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诺晨
摘要:从古至今,我们都能从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发现女性意识,不同时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特征是不同的,从总体上来讲,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关键词:中国;文学作品;女性意识
男性和女性共同构成整个人类社会,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女性一直被强大的父权制度压制而默默无闻。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中,女性习惯了遵从男性的意志,失去了表达自己意识的愿望。但是随着社会开明程度的提升,女性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他们认识到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对待,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将女性意识表现出来。在中国,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的重要分支,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能寻找到女性意识的影子。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在中国古代,男权制度几千年不动摇,所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就表明了代表女性的“坤”要尊顺代表男性的“乾”的倾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例如,女性丧偶之后不得改嫁要從一而终等等。同时期,中国古代有关女性的文学作品也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儒学的思想,对女性定下了种种清规戒律,例如《女戒》、《内训》等等。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在中国古代不少的文学作品中发现歌颂女性、表现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例如《花木兰》中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卫家园的英勇事迹,赞颂了她的勇敢和淳朴,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萌芽。
在中国古代,还有丰富的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包括《西厢记》、《红楼梦》、《牡丹亭》等等,它们描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积极主动、幸福甜美,表现除了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以《西厢记》为例,作品中描述的女主角崔莺莺尽管受到封建礼教的深刻影响,但是对父母包办的婚姻并不满意,极力寻找自己的幸福,她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气就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
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之后,国外的先进思想进入国内,中国的知识女性开始通过各种类型的妇女团体创办女性刊物,为妇女解放奔走呼告。此时,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主要代表人物有丁玲和张爱玲。
丁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多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中主要塑造了具有反抗意识,富有青春活力的现代女性形象,例如《阿毛姑娘》中的阿毛、《在医院中》的陆萍等。在《阿毛姑娘》中,丁玲描绘了一个生活在城乡交界处的姑娘在经历了无数的关于农村与城市文化背景的冲击后,产生了焦虑动荡的心态,并最终走向自杀的过程。阿毛心理就是当时无数中国人关于文化选择的矛盾,暴露除了人们因为自我丧失、灵魂无处安放而产生的痛苦和焦虑,同时也描述了现代女性对传统的压抑任性的观念的反抗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比丁玲,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表现的更为明显。她的生活背景决定她能够从更加深层次的角度剖析根深蒂固的女性意识,从而探究女性不幸的根源。张爱玲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一部作品为《倾城之恋》,作品讲述了来自传统家庭的白流苏与受香港之战影响的范柳原之间的故事,白流苏在离婚之后为了逃避亲人的冷嘲热讽亦或是为了获得一个可以谋生的婚姻嫁给了范柳原。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都是心甘情愿成为男性的附庸品,而她这样描写的目的也正是为了从女性自身解释她们长期地位低下的原因,因此张爱玲对女性意识的描述是更加敏锐、细腻和深刻的。
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进入80、90年代,中国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女性意识不再是同男权思想的针锋相对,而是更多的表现女性自我、自恋、自恃清高的女性主义倾向。
王安忆是80年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女性意识的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有《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等。王安忆的作品反映了女性意识的重要变化,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品,而是同男性相互认同、相互取舍,在这样的过程中,女性的地位得到独立,价值得到提升。铁凝是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她创作的《棉花垛》、《麦秸垛》、《青草垛》、《玫瑰门》等作品使用了男权话语的专用词用来描述女性,表现除了具有先锋性的女性意识。在铁凝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书中的女性形象都具有了一定的话语和行动权而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同时理想的男性形象不复存在,女性意识得到极大的发掘。在当代女性的文学作品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的话题,同时也是表达女性意识的一个重要载体,正如王安忆所说:“认识通过爱情走向成熟的,对于女性来说,爱情就是命运。”在爱情中表达最本真的自我认知,其实是女性意识的重要体现。
四、结束语
从古至今,女性意识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发扬,不仅表现出女性文学的发展,同时也预示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长期对女性在性别上的压迫和歧视现象将逐渐消亡,中国的女性文学作品也将获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蒋海霞.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张瑶.伊迪丝·华顿与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比较[D].辽宁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