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民++雷冬玲++王军锋++冀晓燕
摘 要: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指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包括化肥、农药、农膜、秸秆、畜禽粪便等对土壤、大气、水体造成的污染,是关系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1]。本文从白水县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该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即通过实施化肥减量工程、统防统治工程、农村能源循环利用工程、畜禽场标准化改造与建设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农膜科学使用与示范工程等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
关键词:白水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X5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19
白水县总面积998.6km2,其中耕地面积4.8万hm2,辖10个乡镇,19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1.9万,是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2015年种植小麦1.2万hm2,玉米1.3万hm2,豆科及其它作物0.3万hm2,苹果3.3万hm2,施用化肥4.1万t(折纯),农药324t,农膜1930t,生产薪柴18.9万t。全县有畜禽养殖场666个,其中猪饲养量达到35.9万头,牛饲养量1.55万头,羊饲养量3.28万只,鸡饲养量76万只,年产粪便39.63万t。农业面源污染主要为化肥、农药的过量与不合理投入,养殖场畜禽粪便的堆放、污水的排放,薪柴的燃烧以及农膜的残留等。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二减、三基本”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标,结合白水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治理方案[2]。
1 目标任务
通过化肥减量工程、统防统治工程、农村能源循环利用工程等6大工程的实施,全县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不合理施肥减少5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30%以上;农作物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田间残留量减少到20%以内;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建成一批美丽宜居村庄。
2 治理方案
2.1 实施化肥减量工程,加快土壤改良修复
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土壤有机质提升0.2%;鼓励群众在果园种植三叶草、大豆等绿肥,全县示范基地绿肥种植、压青面积达到667hm2;补充完善采土化验、土壤肥力定位和肥效监测,开展苹果肥效试验、化肥减量试验、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等,为实施化肥减量增效提供技术支撑;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千亩示范片3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园150个、增施有机肥示范园50个;培育水肥社会化服务机构,在设施蔬菜栽培集中区域和果树产业园区开展水肥一体化应用技术,分区域建设史官镇康惠苹果现代示范园、林皋镇美好家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尧禾镇天桥现代农业示范园等水肥一体化千亩示范片5个;推广应用水溶肥料、缓控释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
2.2 推广绿色植保统防统治技术,减少农药投入与污染
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生物有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推广应用灯光和性诱剂诱杀害虫、利用天敌防治农作物害虫害螨和生物农药替代化学防治等技术;指导农民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先进施药器械,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建设新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苹果园,在史官康惠、林皋仙果、杜康仁和等苹果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区各66.7hm2;建成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5个,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果树、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平均防控效果达到8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防治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
2.3 实施农村能源循环利用工程,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对历年建成的“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进行全面排查维修,指导农户积极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减少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及清洁能源生产,重点在设施瓜菜种植区域、苹果示范园区和畜禽养殖区、人口居住较多且集中的校园推进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四位一体”(沼气池、厕所、棚圈、日光温室)养殖小区沼气;提高农村能源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稳定农村能源管理和服务队伍,通过加强服务和技术指导,不断提高沼渣沼液的商品化、肥料化利用水平和沼气工程的产气率、使用率;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推动、资金扶持等措施积极推广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节柴节煤炉等清洁、高效、可再生能源,提高农村能源利用率,减少农村薪柴燃烧污染。
2.4 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废弃物实现无害化处理
标准化改造:已建成但未达标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加大以雨污分流、沼气建设、无害化处理为内容的标准化改造,完善养殖场标准化、规范化设施建设;标准化建设:新建规模养殖场必须取得相关单位审批同意和环境评估报告,达到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生产要求;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开展养殖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试点和综合利用模式探索,加大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大中型沼气建设:通过沼气工程,有效解决养殖场粪源污染与浪费问题,把大中型沼气建设与发展种植、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广“畜—沼—果(菜、粮等)”能源生态模式,打造一批沼气建设亮点工程和示范工程。
2.5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有效减少焚烧与浪费
以秸秆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种植食用菌、秸秆青贮氨化、秸秆固化成型等技术,配套建设秸秆收贮体系。在林皋南马、北塬鹿角等村建立小麦秸秆还田、覆盖示范田,在林皋、云台、北塬等乡镇建立玉米秸稈还田示范片,在雷牙、北塬建设果园秸秆覆盖示范园;推广秸秆做食用菌栽培基料和生物反应堆技术,以刘家卓旭铮设施蔬菜示范基地为技术示范观摩区,在张家塬、中文化、王河等设施蔬菜种植集中区域,实施生物反应堆技术;建设水果、蔬菜秸秆堆沤有机肥,果树或硬质秸秆做基料或原料等示范点。通过这些试验、示范园的辐射与带动,达到长期利用秸秆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的目的。
2.6 实施农膜科学使用与示范工程,确保农膜合理利用与回收
广泛开展田间地头顺手捡拾活动,“顺手”捡出废弃的反光膜、地膜、棚膜、农药瓶、农药包装袋、肥料包装袋、塑料秧盘等,清除生产废弃物,并分类处理,防止残留污染环境。开展试验示范,生产中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1mm地膜。通过建立防治残膜污染农艺措施、防治地膜污染技术试验示范点,向农民展示和推广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收藏及田间碎片的清除与处理技术。按照“政府倡导、资金扶持、有效监管”的模式,积极争取旱作农业技术补助资金,在乡镇构建一批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废旧农膜回收站,扶持一批有辐射作用的回收利用加工企业,带动废旧农膜及废旧塑料制品的回收加工及再利用。
3 保障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白水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逐步形成责任明确、部署科学、分工合理、相互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3.2 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手机、广播等途径,围绕减量控害、资源利用、产品安全等主题,大力宣传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推广普及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让广大群众认清其来源、本质和危害,理解、支持、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中来。
3.3 加大资金投入
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和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加大测土配方施肥、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病虫害统防统治补助、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县级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安排专项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3.4 培育治理主体
大力发展土肥、植保、农技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服务性组织,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服务机制,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3.5 强化科技支撑
紧紧围绕科学施肥用药、农业投入品高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友好型农业关键技术问题,在白水县重点区域实施一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工程,总结一批适合我县不同资源环境条件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品。
3.6 强化农业执法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管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督、检查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农资和农产品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关佑君.天水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现状与对策[J].甘肃农业,2016(23、24):48-50.
[2]王燕.懷仁市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措施[J].现代化农业,2016(12):
16-17.
作者简介:刘军民(1977-),男,大学本科学历,农艺师,现从事农技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