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的分析研究

2017-03-22 02:38郝起礼宁松瑞
农业与技术 2017年3期
关键词:定边县

郝起礼+宁松瑞

摘 要:为了了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本文选取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陕西省定边县作为典型研究区,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及年鉴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0年,定边县的土地利用变化相对较小,其中耕地变化最大,面积增加了48796.23hm2;年变化速度最大的是林地,年增加速度达到1.55%。2000—2012年,定边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大,其中耕地面积变化最大,减少了112742hm2;年变化速度最大的是林地,年增加速度达到42.72%。1986—2012年,定边县林地面积大幅增加了108838.50hm2;林地的年增加速度最大,达到24.82%。土地退化、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和科技进步等因素是影响定边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当地的土地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土地整治开发等提供参考依据。

關键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现状;定边县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04001

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文过程,有助于揭示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影响[1]。我国科研人员已开展了大量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区域及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4]。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演变过程逐渐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5]。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地跨长城南北,北部属毛乌素沙漠南缘,南部有白于山横亘,自然资源丰富、是典型的资源富集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被国家列为“三北防护林”建设和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之一。近年来,随着当地能源和资源开发程度的不断加大,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显著。而对定边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现状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将借助有关文献及资料对定边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现状等进行分析,为当地土地管理决策、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进一步开发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定边县位于榆林市西端(10715~10822E,3649~3753N,海拔1303~1907m),县域面积6847km2,东西宽98km,南北长118km,面积居全省第3位。东临靖边县,南接甘肃省华池县、环县及延安市吴起县,西靠宁夏自治区盐池县,北接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系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

定边县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春多风、夏干旱、秋阴雨、冬严寒,日照充足,风沙频繁,雨季迟且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平均气温7.9℃,年平均降雨量316.9mm,年平均无霜期141d左右, 绝对无霜期110d。年平均日照2743.3h,≥0℃的积温3575.6℃,可保证作物一年一熟。

2012年底全县共辖15个镇,5个乡,6个社区,335个村民委员会,2124个村民小组,人口共33.67万,其中农业人口约占85.1%。地貌以白于山为界,大致分为2类:北部长城沿线及以北地区为风沙盐碱滩区,面积约2700km2,占总面积的39%;南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面积约4100km2,占总面积的61%。本研究所采用的资料及数据主要来源于公开出版的统计年鉴及文献资料等。

2 定边县土地利用情况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和土地用途、利用方式以及覆盖特征等作为土地利用的分类依据,由高到低逐级依次划分,采用一级、二级2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将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等共12个一级类型。一级类型又进一步划分为127类二级类型。

根据2012年定边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土地利用数据,2012年末定边县土地总面积682138.55hm2,其中:耕地239863.68hm2,占定边县总土地面积的35.16%;园地3032.25hm2,占0.44%;林地125703.77hm2,占18.42%;草地258437.65hm2,占37.8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299.56hm2,占2.60%;交通运输用地8912.45hm2,

占1.3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165.52hm2,占0.75%;其他土地22723.67hm2,占3.30%;详见表1。

3 定边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3.1 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等。面积变化主要反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利用文献[6]和统计资料、报告等,对定边县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详见表2和表3。考虑到采用二级分类系统数据过于庞杂, 故采用分类系统中的一级类型。

1986—2000年的15a间,定边县的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共分别增加了48796.23hm2和3654.93hm2;而草地面积、水域面积和其他土地的面积均减少,共减少的面积分别为43763.01hm2、218.88hm2和8840.80hm2。

2000—2012年的12a间,定边县的耕地面积共减少了112742hm2,而建设用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则增加明显,共分别增加了21775.84hm2和105183.60hm2;水域面积和其他土地面积的减少幅度较小,分别为566.10hm2和2655.67hm2。

1986—2012年的27a间,定边县土地利用类型中的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分别大幅增加了108838.50hm2和22147.34hm2;耕地面积则大幅减少了63945.40hm2;草地面积、水域面积和其他土地的面积分别减少了41984.60hm2、784.98hm2和11496.50hm2。这集中反映了当地人口增长、居住条件改善、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等是定边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3.2 土地利用速度变化

土地利用动态度可以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它对比较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等方面,都具有比较积极的作用[7]。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的速度,计算公式可表达为:

式中: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期时段长。当T设定为年时,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类型的年变化速度。

根据公式(1)计算的定边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速度,见表3。分析结果表明:

