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灵++赵萍
摘 要:1970年代,在日本女性中有两股杂志热潮异军突起,引领了当时女性潮流的走向,这便是在1970年代带动女性杂志迎接全新局面的《an·an》和《non-no》所掀起的“an-non族”旅游热潮。本文旨在梳理“an-non族”社会热潮,分析其形成背景,探寻女性、杂志、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女性杂志 社会热潮 旅游 消费
一、杂志《an·an》、《non-no》与女性
如表所示,从战后恢复时期的妇人杂志,到高度经济成长期的女性周刊杂志,再到西洋化的片假名杂志,日本女性杂志发展迅猛,他们融入了社会矛盾、流行等等元素,越来越贴近当时女性关心的焦点,与社会热潮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表一:战后-1969年女性杂志简表
1970年,世界各地的新型女性杂志层出不穷。日本也不例外,从1970年开始掀起了女性杂志创刊潮,其中就就包括了本文研究对象的《an·an》和《non-no》。这两本杂志都有如下特征:
(1)选用注重发音却不包含实际意义的命名
(2)杂志内页多选用高品质的彩色纸张,尺寸偏大并且注重排版美观
(3)完全不再提及此前女性杂志的“三件神器”,即娱乐圈、性和皇室
这3大特征将《an·an》和《non-no》完全区别于1960年以前的女性杂志,不再单一地就某一社会问题、流行进行分析或介绍,而是涉及女性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时装、兴趣等着手打造目标读者层理想的生活模式。当时的女性阅读《an·an》和《non-no》,涌入杂志的旅行特辑中登场的金泽、清里、轻井泽等本不为人知度假地,在日本国内掀起了不小的旅行热,人们将其称之为“an-non族”。
《an·an》、《non-no》读者通过定期阅读杂志,明确自我定位的同时,其购买行为本身也反作用于杂志媒体。为了刺激女性杂志读者的购买所需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获得固定读者,女性杂志不得不刊登目标读者层感兴趣的焦点话题。
二、“an-non族”的社会背景与女性
“an-non族”族产生的直接原因离不开两本女性杂志,但实际上日本国内的观光推广、消费模式转型和女性解放运动的红火亦为“an-non族” “提供了外界条件。
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让全国累计6400万人汇集到了大阪。以此为界,日本国内的观光模式由团体观光逐渐转向个人观光。国铁开展了名为“DISCOVER JAPAN”的观光宣传,鼓励人们“通过旅行,发现日本富饶的自然、悠远的历史与传统以及温暖的人情,将这些化为自己的记忆”,在“重新探寻日本”的同时,“重新探寻自我”。
日本的消费模式在这一时代也悄然发生转变。1960年代高度经济成长期中形成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模式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洗礼后,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出现饱和,开始有节制、有选择地进行消费活动。人们对商品诉求从功能性价值转向了商品的附加价值,比如商品所体现的品牌形象、个性化等等。
与此同时,日本社会中的女性定义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1970年10月,国际反战日的女性游行揭开了日本女性解放运动的序幕。接二连三的运动直接冲击了其固有的女性主义观念、女性性别分工以及婚姻制度等。
表二:“an-non族”旅行热的社会背景
以前窝居家中,相夫教子的传统日本女性形象开始瓦解,更多女性选择不再沉默,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一反传统社会对女性单独旅行偏见,“an-non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女性生存环境的变化。她们让女性旅游走进大众视野,使其不再被视为一种奇怪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别人对自己,对普遍女性的一种固定思维。女性成为“an-non族”的一份子,从社会现象来看是与一种均等化现象,但从个体而言亦出自于一种对差异化的追求。两种矛盾心理的交织才形成了这样的社会风潮。
三 、综合分析
流行研究理论中,不得不提到被称之为群众心理研究鼻祖的古斯塔夫·勒庞的“感染 “学说[]。即在一定数量的群体当中,外界条件将直接或间接的对人群产生暗示,而人们也将顺应其进行调整,也就是这里的“感染”,最后再付诸于实際行动。通过第一和第二节中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三阶段同样可运用于解释“an-non族”的产生。
1970年代的女性在追求自我,满足自身需求时借助了当时新兴也极富针对性的媒体女性杂志,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看似是女性自己选择的一种结果,但仔细分析其社会背景之后不难发现,其中都少不了来自业界的引导以及政策的扶持,即源于社会的“暗示”。这三本杂志正是看准了外在条件和内需,才分别推出了适宜各自时代的女性旅行特辑。杂志媒体在“族”的诞生中好像是社会热潮的引领者,同样是顺应时代需求、顺应业界引导的一个实行者。“an-non族”以及其他由杂志兴起的社会风潮,正如古斯塔夫·勒庞的“感染 “学说所示,都是杂志、女性在社会大环境下互相影响、互相牵制中诞生的,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
① 为了而贴合个人旅行的普及和女性旅游者的增加,日本国有铁道从1970年开始开展的旅游宣传活动.
② 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就流行心理分析时提出两面性,即追求流行既出于与他人统一步调的妥协性,同时也出于想要稍许保留个性的差异性.
③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以群体心理研究闻名;在流行心理研究中,他系统提出“暗示-感染-模仿”这一流行产生轨迹,并提出“感染”为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
参考文献
[1] 傅高義.日本新中產階級[M].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
[2] 刘胜枝.被建构的女性——对当代女性杂志中女性形象的文化研究[J].青年研究,2006.
[3] 郑颖.时尚杂志女性形象的跨文化比较[D].浙江大学,2012.
[4] 陈羽.女性时尚杂志对当代女性消费文化的影响——以《瑞丽服饰美容》和《都市丽人》为[D].西南大学,2010.
[5] 羊晓莹,陈红.大众媒体对女性身体意象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06.
[6] 卜卫.媒介与性别[A]// 女性雑誌の特性[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7] 井上辉子.解读女性杂志―Comparepolitan―日?美?墨比较研究[M].伊藤整.垣内出版株式会社,一九八九.
[8] 井上辉子·新女性学待—变化/不变的女子的一生[C].有斐阁选书,二○一一年.
[9] 上野千鹤子,小仓千加子.女性学[M].筑摩书房,二○二年.
[10] 上野千鹤子.女性厌恶――日本的厌女癖[M].纪伊国屋书店,二○一○年.
[11] 上野千鹤子,三浦展.从消费社会到差别社会 1980年代的变化[J].筑摩文库,二一年.
[12] 诸桥泰树.杂志文化中的女性学[M].明石书店,一九九三年.
[13] 诸桥泰树.阐述女性的方法,媒体制作的方法[M].现代书馆,二○二年.
[14] 诸桥泰树.媒体认知能力与性别——由信息所形成的性别观念[M].现代书馆,二九年.
[15] 北田晓大.广告的诞生―近代媒体文化的历史社会学[M].岩波书店,二八年.
[16] 久田恵.欲望中的女性―解读女性杂志最前线[J].文艺春秋,一九九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