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杰+王全宝+柴燕菲+赵晔娇
一场峰会,淬炼一个城市。久居这里的杭州人,开始慢慢体悟着后峰会时代的杭州
G20杭州峰会已经过去了五个多月,很多人对峰会的记忆还定格在去年9月4日那台美轮美奂的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
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原本以为是为领导“特供”的演出,在峰会结束后,市民也可以购票进行现场体验了。去年国庆期间,“最忆是杭州”开始复演,从10月1日一直到11月10日。
一场峰会,淬炼一个城市。久居这里的杭州人,开始慢慢体悟着后峰会时代的杭州:这场峰会,不仅让城市完成了国家使命的担当,而且超常规地推动了城市有机更新。
在浙江杭州市云栖小镇举行的一次B2B生态峰会会场
服务保障一场史无前例的重量级峰会,究竟要付出多少?从一组大数据也许能一窥全豹。
G20期间,杭州市交通运输局调集4670辆车辆和4274名驾驶员,保障参会和工作人员82295人次。市公安局沿环杭护城河防线共检查车辆47.1万余辆次和人员529万余人次,查获违法犯罪嫌疑人567名。
杭州市完成了605个城市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杭州市区的快速路网由128公里增至182公里,33个入城口改造变“脏乱差”为“洁序美”,2234条道路的平顺度和舒适度得到提升,264个街容项目被美化,5615块违法户外广告牌得到拆除,1.2万处标识标杆得到清理,近20万处不合规彩钢房得到整治。
地下管网也得到改造。40条水气管网得到完善,518公里水气管道得到排查检测,77个电网和供电保障项目完成实施,189公里电缆得到新建,120个通信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实施。
峰会期间,共有76个国家、580家媒体、4000余名记者到杭州采访。4021名“小青荷”、79万“红袖章”、152万城市志愿者服务于场内场外。
还有无数细节上的精雕细琢。“最忆是杭州”演出中,《天鹅湖》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真实的湖面上演出,灯光设计为了实现水墨画的意境和四季变化的效果,50位灯光工人忙活了近两个月,用20余万米的星星光把岳湖边上的树都勾了一遍。
杭州向来是一座温婉的城市,安逸闲适。面对突然而来的大考,也有少数人不理解,花这么大力气在杭州办G20到底值不值?杭州能从中收获什么?民众又能得到什么?
馒头山社区的变化,也许可以给上述问题提供答案。提起凤凰山脚下的馒头山社区,很多老杭州人都会皱起眉头。由于靠近南宋皇城遗址,整个社区有50余年没有进行彻底整治,整个社区有1200个马桶,是杭州为数不多的“马桶社区”之一。做饭只能在家里烧煤炉,有人家中甚至没有一个水龙头。不少在当地住了几十年的老住户苦不堪言,“满地都是狗屎,脚都要踮起来走,一大早上倒马桶、上厕所的人排成长队,一到雨天,污水横流……”
自G20宣布峰会在杭州举办后,馒头山的整治加快了步伐。道路整治、落架大修、违章拆除……经过半年来的治理,馒头山社区累计拆除违建615处,31940平方米;累计清退出租房1766间4000余人;累计排查危旧房300多处1000余户,其中整治D级危房43处共152户;完成居民外迁159户;强弱电上改下累计超过15.6公里;立面整治共计480栋建筑26.6萬平方米,整治支小路7条,新建道路2.5公里;完成燃气入户近1000户;拼阳接卫100余户(修建独立的阳台和卫生间),共消除了400多只马桶。
有拆也有建,街道低价租赁了集体所有的房屋办公益,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邻里中心,邻里中心里设置了老年大学、图书馆、卫生室、菜市场。新修建的1.4万平方米的馒头山公园成了当地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在杭州,类似的城市欠账还有很多,而借助G20峰会举办的契机,杭州实施了605个城市环境整治项目。很多城市欠账由于历史原因,问题越积越重。一旦盖子掀开,意味着接下来是数不尽的琐碎难题:违建拆除、群租房清退、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千头万绪。G20峰会给了主管部门和基层政府勇气,去掀开这些被压住多年的盖子。以馒头山为例,上城区政府曾经规划,整体动迁要70多亿元,而G20期间改造只花了一个多亿就达到了整治的效果。
曾任杭州市上城区区委书记的缪承潮表示,包括馒头山在内,上城区一共有93个G20峰会整治项目,这93个项目全部是民生工程,都是财政投入,不让百姓花钱,争取以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果。
G20的不少改造项目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收益。西湖景中村玉皇山区块的整治,就是一个样板。
玉皇山位于西湖的东南角,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早前,玉皇山路周边是农居。去年底,西湖街道决定将农居列为G20峰会的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打造建筑与周边环境高度融合的新农居点。环境的整治引来了一批特色民宿、咖啡馆、茶馆等争相入驻。整治后,玉皇山区块原住民的房子由原先每个月1000元的简单出租,到现在每年以30万的价格租给投资者,投资者或开发休闲民宿,或发展总部经济,收益得到了大幅提升。
