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勇
【摘要】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最为典型的文化活动形式,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十分有必要大力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运用文献资料、調查研究、专家访谈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对民俗体育项目进入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民俗体育课程化建设的实际操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认为:当前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增加民俗体育项目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需要;但是,民俗体育项目进入大学体育课堂时必须要做好民俗体育项目的甄别、任课教师的遴选、课程化建设等工作。
【关键词】课程改革 大学体育 民俗体育 弘扬
引言: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异彩纷呈,但是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地冲击,如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向广大年轻学生证明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确实是个不小的难题。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最为典型的传统文化活动形式,通过民俗体育进行传统优秀文化传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就从大学体育课程中开设民俗体育项目的必要性以及民俗体育项目进入大学体育课堂的实际操作环节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一、民俗体育基本概念释义
民俗体育古已有之,形式多种多样,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叫法不同而已。“民俗体育”一词是上世纪八十年才进入学者的视野,乌丙安先生是我国最早研究民俗体育的学者,老先生主要是从民俗学的视角提出了“民俗体育”,开创了民俗体育研究的先河。真正从体育学视角系统地对民俗体育进行研究始于上世纪末。目前,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逐渐增多,国内有一批著名的体育学学者从民俗体育的概念、发展、传承、创新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寻。民俗体育一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我们经常都会接触或者参与的活动形式,只是它过于平常而被我们忽视,就如舞龙、舞狮、秧歌、腰鼓等项目都是其中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它们是那样的亲近又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民族特有文化特征与习俗才是民族的标志,如今我们对于民俗文化的这种淡漠可以说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悲哀。我们可以把民俗体育理解为: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
二、民俗体育进入大学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一)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文化是民族繁衍、传承、发展过程中各种人文教化和知识总结的积累,是民族的血脉。正是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将我们所有中国人和热爱中华民族的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见证了我们伟大民族的繁衍与发展。目前,我们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处于消亡的边缘,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刻不容缓。民俗体育文化作为典型民族文化活动形式,有着灿烂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诸如,舞龙、赛龙舟、腰鼓、秧歌等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民俗体育项目,是我们民族精神物化的象征。大力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繁衍生存、发展壮大的现实需要,所以在当前有必要大力宣传和推广民俗体育项目。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割断民族的精神命脉,要深入持久的弘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精髓,宣传和践行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涵养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源泉。民俗体育活动是我国开展最为广泛的体育项目,依托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活动进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最接地气的教育、建设方式。
(三)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需要。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依托优秀的民俗体育项目进行大学体育课程建设是立足我们传统文化和学生健身发展双重需要而进行的课程优化发展建设。是切合实际,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民俗体育项目课程化的实施
(一)民俗体育项目的甄别。我国地缘辽阔,民俗体育项目十分多样,因此,必须选择那些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体育项目进入课堂;另外,民俗体育项目呈现出显著的地域性特征,所以,不同地区选择的民俗体育项目也就各不相同。舞龙、腰鼓、龙舟等项目都是优质的大学体育课堂资源开发内容。
(二)任课教师的遴选。授课教师的数量和技能是制约民俗体育项目进入大学体育课堂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中就很少有民俗体育项目的内容,因此,在岗教师自然也就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目前,加强在岗教师的民俗体育项目再培训是促进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民俗体育项目进入高校课堂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同时要制定较为完善的教学计划,以确保民俗体育项目课程规范化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多方面了解和认识我们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课程可以以多种形式开展,民俗体育项目学习、观赏、调研都是非常好的形式。
结束语:当前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增加民俗体育项目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需要;民俗体育项目进入大学体育课堂时必须要做好民俗体育项目的甄别、任课教师的遴选、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评价等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若光,啜静,刘旻航. 我国民俗体育现代化演进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0-15.
[2]张弘,苗苗.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0):92-95.
[3]赵妤,雷世平.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理性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05):104-108.
文章来源:西安工业大学校长基金资助项目,编号:XAGDXJJ1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