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养老问题探析

2017-03-21 23:05甄雪刚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7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老年人

甄雪刚

摘要:文章以门源县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家中养老是当前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最主要且最为合理的养老模式。但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家中养老模式受到了诸多挑战与困境。强化家庭的原始功能,完善农村养老的配套体系及设施是当前强化家中养老的必要措施与重要举措。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需要我们提供更为切合实际的养老方式,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锦上添花。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养老模式

一、问题的缘起

自古至今养老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安享晚年就成为了每位老人的夙愿。但在物质精神、服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老龄事业发展收到的阻力与日俱增。相比于全国水平,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严重。根据统计资料数据显示,门源县截至2015年拥有人口15.58万人,农村人口数量占到11.29万人,占总人口的72.46%,其中60周岁以上农村人口达到2.33万人。从数据可以得出,门源县老年人口也面临同样的养老压力,而且在门源县的基层地区表现的更加突出。

二、被调查对象的基本特点

(一)自然特点

在此次走访调研的33位老年人中,男性为19位,占57.6%,女性为14位,占42.4%。在走访调研在发现,男性老人的数量明显在女性老人之上。在这里并不代表男性数量多于女性,采取的随机调查模式可能是出现此种原因的形成条件,男性老人更加趋向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还有可能愿意加入此次调研活动之中,但是这并不会对调研结果产生偏离。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门源县老年人口的平均年龄是72.39岁,其中大部分年龄集中在60~70岁之间,占到总人数的51.51%,其中男性人数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占到69.69%,女性占到30.31%,男性人口大概是女性人口的2.3倍;70~80 岁之间的老年人有9人,占27.27%;80~90岁之间的老年人有5人,占调查总数的15.15%。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门源县社会老龄化程度并没有到十分严峻的地步;另一方面,也说明60~70岁之间的老年人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优势,他们在行动上你能够自由活动,头脑清晰且逻辑有序,能够顺利提出自身想法,这也是开展调研活动在这类老年人身上的原因。在走访其中一户人家中,调查的是一位65岁的爷爷,非常健谈而且口齿清晰,而且非常愿意跟别人沟通,开展的调研也非常顺利。

(二)社会特点

自然构成因素是老年人现存现象的固有属性,社会构成就成为了老年人的本质属性,很大原因体现在:民族特征、政治面貌、宗教信仰、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这些描述是针对老年人社会属性及基本状况。此次调研中,对象多为少数民族老年人,以回族、蒙古族、藏族、土族等为主,汉族占少数。调查走访85%老年人中都有着宗教信仰的追求,只有10%左右的老人没有宗教信仰,另外还有几位老年人对宗教信仰概念不是很清楚。在信仰宗教的老年人中,大多數老年人还是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教派,而从性别方面来看,男女人数较为平均。

从图表中得出结论,门源县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处于小学和文盲教育程度的人数综合为27人,占总的调查人数的81.8%,处于初中和高中教育程度的人数分别占12.1和 3%,其他教育程度为0。从性别方面看,男性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数据可以显示有半成女性受教育程度处在文盲阶段,受教育程度处在高中以及以上的更是不存在,可以看出妇女性在受教育权利上没有和男性保持在一个水平,同时这还表明了老年人很少在去接受再教育和再学习的现象,从侧面也能反映出老人的教育观念不是很强,在门源县表现非常突出。

三、门源县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为家庭养老

(一)老年人的精神追求

中国老人基本都对“生于斯,长于斯”家族观念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老人的“乡土本色”更是在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模式的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家”文化和“家”感情在每一位老人的行为和思想中得到印证。此次调研显示,只有16.1%的老人愿意离开故土住进陌生的养老院,而且笔者还发现到一个现象就是住进养老院的老人基本上没有儿子,虽然说养儿防老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被提倡,但是历史观念还是同样深深烙印在老人的心里。在愿意住养老院的老年人中,大多数老人的收入每年是低于500元的,这也说明了经济条件不理想,生活困难是老人住进养老院的重要原因;而83.9%的表现出愿意跟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对住进养老机构表现出强烈反对意见,他们给出的理由是自己能够或在子女的帮助下能够顺利生活,不会出现其他意外情况,在他们的概念中,养老机构负责的是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的养老服务;还有一小部分人碍于自身面子问题,不愿意吐露出想住进养老机构的想法