“杭州把服务保障峰会和保障民生紧密结合,抓住并用好峰会机遇,解决了一大批多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杭州市市委书记赵一德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
在G20筹备期间,杭州开展了6大类605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几乎每一个都与民生密切相关。杭州市副市长项永丹表示,在峰会筹备期间,杭州着力推动城市背街小巷、老旧社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改造,拆除违章建筑3900平方米,完成旧住宅、旧厂区、城中村改造任务3300余万平方米。
2016年8月22日,杭州馒头山社区的居民在整治一新的社区内散步
借助一些世界级的城市大事件,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可以得到迅速提升。不过,在G20峰会之后真正抓住机遇趁势而上,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特别是城市发展和社会治理的观念和体制上的改变,就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
借G20峰会,对杭州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对于杭州市城管委来说,这种体会更加深刻。
“杭州地质对路面影响很大,雨水多,往下80公分一定见水。G20之前,道路原先的修修补补很多,路况非常不好。” 杭州市城管委副主任丁景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借G20之机,杭州把主要道路全部做了平路修缮和维护。
城管委牵头完成了以80条主要道路为重点的平路工程,完成道路病害处理88万余平方米、沥青摊铺230万余平方米、人行道铺装10.1万余平方米,更换平侧石4万余米,完成防沉降市政管网检查井提升改造1.8万余座,道路平整度和行车舒适度明显提升。
道路的修缮老百姓感受或许不太明显,但背街小巷整治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也是城管部门啃下来的第一块硬骨头。这是解决老百姓开门之后的路平、灯亮、水畅的问题,就是家门口的环境问题、便利问题。
城管委的做法是,在推进“公事”的同时,对老百姓的“私事”搭一把。“沿街百姓家窗户不行,我们顺便做一扇。屋檐不好,也顺带修一修。出风口,排水口不好,我们不要一分钱,顺便带一把就做了。”丁景元说,那个时候,老百姓送的锦旗他们收了一大堆。
环境整治持续了199天,而且很多道路施工同时进行,多条道路同时实施封闭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开车市民不得不绕路,大大增加了通勤时间,抱怨也就在所难免。但环境整治以后,看到整洁靓丽的城市风貌,绝大部分市民都觉得这是值得的。
“要做好后峰会时期工作,可做的文章很多。”丁景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G20期间的“平路经验”正在被推广。比如,通过第三方专业检测,采用高科技检测手段开展城市道路常规检测和结构强度检测,做到常规检测每年一次全覆盖,结构强度检测每三年一次全覆盖。另一条经验是建立城市道路定期轮修机制。城管部门修订完善了《杭州市城市道路平路工程实施标准》,按照道路设计寿命、检测结果、年度工作安排,制定改扩建或大、中修计划并组织实施,推进平路工程从80条主要道路向所有城市道路延伸,全面提升改造车行道、人行道、平侧石、城市家具、道路绿化设施等,力争在2022年亚运会前实现城市道路轮修一遍,实现道路平顺度的整体提升。
在丁景元看来,通过G20保障,不仅是一次性解决了道路的各种问题,更重要是在于建立完善城市道路管养新模式,推进道路及其附属的沿街立面、绿化、标识标牌、城市家具等管理升级和养护转型。
峰会过后,如何让这座城市治理水平治理能力不弱化,如何让城市的创新发展能力不弱化,是摆在很多公共服务部门面前的课题和挑战。
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是杭州城市管理中另一个被广泛赞誉的例子。2008年9月16日,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正式运行,截至去年5月,公共自行车8年累计租用达6.65亿人次,总数8.41万辆。2015年,公共自行车平均每天租用人次超过31万。
这些“小红车”已经成为杭州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倡导绿色出行方面的贡献不言而喻。杭州也因此被英国广播公司(BBC)旅游频道评为“全球8个提供最棒的公共自行车服务城市”之一。
很多城市都推出了公共自行车项目,但有的中途夭折,有的使用率不高,或者因为无法盈利而不可持续。为什么杭州能长期坚持下来?
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城市管理的落脚点很重要。杭州自行车系统从最初的方案设计、布点都有城管部门负责,很多细节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和完善。
比如,为了百姓取车和还车方便,杭州主城区从2014年起还将服务时间由原来的6:00?22:00调整为6:00?24:00,并在梅登高桥、大关等地设置了200个24小时服务点。
