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 锋
动漫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评《虚拟异托邦:关于新媒体动漫、网络传播和青年亚文化的研究》
文/杨 锋
书名:虚拟异托邦:关于新媒体动漫、网络传播和青年亚文化的研究
作者:谭雪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定价:48.00元
就日常生活层面而言,媒体、动漫、网络、传媒……这些带有新气息的词汇在年轻人的世界中早已不再新鲜,但在学术研究上,这些事物近些年才慢慢走进学者的视野,成为研究对象。由于研究方法长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在学术研究上也有着鲜明的西方色彩。一时之间,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和生态美学等相关理论成为青年学者研究传媒、动漫的指南针。而由谭雪芳博士独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的《虚拟异托邦:关于新媒体动漫、网络传播和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一书,便是试图打破当前较为单调的研究方法的局限,向学术界展示动漫传播研究的新视角。该书旨在打通媒体、动漫、网络和传媒诸多要素,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媒体动漫”与“动漫新轨道”两个新概念,为沉闷已久的传播学界打开了一扇窗。
动漫研究新视角。作者在书中详细讨论了动漫研究的旧范式,评述了其贡献与不足,进而强调了新研究的优势,以及这些研究应当背负的时代使命。作者所谓的“复制文化时代”是对旧研究的高度概括;而“虚拟文化时代”则是对新研究的纲领性概括,它预示着动漫创作已经完全摆脱了既有文化的束缚,进入到虚构创作的时代,进而进入到“虚拟文化时代”。这既是对动漫发展史的高度概括,也为动漫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即从文化属性入手,揭示不同时期动漫的不同特点。
“新媒体动漫”概念的提出。所谓“新媒体动漫”指的是在新型传媒背景下传播的动漫,如手机动漫或者网络动漫,它们依托的传播方式并非传统动漫传播方式所能涵盖的,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以往的动漫传播或着依靠电视播放的动画片,或着依靠连环画册,受到传媒环境的限制较大。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手机和网络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这都需要对动漫传播的方式做出相应的改变。今天的动漫受众,已经很难接受纸质书本传播的动漫作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者通过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来揭示动漫传播发生的变化,也更容易为读者接受。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论述动漫传播方式变化的时候,还有效吸收了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的相关经验,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研究。
“动漫新轨道”概念的阐释。“新媒体动漫”的产生使动漫的传播与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期,这便是本书所论述的第二个重点——“动漫新轨道”。该书认为当前动漫作品正在发生悄无声息的改变,这不仅是传播方式的变化,也体现在这一变化对动漫内部要素(inner element)的影响上。为此,作者对“动漫新轨道”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动漫制作者是“新轨道”最根本的构成要素,因为他们是动漫作品的创造者,没有作品,一切理论都变为空谈。但根据德国著名美学理论家伽达默尔的理论,作者完成作品,仅仅是该作品创作的一半,真正标志作品创作结束的是读者的接受,因为有了读者的接受,作品的意义才有可能实现。因此,该书将观众也列为“动漫新轨道”的重要构成要素。很明显,在“动漫新轨道”的构成要素中,起点(作者)和终点(观众)已经确立下来,剩下的就是二者之间的“触媒”,即渠道。经过研究,作者发现可以将电影、网络作为“动漫新轨道”中最重要的两种触媒。通过它们的传播,才能有效扩大动漫作品的受众群,进而在全社会发挥广泛的影响。
对青年亚文化的重视。在该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主要把精力放在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谓亚文化(subculture),指的是次于大文化的文化类型,它主要表现在专属于某一小型群体。青年亚文化指的是专属于青年群体的文化类型。动漫是年轻人的玩具,所以通过动漫传达出的许多文化要素,也就带有青年亚文化的色彩。作者认为,目前动漫作品传达出的主流亚文化便是“异托邦”(Heterotopia),这是一个与“乌托邦”仅一字之差的词汇,却与“乌托邦”迥然不同。这个词汇的源头是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词与物》,指的是存在于现实社会的另类组织。作者的这一发现非常透彻,因为目前的动漫作品的确刻画了很多的“异托邦”,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异托邦中,观众可以看到的是青年人对现状的不满、对未来的沮丧、对道德缺失的沉思以及不甘堕落却无法自拔的矛盾,这些在书中都被作者贴上了“虚拟异托邦”的标签。因为动漫毕竟接近于小说或戏剧,它的本质是虚拟,由于虚拟的对象为各式各样的异托邦,所以在新的传媒语境下,这些动漫是不折不扣的“虚拟异托邦”。这个概念既是当前以动漫呈现青年亚文化的关键词,也是近期动漫发展的方向。在这一认识的前提下,作者又对虚拟异托邦的构成元素进行了探析,并将重点放在“场景”方面。“场景”指的是动漫作品常常选取特定的场面去暗示青年亚文化,如破碎的水杯横躺在地面,留下一堆玻璃渣,便暗示着青年亚文化中的理想破灭,因为理想往往光鲜纯洁,这一点也同样是玻璃的特性。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例子,向读者揭示了动漫中“场景”的隐喻功能,同时也唤醒了观众忽视已久的“场景”。毫无疑问,这是有助于观众不断发掘动漫作品内涵的理论。
总体来说,该书是一部很有创造性的专著。作者不仅对传统动漫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利用许多新方法来探究动漫传播的现状。可以说,该书是动漫传播研究新视角的优秀典范。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