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运红
(长江职业学院 公共课部,湖北 武汉 430074)
机遇·路径:“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双重视角
肖运红
(长江职业学院 公共课部,湖北 武汉 430074)
“互联网+”推动了信息传播的革命性变革,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互联网+”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广度,拓展了传播宽度,加快了传播速度,增强了传播效度。从建构核心价值观大众话语体系、建立核心价值观一体化传播渠道、营造优良的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建构“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实效,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机遇;路径
列宁曾指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1](P327)由此可见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成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媒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渠道。以信息获取、开发和利用为代表的“互联网+”,可以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优化、升级和创新,从而真正“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
“互联网+”时代,信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这加快了信息传播的一体化进程,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广度
传播学认为,“受众(Audience,又译为受传者、接受者),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它既包括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接受群体——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参与者和对话人”[3](P196)。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广博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覆盖的受众越来越多。首先,“互联网+”扩大了行业覆盖面,使受众群体日益增多。“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包括工业、农业、商业、教育、医疗、房地产、文化产业等,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实现互联网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随着“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融合,借助于“互联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众群体也随之增多。其次,“互联网+”扩大了城乡覆盖面,使受众群体日益增多。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较2014年底增加1694万人,增幅为9.5%;城镇网民占比71.6%,规模为4.93亿,较2014年底增加2257万人,增幅为4.8%。农村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增加,规模增长速度是城镇的2倍。[4]“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城乡受众群体不断增多。再次,“互联网+”扩大了年龄覆盖面,使受众群体日益增多。与2014年底相比,10岁以下群体和40岁以上中高龄群体的占比均有所提升,10岁以下群体增长1%,40~49岁增长0.8%,50~59岁基本持平,60~69岁增长1.5%。[4]总体而言,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其中,2015年新增网民3951万人,增长率为6.1%,较2014年提升1.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增速有所提升。[4]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受众群体日益增多,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宽度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5]狭义的媒介融合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新闻客户端等;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我们这里使用的是广义的“媒介融合”。党报党刊、广播、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在向大众普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兴媒体迅速发展。新闻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论坛等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新兴媒体的代表,拥有丰富的传播内容和广泛的受众群体,是网络传播的主要渠道,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点场域。“互联网+”不仅催生了新兴媒体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比如:人民日报APP、新华视点、学习微平台等,都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媒介融合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媒介多样化、渠道多元化,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宽度。
(三)加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速度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反过来对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书面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呈线状结构;视听媒介影响触觉,使人的感知呈三维结构。”[6](P1~2)“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放大了媒介作为人体延伸的功能。首先,“互联网+”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与报刊、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不同,互联网媒体的显著特点是及时性和迅捷性,它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群体,使大众在第一时间快速、便捷地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其次,“互联网+”加快了信息更新速度。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于网站、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新闻、通讯、图片、音乐、视频等可以得到及时更新,提高了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时效性。再次,“互联网+”加快了大众的沟通和交流。“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在线平台、社交工具等,人与人之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对话与交流,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加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际传播。
(四)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度
传播学认为,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综合。根据传播活动中人类皮肤内外的情况,传播环境可以分为行为环境和心理环境。根据传播活动参与者的感受,传播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就存在形式来说,硬环境是一种物质环境,软环境是一种精神环境。[3](P238~239)理想的传播环境有助于提高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传播效果,反之亦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传播环境密切相关。
“互联网+”适应了传播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度。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文字,而文字信息的传播具有单一性和枯燥性,劣势比较明显。倘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以语言文字形式传播,传播的效果势必有限。“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形式,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音乐、漫画、动画等融为一体,变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互联网+”满足了传播的硬环境,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接入的硬环境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从互联网接入设备上看,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和电视等,设备日益多样化。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0.1%,较2014年底增长了4.3个百分点。[4]从使用场所上看,我国网民在家里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90.3%,与2014年底相比基本持平,在单位、学校、公共场所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均有小幅上升。[4]从接入网络上看,我国手机网民中通过3G/4G上网的比例为88.8%,较2015年6月增长了3.1个百分点。随着“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建设的大力开展,政府与企业合作推进城市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的无线网络部署,公共区域无线网络日益普及。[4]“互联网+”背景下硬环境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提供了硬件支持,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重大的机遇,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构建“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这一传播体系主要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组建专业传播团队、建构大众话语体系、建立一体化传播渠道、营造优良传播环境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优化和创新。
(一)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话语体系
要以大数据为基础,整合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内容,建构大众话语体系。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非常重视话语体系问题,针对党内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他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7](P534)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应建构大众话语体系。刘云山在《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为此指明了方向,“这就需要找准宣传教育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8]。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内容上要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不断融入现实生活元素,用鲜活的事迹诠释理论的内涵,以时代先进人物引领人,以典型案例感染人,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化、大众化,使其真正被人们接受和内化,进而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二)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化传播渠道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9]。在中央的积极推动和部署下,“互联网+”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大数据广泛应用,促进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我们要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抓住媒介融合的有利时机,在网络平台上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版块,在专题版块上征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事迹,并将文字、符号、图片、影像等形式融入其中,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时向大众进行传播。同时,还要根据网络平台上大众的反馈意见和需求,改变下一阶段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通过这些环节,将核心价值观知识体系的征集、制作、传播、反馈等融为一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化传播渠道。
(三)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优良社会环境
优良的传播环境,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度。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充分展示“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形态,在大型超市、商场、学校、医院、街道、广场、地铁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利用户外电子海报、LED、交通电台等传播媒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淘宝、京东、美团、优酷、爱奇艺等大型商业性网站,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工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3).
[3]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5]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
[6](加拿大)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
[9]习近平.共同为改革想招 一起为改革发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18/c_1112126269.htm,2014-08-18.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2016-11-20
湖北省教育厅2015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5D143)
肖运红(1979-),女,湖北丹江口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673-1395 (2017)02-0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