“如果还车不方便,老百姓也会有意见。24小时服务点设置以后,如果停车桩停满了,工作人员就必须把车移到临时停车点,方便百姓还车。相反,如果取车人多,工作人员会把临时停车点的车放进桩里,方便大家取车。” 在丁景元看来,一定要真正以老百姓的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运行为基础,事情才能做得成,也方能做得长久。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移动厕所。杭州已经建立了一批为赛事和活动准备的移动厕所和布点方案,“现在只要有大型活动,这批设施能跟上,我们的队伍也能跟上。专门有拆装队,不到一分钟就能拆装到位。”丁景元说,杭州目前可以做到,不管多紧急任务,只要半小时时间,所有的移动厕所都能到位,“这些厕所能保证五六年内的各类大型活动。”
提升了城市格局
从峰会效应来看,首当其冲之处在于推动城市规划建设。
杭州的城市建设也随着筹办G20峰会步入快车道,最显著的变化是,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大大加快,很多道路借峰会契机提前竣工通车。
从去年5月开始,杭州机场公路、九堡大桥南接线和东湖快速路开通。7月,石祥路高架开通。8月,紫金港路提升工程、紫之隧道、之浦路提升工程等项目通车。随着这些项目相继开通,杭州快速路网累计建成约182公里,占规划总长的68%。主城区的“四纵五横”快速路网骨架基本形成,网络效应进一步提升。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王荣富告诉《中国新聞周刊》,G20期间道路建设的突破显而易见,快速路网以往每年只能建设十几公里,而今年完成了54公里。
“今年路网建设突破很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全市上下联动推进。”王荣富坦言,一般常规道路建设,从征地、拆迁、协调、交通组织,都非常难,“以前是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现在就是一个目标,为了保障G20,全市协同保障项目如期完成。”
早在十几年前,杭州就为城市格局问题发生过长久的争论。历史留下来的杭州城以西湖为核心,“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格局,闲适安逸,富足一方。不过,局限性也非常明显,使杭州的城市建设有一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感觉。
随着萧山、余杭两个县级市撤市建区,杭州的市区面积从683平方公里扩到了3068平方公里,杭州成为华东六省一市中仅次于上海的大型城市。
随着城市框架拉大,多年的争论终于形成共识:杭州要发展,必须走“大杭州”的道路,必须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演进。
而支撑城市格局的基本要件在于城市路网的通达。根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支撑未来杭州城格局的快速路网被称为“四纵五横三连十一沿”。
王荣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十二五”期间,杭州主要围绕主城区推进“四纵五横”建设,目前已经基本成型。从“十三五”开始,在继续完成整个四纵五横的同时,往外延伸,“三连,是指加强快速路网之间的连接。十一沿,是指加强目前第一绕城高速和第二绕城高速之间的连接,将主城区快速路和高速公路连接成网络。”
不过,与其他大城市一样,交通拥堵也是杭州的“成长中的烦恼”。2016年1月,高德地图发布《2015年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45个代表城市中,拥堵指数排名杭州列第四。
在王荣富看来,杭州和全国其他大城市一样,由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通病,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在主城区高度集中,“杭州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通过调整城市规划和功能区等方式在往外转移。”
杭州目前的城市规划,被描述为“一主三副六组团”。一主是指老城区,三副是指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六大组团分布在萧山和余杭两区,分别是塘栖组团、余杭组团、良渚组团、义蓬组团、瓜沥组团、临浦组团。这成为杭州空间格局转型的重点,以此转移产业和人口,缓解城市病问题。
“现在为什么还拥堵?因为这些组团的功能还没有发挥,还没有形成这个区域综合体的功能,再加上基础设施不到位,这些组团、甚至周边区县对主城区城市资源的依附性非常强。”王荣富认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杭州地铁建设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相对滞后,目前只有82公里,与北京的554公里和上海的617公里有非常大差距,与南京的225公里相比也落后不少。按照杭州目前规划,在2022年亚运会前,将有10条地铁建成通车。“杭州地铁如果完成250公里以上,能大大分担路面交通,也能大大缓解目前城市交通压力。”
在他看来,一旦三副六组团都能发挥各自的综合型城市服务功能,再加上杭州地铁的加快推进,“到2022年亚运会前,杭州市的交通问题肯定会得到根本改善。”
