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3-22 21:09袁晓雯
商情 2017年1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

【摘要】经济新常态代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区别于以往的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重要的转型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重大举措,是中国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如今我国供给体系也面临着重重挑战。从改革实施路径来看至少要把握三点,首先,合理配置资源,淘汰落后产能;其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另外,强调深化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权力的边界。

【关键词】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新常态”代表着中国经济出现了不同于以往明显的新特征、新变化、新态势,面对的最大挑战和根本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为了应对这一背景所提出的应对措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扩大有效供给,用改革的办法促进结构调整,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中国显然已成为经济大国,如今正在由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起点上。虽然一些改革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并没有全面完成,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07年以来我国经济逐年增速下滑,采用需求刺激的效果甚微,需求不足只是表面现象,供需错配才是矛盾核心,因此需要从供给侧着手改革。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可以更好满足中国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我国供给体系面临的挑战

(一)产能过剩,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财政收入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但这些病症还只是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表象,病根却在供给侧,体现为较严重的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如今,我国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因此,依靠单纯的刺激内需去缓解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很难见效,所以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突击点,减少无效供给、增加结构性有效供给才是治病良方。

(二)“刘易斯拐点”到来,要素资源供给约束加剧

在剩余劳动力耗尽之前,社会可以不断地向工业化供给所需要的无限劳动力,但是工资并不会随之上涨。直至工业化把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此时若要继续吸收剩余劳动力,就必须要提高工资水平。否则,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不会向工业部门转移,此时的临界点就叫做“刘易斯拐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助推力就是人口红利,但近年来,这个助推力正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锐减。“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就意味着传统人口红利的消失。同时要素资源供给约束日益加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机制体制障碍过多,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攻坚期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凭借改革开放打破了制约生产力发展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机制体制障碍,潜在的制度红利得以释放,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效率逐步提高、物质财富明显增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市场化导向的改革还存在很多漏洞,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政府对部分经济活动的干预明显,行政性审批在资源配置方面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在新常态背景下,改革已攻坚阶段,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纵深性在不断加强。

三、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一)合理配置资源,淘汰落后产能

目前我国经济的新常态是结构性产能过剩,解决我国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要对我国落后产能做减法。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在产业间重新配置,首先,需要淘汰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部分“重获新生”的企业必须要削减成本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其次,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来消化一批过剩产能,同时鼓励我们的企业去海外发展,通过促进对外开放的力度增强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转移一批过剩产能。除了淘汰落后产能,兼并、转移过剩产能,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必须通过研发取得技术优势,把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突破点,解决供应过剩与供应短缺并存的问题。促进有效供给,做到经济质量与经济总量的双重增长。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双重突破口。淘汰落后产能意味着传统制造业部门减少,部分制造业劳动力也会因此失业,社会就业压力增加,而服务业则可吸收多余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促成劳动力的跨产业流动,也将是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方向。根据实地考察级统计局的数据计算,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增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制造业多50万左右,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就业容纳器。除劳动力跨产业流通外,还应重视扶贫教育,提升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素质。

(三)强调深化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权力的边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場的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是政府,使官本经济思想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但政府部门依然有很大的权力,在不少地区,政府仍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首倡者,同时也是过剩产能的始作俑者。尽管政府具有改善供给质量、调整产业结构的愿景,但政府往往不能正确预测最优产业结构,也不会比企业更尊重市场规律和了解市场变动,同时也不具备有效的调节手段,因此不宜成为调供给侧结构的主体。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尽快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明确政府权力的边界。

参考文献:

[1]饶龙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06):62-65

[2]蔡红兵.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策略[J].管理观察,2016,(27):67-68+71

[3]康珂.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逻辑与路径[J].现代管理科学,2016,(09):39-41

[4]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7-22+195

作者简介:

袁晓雯(1996.07-),女,汉族,河南濮阳人,本科,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