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
【摘 要】本研究利用摄像机和表面肌电仪同步对柔韧性高的受试者进行向下立位体前屈和向后立位体前屈的测试,对测得的腰部柔韧性相关指标及竖脊肌表面肌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测试方法下相关指标之间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柔韧性好的人群向下和向后两种方式下的柔韧性数值与身体指标没有显著性关系,向下的体前屈竖脊肌工作时间被延长。
【关键词】立位体前屈;腰部柔韧性
一、实验对象
从体育学院健美操系选取柔韧度较好的男同学10名,年龄21.20±0.63岁,身高179.10±10.99cm,体重68.75±28.68kg,且这些受试者的腰部、背部没有受过损伤,实验前未进行腰部关节的剧烈运动。
二、实验方法
1.实验器材
采用德国多通道表面肌电仪和摄像机同步收集实验数据。一次性表面电极贴、柔韧性测量平台、皮尺等。
2.实验步骤
实验前对每位受试者左右两侧竖脊肌粘贴一次性电极贴,受试者站在平台上,两脚自然开立,与肩同宽,跟随实验员的口令,分别做向下立位体前屈和向后立位体前屈(如图1所示)。实验开始后摄像人员和肌电仪器操作人员听从口令,保证动作开始的同时,肌电仪和录像也同步录制。实验过程中受试者始终保持两腿直立,膝盖不能弯曲,每个动作做三次,每次间隔20秒,试验后对每位受试者进行MVC的测试。
3.实验测量的指标
两种立位体前屈的柔韧性数值,身体四个环节的长度,躯干倾角及竖脊肌表面肌电的开关角度。
4.实验数据的处理
对实验收集到的表面肌电数据通过Excel画图表,观察是否有明显的弯曲放松现象,有进行保存,反之为不合格的数据样本,并用DASLAB软件对合格的肌电数据进行筛选滤波处理;用APAS数据分析软件处理视频录像。对以上得出的数据进行SPSS(16.0)比较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结果
表1记录了不同立位体前屈时腰部柔韧性数值和躯干倾角之间的相关性;向下立位体前屈的平均柔韧性数值为20.71cm,躯干倾角平均值为141.75°,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0.713,P=0.021,(P<0.05)具有显著性相关;向后立位体前屈柔韧性平均为49.27cm,躯干倾角平均值为136.65°,两者的相关性系数为R=0.658,P=0.039,(P<0.05)有显著关系。
表2所示的是向下和向后体前屈柔韧性数值的相关性,以及它们与身体环节的相关性比较,向下立位体前屈与向后立位体前屈的柔韧性数值相关性系数是R=0.667,P=0.035,P<0.05;向下立位体前屈柔韧性与上肢长、上身长、下身长、身高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035、0.464、0.059、0.062,向后体前屈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0.061、0.519、0.163、0.114,P值均大于0.05。
注:Lon表示左侧竖脊肌表面肌电开启的角度,Ron表示右侧竖脊肌表面肌电开启的角度,Loff表示左侧竖脊肌关闭的角度,Roff表示右侧竖脊肌关闭的角度
表3所示的是在两种体前屈下腰部左右两侧竖脊肌表面肌电的开关角度。由此可见,向下立位体前屈时,左侧竖脊肌关闭的角度为105.4°,右侧竖脊肌肌电关闭的角度为107.36°,左侧肌肉肌电开始工作的角度为112.44°,右侧肌电开启的角度是112.66°;向后立位体前屈过程中,左、右侧竖脊肌肌电关闭角度是99.53°、99.58°,开启角度分别为106.22°、106.71°。
四、讨论
从表1-3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向下的立位体前屈与向后的立位体前屈柔韧性成显著性相关,即向下的体前屈柔韧性数值高,向后的体前屈柔韧性数值也很高。
五、结论
向下立位体前屈和向后立位体前屈柔韧性测量值成正相关,且两者都与躯干倾角有显著性相关,向下立位体前屈时躯干倾角明显增大,且向下时的体前屈竖脊肌停止工作时间延长,再开始工作的时间提前,腰部竖脊肌的工作時间总体延长;两种体前屈方式的柔韧性数值都与身体环节没有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魏效荣,祝海龙,魏涛.脊柱的力学模型及应用[J].医用生物力学,1998.
[2]陆大江.新坐位体前屈测定法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