杭州早已是名满天下的国际旅游名城,G20峰会更是将杭州迅速推向世界舞台的风口,使杭州的全球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加快城市国际化创造了新的条件。
在筹备G20峰会期间,2016年7月,杭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未来的国际化杭州要具备四大个性特色,即充分彰显杭州生机勃勃的创新活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充分发挥G20杭州峰会和亚运会举办城市的带动效应,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依靠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资源,打造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依靠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
“杭州的城市国际化一定要有特色,不搞面面俱到。”杭州市市委书记赵一德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杭州如果不靠特色取胜,那城市国际化很难展开,“否则杭州就只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不是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城市。”
“杭州国际化提了很多年,但从没有像现在一样,把国际化提到一个最突出的战略位置。”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先海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以前提国际化,不那么有底气,但现在则是势在必行。“现在条件成熟了,而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必须这么做才能发展得更好。”
G20杭州峰会后,出现了一种强烈的声音:杭州最有希望成为继北上广深后的下一个一线城市。
在2016年10月19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杭商大会开幕式上,杭州市长张鸿铭在主旨演讲中说,“杭州现在还不是一线城市,我们不能被褒奖冲昏头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过,张鸿铭说,杭州可以发挥比较优势,争做一流的城市。
杭州为什么定位世界名城,而非一线城市?在杭州市发改委副主任胡海定看来,如果一线城市意味着同时要付出高房价、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的代价,这并非杭州对标的对象,“我们不追求一线,但我们要搞成一流,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最后的落脚点要在民生,提升幸福感,这是根本的目的。真正舒服的城市不见得大,要彰显特色,说到底老百姓要有获得感。”
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算得上是国际化城市?为了让杭州的国际化有的放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先海正在和杭州市发改委合作,编制一套国际化城市的指标评价体系。
黄先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借鉴国际上已有体系标准的基础上,浙大版评价体系从四个大方向进行评价,分别是经济开放、城市宜居、文化发展和国际影响。
其中,经济开放度是首要的衡量指标。
“经济开放核心的要素是贸易、资本、金融的开放。”黄先海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经济总量大并不代表经济的开放度高,这两者之间有一定区别,比如,苏州的GDP总量超过杭州,但一般公认杭州的经济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要高于苏州,“国际化更强调经济的开放性,原来国际化最早的经济指标侧重于贸易开放,现在则更强调投资和金融的开放。”
从2015年开始,杭州GDP增速在全国的副省级以上城市位居前列。这也得益于杭州日益明顯的经济开放型特征。
根据杭州市商务委员会数据,2016年1?8月,杭州市(不含省级公司)按美元统计进出口415.35亿美元,同比增长7.4%。其中出口310.85亿美元,同比增长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5.1、9.4个百分点;进口104.5亿美元,同比增长5.6%。在整个外贸形势不断下滑的背景下,杭州进出口贸易逆势增长。
这其中,跨境电商功不可没。数据显示,2015年杭州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34.64亿美元,而2014年只有不足2000万美元。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国外贸进出口“双降”的情况下,2016年1?7月,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出口32.93亿美元,占到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12.49%。