1986—2000年的15a间,定边县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相对较慢,其中林地和其他土地的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速度分别达到1.55%和1.20%。水域变化速度最低,仅为0.26%。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的年变化速度则分别为1.15%、1.04%和0.52%。

2000—2012年的12a间,定边县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明显加快,其中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速度分别达到42.72%和33.38%。草地变化速度最低,仅为0.06%。耕地、水域和其他土地的年变化速度则分别为2.66%、0.82%和4%。

1986—2012年的27a间,定边县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其中林地和其他土地的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速度分别达到24.82%和16.82%。水域变化速度最低,仅为0.51%。耕地、草地的总量较大,土地利用变化的面积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耕地、草地和其他土地的年变化速度则分别为0.81%、0.54%和2.18%。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析结果未考虑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过程,仅能反映出土地利用数量上的变化速度。

4 定边县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的差异及变化,人文因素包括政策、人口、科技发展等,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8]。

4.1 自然因素

定边县北部为风沙盐碱滩区,南部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受干旱、风沙、盐碱以及水土流失等灾害影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耕地和草地等土地退化现象日趋严重。

4.2 政策因素

土地利用变化与政策因素关系较大。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山川秀美工程以来,鼓励当地农民在不宜耕种的土地上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逐步调整农林用地结构,使得定边县的耕地面积有所减少,而林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增加。突出表现为2000—2012年的12a间,受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及三北防护林和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的影响,定边县的林地和草地面积年均分别增加了42.72%和0.06%,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而耕地面积年均减少了2.66%(见表3)。

4.3 经济因素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定边县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FAI)从1985年的7347、432万元分别增加到2000年51100、19667万元(见图2),年均GDP和FAI分别增加2561、1202万元,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为缓慢;间接表现为建设用地的年变化速度仅为0.52%。到2012年,定边县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FAI)已达2910100、1667118万元,经济增长速度十分迅猛,年均GDP和FAI分别增加220135、158558万元;间接表现为城乡建设规模迅速擴大,工矿、居住等建设用地的年变化速度高达33.38%。

4.4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经济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人口因素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人口增长必然导致对粮食和居民点用地及城镇用地的需求增加。1985—2000年,定边县的人口从23.58万人增加到31.21万人,人口年均增加0.48万,人口增速较快;为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耕地面积年均增加1.11%;同期草地和其他土地的面积呈现减少趋势,年均分别减少1.04%和1.2%。到2012年,增加达到33.67万人,人口年均增加0.19万,人口增速减缓(见图1)。

4.5 科技因素

科技因素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科研、生产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作物良种的培育和土壤质量的不断改良和提升等因素,使得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逐渐提升。通过图1可知,2000—2012年,定边县的人口从33.05万增加到33.67万人,而同期的耕地面积年均减少2.66%,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年增加速度分别为42.72%和33.38%。科技进步促进了土地利用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效保证了当地的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巩固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落实和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

5 结论

1986—2000年,定边县的土地利用变化相对较小,其中耕地面积的数量变化最大,面积增加了48796.23hm2,年均增加3253hm2;年变化速度最大的是林地,年均增加了1.55%。

2000—2012年,定边县的土地利用变化相对较大,其中耕地面积的数量变化最大,减少了112742hm2,年均减少8672hm2;年变化速度最大的是林地,年均增加速度达到42.72%。

1986—2012年,定边县林地面积大幅增加了108838.50hm2,年均增加4301hm2;林地的年增加速度最大,达到24.82%。

土地退化、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和科技进步等因素是影响定边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唐克旺,王研,王芳,等.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和演化规律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2,25(2):132-138.

[2]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2):151-160.

[3]李团胜.陕西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研究,2004,23(2):157-164.

[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1999,54(3):241-246.

[5]贾宝全,孙鹏森,王国柱,等.鄂尔多斯高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伊金霍洛旗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3,26(3):202-207.

[6]李忠锋,王彦丽.定边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27(4):520-524.

[7]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0,55(4):407-416.

[8]李团胜.陕西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研究,2004,23(2):157-164.

作者简介:郝起礼(1979-),男,新疆哈密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土地整治及土地利用研究。

猜你喜欢
定边县
榆林市定边县:走访慰问抗美援朝老战士
沙柳平茬抚育对沙柳灌木林生态效益的影响
存在篮子里的馍馍“麦香依旧”——定边县实行第一书记“职级抵押”
曾经岁月定边情——中国盐业集团公司挂职干部李建宁定边县扶贫工作侧记
征占用林地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定边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评价
定边县肉牛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分析林业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