(二)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在老年阶段人的最显著生理特征就是“体弱多病”。在医疗水平和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不完善的前提下,在家里安享晚年则成为老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家庭养老模式的选择:自己生活和跟子女一起生活两种方式,而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子女数存在着相关联系。调查中发现,家庭养老中的老人基本都有自己的子女,而且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其中 90%的老人有儿子和女子。根据数据和村委会干部的详细访谈了解到,一对老人最多的有5位子女,而平均拥有子女数为3个,其中拥有儿子数大概平均1.8个,拥有女儿数平均有1.4个。其中老年人通过与子女合住,一方面,可以节省自己的经济开支;另一方面,还可以得到子女的日常帮扶以及情感上的沟通,代际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紧密。就比如说在走访的另外一家中,发现一位年过七旬的奶奶跟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身体没有大毛病,平时给家里做饭、缝衣等一些小活儿,脸上的笑靥能让我们看到幸福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就像她自己说的:“在老家跟子女一起生活特别有精神头,看见自己的孙子和孙女一天天的长大,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

(三)老人可支配收入决定

物质条件的满足是老年人健康安度晚年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老人养老方式选择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人的经济收入。经过走访了解到,老年人关于养老方式的选择与其经济情况的好坏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根据数据的分析,其中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六成老年人当中,月收入均低于400元;而老年人中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那部分,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就是:大概有两成的老年人年收入在2000元以内;另外就是两成的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老人 ,这种经济情况明显高于全村的平均水平,甚至在县镇都能达到平均值 。在走访另外一户张姓人家中,张爷爷和张奶奶身体年龄都是75岁,身体比较硬朗,自己家里养两头牛,种植的季节还可以下地种植油菜和青稞供家庭食用。

四、门源县农村家庭养老现状分析

(一)老人收入情况

经过官方数据和实地走访,笔者了解到门源县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情况: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劳动所得的经济收入、子女每月以及逢年过节的补助、政府以及社会方面的补贴。据调研发现,大概有80%的老年人拥有自己或者配偶通过劳作得到的经济受或政府部门的老年人补贴收入,而仅仅靠自己子女的经济补贴的占到15%,只有大概5%的老年人只能依赖政府部门的补贴(主要指没有子女且失去劳动能的老年人)。

(二)医疗服务情况

在医疗服务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健康的身体状况是检测老年人是否“享福”的关键性指标,经过走访了解到,有15%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正在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甚至有些家庭因为医疗费用的支持影响到了家庭的正常的消费水平,而且这种需求还在不断地扩大,说明医疗花费在收入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有35%的老年人认为当前的医疗方面的花费已经在开支中占据相当大比重,但是还未影响的家庭的正常消费水平;其余受调查对象表示当前医疗花费在自身的预料之内,没有造成任何消极影响。

五、门源县老年人家庭养老模式的困境及新举措

(一)门源县老年人家中养老模式的困境

1.家庭规模缩小导致养老能力较弱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2005年门源县平均家庭户规模是 5.3人,到了2010年家庭的平均规模下降到了4.5人,2015年更是下降到历史最低点3.7人的平均家庭户规模。由此可以看出门源县的家庭人口规模的下降趋势越发严重。

2.现代观念与传统观念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的先进文化同传统文化进行摩擦,东部沿海得到快速发展,中部地区在崛起,西北地区也在不断同外界进行交流和文化的渲染,个人的思维模式和做事方法及考虑问题的角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正在传统思想和现代文明的共同驱使下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且思想更加开放,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不仅表现在对传统价值观的转换,更是在以道德、亲情和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其二,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在现代社会文明的不断侵入下发生巨大改变,不再一味地认为“养儿防老”是自己安享晚年的位于途径。

(二)门源县老年人家庭养老新举措

1.完善家庭养老新功能

家庭是组建现代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时也为家庭养老强化了自身功能。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养老的保障是最舒心和安全的,更是老年人的第一选择,所以要把家庭养老这种传统方式在现代社会的新方法促进下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门源县农村在这里还需要走一段非常长的路,让这种养老模式更加“本土化”和“现代化”,在未来的改善家庭养老这条道路上,还要继续肩负起家庭养老的重担。完善家庭养老新功能就要这样做:首先强化我国孝道思想继承和发扬老祖宗的优良传统,注重在孝养方面的培育;其次就是不仅在物质上关心老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面经常交流与沟通,满足老人的精神世界。

2.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服务体系

首先要加大政府部门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事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从国家层面到青海省,从海北州到门源县,再从各个乡镇到村组,层层递进,有条不紊的给予更大的支持;其次构建分级诊疗的服务体系,特别是建立起适合农村老年人诊疗的服务体系,发挥医疗机构的最大效率;最后是更加关注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营造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体验氛围,广泛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添艳丽的一笔。

参考文獻: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8.

[2]王锦成.居家养老:中国城镇老人的必然选择[J].人口学刊,2000(03).

[3]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03).

[4]韩雪梅.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

[5]刘敬.完善西部农村地区养老保障模式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6]任世红.西部地区养老观念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4.

[7]张世花,吴春宝.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模式探析——基于西藏拉萨市A村的调查[J].特区经济,2012(07).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老年人
老年人常练10个动作防跌倒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45.6%的老年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