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综试区)外联招商宣传部部长武长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杭州综试区2016年设定的任务是出口40亿美元,进口20亿美元。截至8月份,进出口就已经达到了50亿美元。
2015年3月7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这是国内首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商业模式,为杭州打开了一条新经济的双向通道。
此外,G20峰会后,杭州会展旅游业发展迎来了新风口,不仅在酒店、场馆等硬件方面有了质的提升,也在人才、服务等软实力方面焕然一新。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投入使用以及多家国际酒店品牌的进驻,促使杭州钱江新城板块形成了“会议中心+酒店集群”模式,为未来落地杭州的大型国际會议提供了专业的基础设施和多元化创意空间。
杭州努力抓住这一机遇,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被写入《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成为杭州国际化的两个重要立足点。
对于杭州而言,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是立城之本。古韵和美景,是这个城市与世界沟通的语言。因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无论是在政府层级还是在广大民众当中,都已深入人心。
“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国际化发展,除了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要国际化发展的动力外,找准未来城市国际化理念同样至关重要。”在去年6月于杭州举办的“2016杭州城市国际化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对杭州提出一个中肯的建议,从目前城市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的主流趋势看,绿色发展的理念应成为像杭州这样的城市在发展结构转型和发展理念拓展方面的核心内容,“换句话来讲,即要想国际化,需先绿色化。”
事实上,一个城市是否国际化,最根本的落脚点,必然落在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
尽管在互联网思维渗透城市方面,杭州已经一马当先,但在国际化思维和软环境方面,仍有不足。杭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研究加快城市国际化时提出,虽然杭州过去一直在努力推进城市国际化,但城市国际化水平不高仍是带有全局性的最大短板。
经过梳理,主要有四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能级短板,表现为城市综合能级不高,比如国际政府组织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常设机构,除了亚太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外,几乎为零。跨国公司全球或亚太总部也明显偏少,仅有浙江物产、吉利2家世界500强总部,与北京的50家、上海的8家相比有很明显差距。而且国际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国际通达能力不强,航空国际化率较低,仅有国际航线38条,远少于广州和成都,到欧洲、北美洲等洲际航线偏少。地铁运营里程不到100公里,远低于初级国际化城市的200公里标准。
其余还有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国际化人才相对薄弱、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不够健全、软硬件服务设施不完善、市民国际化素质有待提高等。
在杭州,建立健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正在被提上重要的日程。杭州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音乐厅、美术馆、书画院,培育引进国际一流演艺经纪公司,策划举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音乐节、舞蹈节、电视节、旅游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知名智库等机构对接,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非政府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G20峰会,无疑让杭州站上了国际化的风口,迎来了窗口期和机遇期。而杭州的“世界名城”诉求,依然离不开杭州人的情怀:要品质,也要美丽。也就是说,国际化杭州,既要“高颜值”也要“好气质”。
(实习生肖冰、郭冰冰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