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为与拉萨尔主义论战而作的一部经典的论战性著作。在该著作中,马克思尖锐的批判了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路线,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诠释,是为马克思主义之经典。学习这部著作,对提升思想理论水平、深刻理解十九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及其主张,有很大的意义。
一、《哥达纲领批判》写作背景简析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高涨,尤其德国的工人运动属欧洲前列,亦是工人运动之中心。彼时德国出现两个工人运动派别。一为拉萨尔派,即于1863年成立之“全德工人联合会”,主张以社会改良取代社会革命,以宗教运动取代阶级运动,甚至有令工人群体与普鲁士政府妥协之倾向,是为“机会主义”。1869年,“全德工人联合会”中的左派分化出来,与爱森纳赫另立“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又称“爱森纳赫派”,基本实行马克思主义路线,亦常接受马克思、恩格斯二人的指导,其主要领导人为贝蓓尔和李卜克内西,此二人颇有名望,影响甚大。
两个派别在爱森纳赫城会议上,对三个问题的意见相左:对于第一国际问题,爱森纳赫派积极参与,拉萨尔派则不然;对于普法战争问题,拉萨尔派支持政府进兵法国,爱森纳赫派则反对战争;对于巴黎公社革命,拉萨尔派积极支持政府,爱森纳赫派则支持工人运动。可见两派政见分歧突出。
德国统一后,拉萨尔派为主的群体积极推动两大工人运动派别统一,于是乃有1875年之《哥达纲领》作为合并的基本文件纲领。此纲领字句之间,满是拉萨尔主义的思想,是以被恩格斯训斥道“这个连文字也写得干瘪无力的纲领中差不多每一个字都是应当加以批判的[1]”。马克思、恩格斯怕此纲领影响了社会主义信念,是德国国内乃至国际上,对工人阶级的方针有所怀疑,使错误理论被传播接受,乃作此《哥达纲领批判》。
然而彼时的无产阶级文化程度低,未能读懂《哥达纲领》,更不懂拉萨尔主义,且当时之政府亦未理解之,导致《哥达纲领》影响有限,于是《哥达纲领批判》便未在当时发表。直至九十年代,为了避免爱尔福特纲领也出现问题,恩格斯便出版了此批判,以此教育德国工人阶级。
二、《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及理解
《哥达纲领批判》的四篇正文,分别针对四个方面,做了详尽且尖锐的批判与阐述。
第一篇正文,马克思主要批判了《哥达纲领》关于生产和分配问题的全部五则条文。
在第一节中,对于“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2]”的观点,马克思予以否定并指出,自然界也是财富的源泉。须知生产资料乃劳动之前提,若如纲领原文般避而不谈,便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有引导工人阶级在不触动私有制前提而进行革命之嫌。因此马克思此则批判,实质上涉及了“是否保留私有制”的问题。
第二节批判,继续讨论土地是否劳动资料的问题,称拉萨尔“仅仅攻击资本家阶级,而不攻击土地所有者[3]”,揭露了纲领只攻击资产阶级却变相维护地主阶级的错误倾向。
第三节批判,马克思针对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错误,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并区分了共产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分配原则。在此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产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即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四节批判,针对纲领视工人阶级之外的群体均为反动阶级的做法,做出尖锐的批判,并指出,手工业者和农民也同属于无产阶级,都是革命阶级的组成部分。以此再次划分了革命阶级。
针对第五节,马克思深刻批判了纲领中狭隘的民族主义,认为“各民族的国际的兄弟联合[4]”说法的内在矛盾,导致此说乃不可实现之谎言,并再次重申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篇正文,主要批判了《哥达纲领》关于“铁的工资规律”一说。
在这一章的批判中,马克思指出“铁的工资规律”纯属捏造,其名称和理论依据,分别抄袭自歌德的诗歌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捏造这一“规律”的结果,一则变相地使资本主义的剥削行为被称为规律而合理化,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真相;二则由于规律不存在而无法废除之;三则为工人阶级设定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奋斗目标,弱化了工人运动的科学性。在此,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并再次重申了其剩余价值学说。
第三篇正文,主要批判了《哥达纲领》关于“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5]”实现共产主义的错误途径。
这一章的批判指出,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合作社中,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而且无产阶级也不能依靠国家帮助走向社会主义。纲领的这一途径,带有明显的机会主义倾向,是一条错误的实现途径。
第四篇正文,围绕民主和自由的问题,阐述了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而阶级的产生又是私有制的结果,因此哥达纲领以建设自由国家目的,其本质就和马克思倡导的共产主义相违背。那么,在这一纲领下,现代国家、现代国家制度、自由国家等概念也都是肤浅短视的结果,因为以此为目的就忘却了消灭阶级和消灭剥削的革命任务。于是马克思引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的理论,不仅深刻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的反动思想,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三、对《哥达纲领批判》的再反思
不可否认,马克思所作《哥達纲领批判》对拉萨尔主义之错误做了全面系统的清扫,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内涵。它作为一部学术专著,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然而,这部作品在十九世纪的德国,真的能发挥马克思、恩格斯所期望的社会作用吗?哥达纲领真的糟糕到“差不多每一个字都要批判”的程度吗?对于一部政治纲领,对其咬文嚼字、深挖“弦外之音”到如此地步,真的有必要吗?
恐怕未必吧。
首先,不论从爱森纳赫派诸领袖的理论水平看,还是从马克思著作在德国传播和接受的程度看,抑或从德国当时的局势看,恐怕都难以制定出一个足以让马克思等人满意的、内容科学的纲领。在两派合作的迫切需求下,能以纲领的形式统一思想尚属不易,何况此纲领确是两派共同起草且通过大会投票的纲领。换言之,哥达纲领是可以反映两派意志的。
其次,拉萨尔主义纵然有反动的成分,但也不可否认其唤起德国工人运动的作用。正如李卜克内西所言,“ 工人不是学究, 他并不是把每一个字都放到秤金的天平上去秤一秤; 党的健全的理智并不在乎纲领的不精彩的用语和表达, 它只注重社会民主党的实际的真正的目标[6]”,仅因为一些字句上的问题,便对其大肆攻击,未免不妥。
再次,哥达纲领中提到要平等分配时,马克思指责其脱离社会现实,应该依照社会现实制定分配制度。然而当哥达纲领提到建设现代国家、自由国家时,马克思又开始超越社会现实谈问题,提出应该消灭私有制,否则就是肤浅的、庸俗的。如此看来,《哥达纲领批判》似乎建立在双重标准之上,恐怕有失公允。
最后,《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并不突出。一方面,随后制定的、得到多方赞誉的《爱森纳赫纲领》和《爱尔福特纲领》在内容方面,与《哥达纲领》大体相近,“自由的人民国家”等拉萨尔式的词语在这两部纲领中同样存在。另一方面,即便马克思把拉萨尔主义批判得一无是处,李卜克内西仍然在工人运动大会上把拉萨尔和马克思、恩格斯并称为三大导师,可见《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对于工人们甚至工人运动领袖的教育意义十分有限。
另外,站在21世紀回望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的理论,会发现不少内容已然过时。比如其认为资本不能产生价值,劳动才能有价值,殊不知如今股票市场钱滚钱,已非马恩二人所料。可见经典著作亦有不足之处,未可迷信之。
参考文献:
[1] 《给奥 · 倍倍尔的信》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146.
[2] 《哥达纲领批判》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299 .
[3] 《哥达纲领批判》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301 .
[4] 《哥达纲领批判》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309 .
[5] 《哥达纲领批判》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 313 .
[6] 马伯钧. < 哥达纲领批判 > 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1994 ,4, 12 (第1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