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能“明鉴”

2017-03-21 10:33徐成芳
前线 2017年2期
关键词:太史公读史司马迁

中国史学精品力作灿若星汉,其中尤以《史记》为最。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成书于公元前91年,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全书共计五十余万字,可谓皇皇巨著矣。据作者司马迁的用意和规划,全书各篇排序依次为:记历代帝王政绩的“本纪”12篇;大事和人物年“表”10篇;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河渠等典章制度的“书”8篇,如“二十八宿环北辰”;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的“世家”30篇,如“三十辐共一毂”,“忠信行道”;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列传”70篇,为无愧于时代“立功名于天下”的“扶义俶傥”之士树碑。

司马迁是一位志向高远的旷世奇才,由于他有理想有抱负所以能忍辱负重,在太史公的职位上,担负的不只是一个史官的职责,更是伟大历史学家的使命。他19岁师从孔安国学《尚书》,师从董仲舒学《春秋》,42岁写《史记》,历时13年完成。他继承父亲司马谈的家学传统和“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的文化宏愿,博览群书、广泛游学、深度考察,纵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要旨利弊,采善贬恶,上明三五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他以创新的精神一改前代史书的编年体和国别体,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新体例——纪传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此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都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并逐渐成为传统。同时,《史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人与书俱成楷模,《史记》实乃国之栋梁必读之书。

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尽管司马迁不可能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但是他抓住了“人”这个历史的根本主体和价值核心。司马迁将人而不是神,放在历史舞台的中心,分类描述和评价其身世、思想、行为、事业、遭遇、抉择等等,在没有现代传媒的时代创造出了一种可以反复回放观览的生动画卷。从古至今,不同历史时空中的人们面对着太多相同的人生体验与价值抉择。比如,家庭、家国、友情、权力、廉洁、腐败、高洁、卑劣、诱惑、善恶、荣辱、生死……因此,一部好史书就像一条穿越时空的价值纽带,串联起一面面明镜把古今相连。从这种意义上说,今人阅读《史记》就仿佛阅读现实,品味古人亦犹如品味自己;对古人的追忆就好像对今人的描述,对历史的书写亦变成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許。

总之,读书就当读这样的好书,写书亦当写出这样的杰作。

(作者:徐成芳,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猜你喜欢
太史公读史司马迁
“太史公牛马走”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读史长智商:颤抖吧,糊弄我的人
读史长智商:五张羊皮的大买卖
读史长智商:我的“隐语”你懂吗
读史长智商:我的脚丫子呀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