个人信用好、信誉高,并且善于用钱,这种所得的总额就会相当可观。”二是共享经济的网络平台加强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之间的联系,让交易双方建立了粘性,而不是一次性交易,促使参与者更加诚实守信,有利于推动共享经济信用伦理的发展。三是共享经济重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递着信任的力量。“共享社群把人们的信任价值发挥出来,这样的组织呈现了人性善和人文情怀的一面。”[6]共享的物也成为陌生人之间信任的载体,它引导人们相互之间打破信任的“物质隔膜”,让人们可以更加给予陌生人以信赖,使整个社会更加充满温情。

可见,没有陌生人之间的足够信任和共享平台的高效信用运行体系就没有共享经济,当然,信用伦理的实效性需要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下一步需要充分发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国统一信用平台和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作用,依法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平台无缝对接,打破信息孤岛,建立政府和企业互动的信息共享合作机制,以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三、节约:共享经济的伦理旨归

共享经济,顾名思义,就是因共享而“经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的自由时间不断增长,出现了大量闲置资源、闲置时间和闲置产能,这些“闲置”资源不被利用,结果肯定是被浪费,是不“经济”的。比如一台汽车,95%的时间都是被停放着,只有5%的时间是在驾驶中,即使是驾驶中还有80%的情况下是单人开车,其资源利用率是极低的。于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利用其有效的传播,邀请更多的用户来分享现有的设备、资产,从而提升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达到物尽其用的“经济”目的。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经济发展放缓,资源的融合与共享无疑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共享经济与当前我们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去闲置产能、盘活存量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共享经济的发展最终能实现更经济的生产方式和更节约的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而节约是共享经济的伦理旨归。

一是共享经济节约了交易成本。交易费用是指处理交易关系所需要的成本,在现代经济中,交易费用是经济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交易费用对现代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越来越大。柏慈曼在《我的就是你的》一书中阐释了信息化和互联网化为共享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持,包括开放的数据平台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7]。“经济学中,一个经济个体与外界的交易成本太高,通常通过内部化来克服。过往个人搭乘或租借车辆的代价太大,就通过内部化——购买车辆解决。但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8]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大物移)这些技术的支持不仅使共享经济得以蓬勃发展并且极大的增加了搜寻对象,扩大了搜寻的范围,增强了搜寻的强度,使原本不可能达成的租赁交易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租赁交易的信息搜寻成本[9]。除此之外,极大的降低了商品交易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在共享经济背景下,共享平台本身并不拥有供应物,但却使供给变多,借助网络平台的群聚效应,每个人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以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分享知识、视频、书籍、新闻、住房汽车等等[10],每个人借助于共享平台和相关的社交网络收集、比较各类信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和搜寻来使闲置资源得到共同使用,根据自己的“供给和需求”进行相应的精确匹配,资源供给方有偿地将闲置资源的使用权让渡给需求方,实现“私人物品”的多次重复利用。Uber和Airbnb就是充分利用共享经济这一特点而分别得以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租车平台和房屋租赁平台。

二是共享经济节约了时间成本。时间就是生命,尤其对于生活在当今生活节奏飞快的人们。马克思也说过:“一切节约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11]在共享经济中,因为有了平台化的运行机制和人手一台的移动网络终端(智能手机),大大简化了交易程序,节约了交易时间。一方面,网络平台把共享经济的许多交易环节大量信息化和精确化。如滴滴打车、易到等可以精确定位需求方所在位置通过云计算技术在最短时间内计算出最近距离的车辆,需求方可以通过实时搜寻附近车辆或者提前预约车辆达到节约等待时间,提高出行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过去传统的市场环境下,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供需双方在寻找交易对象的过程中,所能接洽的交易目标相当有限,如果想要找到合适的则更是难上加难并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随着移动网络终端(智能手机)的发展,4G网络的快速普及,网络支付的风靡,让共享经济得到更迅速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搜寻他们所要寻找的目标并随时随地网上支付进行交易,打破了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消费者信息搜索的能力大大提高,交易的成功率显著提升,交易时间明显减少。例如,风靡国内大中型城市的共享单车,它的无桩式停放随取随用,只要人们扫码、支付、将车骑走,全程不到一分钟即可完成,交易程序简单、方便、快捷,极大的节省了人们的时间。

