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2017-03-21 00:00吴昌雍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诗眼古诗诗人

吴昌雍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03-01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要善于引導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根据古诗的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1.紧扣诗眼,提纲挈领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是一首诗的主旨所在,属画龙点睛之笔。只要抓住了诗眼,鉴赏古诗时就能提纲挈领,准确理解诗义。一首诗因诗眼使人更觉灵动与透彻,透过诗眼可以洞悉诗人的内心,可以把握诗歌的精髓。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绿"字,经过诗人多次的捻须苦思,改动十多次,终究凝聚成全诗的"眼睛",这一个"绿"字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万物复苏,千里江岸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又在这无限生机中隐约表达出诗人奉诏回京的别样滋味。"绿"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外显,凸显了该诗的神韵,使这首诗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

2.创设情境,让学生看一看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作为教师,要借助这些媒体向学生传递教育内容,可以使声、形、色融为一体,为课堂教学创造立体化环境,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宽信息传递的渠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古诗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再现诗文画面、感受诗的意境、感悟诗情,都有着莫大的帮助,从而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之意境。 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文未出,声画先行,学生眼前展现的是一幅诗人站在黄河边观赏山川美景的中国水墨画,耳边回响的是古琴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渔樵问答》。此时,学生仿佛就置身于诗人当时的情景之中,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当时诗人在想些什么,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接着的学诗明理打好基础。

3.联系旧知,展开想象

知识学习的同化理论认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并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我让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诗歌《瀑布》,展开想象,训练说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图。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磅礴雄伟的气势呢?在学生欣赏意境、感受美景时,我设法让学生联系《瀑布》,巧妙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铺垫。在学生感受"瀑布挂前川"时,让他们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在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让他们想象发出的巨大声响"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随风扬起,"如烟、如雾、如尘"。这样,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

4.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词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4.1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的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于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4.2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境界创造条件,由此,我教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

4.3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过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5.见缝插针,大量读诵

低年级的学生大量诵读古诗,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而且古诗中关于思想、理想、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左右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效地启迪儿童想象,净化童心。

教学中,我作了引导学生见缝插针学古诗的尝试,并获得了可喜成果。从上学期的第六周开始,我利用早读时间每天安排一个学生当小老师,将我选好的古诗预先抄在小黑板上,小老师就到讲台上去,带领大家学古诗。先念诗,再讲讲大意,最后让大家把这首诗抄在记录本上。在这一天中,只要是在本班教室上课,小预备铃声一响,全体学生就看着小黑板再把古诗齐读一遍。利用一些点滴时间,一首诗就差不多会背了。此外,我还让学生每天晨起时将前一天学的古诗朗读、背诵一下,双休日将所学的古诗全部复习一遍。一首不起眼,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可观的数目。学生多背一些优美诗文,语文的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这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6.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读诗要抓住"诗眼"理解诗歌内容。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容易的把握诗的中心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在语言中品味古诗的表现力。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而这种妙处体味获得的过程就是对古诗词中语言的品读。如《观沧海》中紧扣一个"观"字,写的沉雄健爽,气象壮阔,意境开阔。透露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诗中情与景紧密结合,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襟和想统一祖国的豪迈气魄。全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诗歌内涵。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词诗人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多彩的景色,红日升起,在阳光的映照下,江边明艳的花朵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水色绿得像染料一样。教学生读诗词只有对古诗词的语言深入品读,才能让学生走进古诗词,与作者对话产生共鸣,感受他们的学识、大气、思想,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己。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古诗的语言美。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猜你喜欢
诗眼古诗诗人
诗眼
晒娃还要看诗人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诗人猫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