三是共享经济节约了资源能源。共享经济的核心消费理念是“用而不占”“物尽其用”,通过互联网共享使用权,消费过剩或闲置的物资,提高产品利用率,减少浪费,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一商业运行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使人们从“重占有”的消费方式转向“重使用”的消费方式,让人们真正为了需要而消费。事实上,今天我们受到物的包围,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人们崇尚“我买故我在”的原则,可是,“对许多物品,我们根本没有使用它们的要求。我们获得物品就是为了占有它们。我们满足于无使用价值的占有。因为怕摔坏贵重的餐具和水晶玻璃花瓶,我们就从来不使用它们。人们买下一栋房子而占据着许多无用的房间,并且给房子配有多余的汽车和仆人,这栋房子就像小中产阶级家庭里摆设的老古董一样。这些都说明,人们满足于占有而不是使用”[12]。“占有”是指人对物拥有一种所有权,事实上,正如法国语言学家埃米尔·韦尼斯特指出的:“‘占有’这个词的发展与私有财产有关,而在财产的实用价值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占有’这个词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人们获取物品仅仅是为了使用”[13]。在共享经济中,使用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共享经济改变传统的“开发、制造、废弃”的生产模式,它让消费者转向“只要租赁,无需购买”的消费模式,遵循“生产产品—消费—多次消费”的消费循环模式,有效盘活闲散或闲置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了物尽其用的目的,减小了对自然的损耗,既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能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共享,实现代际之间消费权利公平。

四、结语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4]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在其应用的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深刻的变革。在通过实现使用权分享的同时,实现合作互惠消费的生活方式,给供求双方带来双赢的福利,推动了互利伦理的发展;在共享平台基础上的“陌生人交易”,加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重塑社会信任,促进了信用伦理的发展;在激活大量闲置资源存量的同时,减低了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实现物尽其用,蕴含着深刻的节约伦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人们消费观念的滞后、征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加上部分国民素质有待提高,蓬勃发展的共享经济当前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如“共享单车”被破坏、被上锁或者被搬回自己家里私用等行为大量存在;如网约车“滴滴出行”中也存在比较高的违约率等;各家共享单车企业无节制的发展引发产权竞争,挤占道路等公共资源,难免造成“公地悲剧”。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健全与共享经济相关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更需要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构建与共享经济相适应的消费伦理,为共享经济发展扫除伦理障碍,伦理学在这方面将大有可为。共享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其方兴未艾,需要足够耐心与智慧去培育、去引导。我们相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以及资源提供者和消费者只要共同参与、协同合作,就能拒绝共享经济背后的投机与无序,一个更为美好的共享经济时代必将到来。

[1][美]R·T·诺兰.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24.

[2]BRYANT CANNON,HANNA CHUNG.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co-regulation models well-adapted to technology-facilitated sharing economies[J].31 Santa Clara High Tech.L.J,2015(23):53.

[3]乔洪武,张江城.共享经济:经济伦理的一种新常态[J].天津社会科学,2016(3):93-98.

[4]董成惠.共享经济:理论与现实[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5):4-15.

[5]王雨辰.市场经济与社会信用价值体系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9(1):213-218.

[6][美]富切尔·博茨曼,路·罗杰斯.共享经济时代:互联网思维下的协同消费商业模式[M].唐朝文,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15:146.

[7]Bostman Ramp;Rogers R.What’s mine is yours: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M].New York:Harper Collins,2010.

[8]刘国华,吴博.共享经济2.0[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5:97.

[9]刘奕,夏杰长.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6(4):116-125.

[10][美]杰里米·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2.

[12][美]埃里希·弗洛姆著.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13][美]埃里希·弗洛姆.占有还是存在[M].李穆,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12.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6.

On the Ethical Implication of Sharing Economy

LI Yu-yan,ZENG Yan,ZHANG Qiong-yue
(School of Marxism,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Sharing economy,as a new business model and consumption model,is becoming a powerful engi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gradually.Based on sharing,cooperation and so on,sharing economy has a profound ethical implication.Mutual benefit ethics is the fundamental norm to adjust the operation of sharing economy,the basic driving force and even the ethical nature of sharing economy.Credit ethics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aring economy and the core of sharing economy.The ethics of saving,including transaction costs,time costs and resource energy,is the ethical purpose of sharing economy development.

sharing economy;mutual benefit;credit;saving

D61

A

1672-934X(2017)06-0062-06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6.011

2017-10-03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6YBA013);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4B013)

李雨燕(1979-),女,湖南祁东人,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研究;曾 妍(1994-),女,湖南蓝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伦理信用经济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中国外汇(2019年9期)2019-07-13 05:46:30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