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中“知识”概念的分析

2017-03-21 21:42刘飞
求知导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普遍性传播者界定

刘飞

人文学科领域,一直存在着普遍主义和历史主义两大学派。普遍主义学派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人们的任务就是理解把握这些规律。历史主义学派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需要放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结合当时的复杂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

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领域中的阐释人类学派继承了历史主义的内核,将文化的概念放在具体背景中去理解,由此“地方性知识”概念首次提出。随后,众多学科开始引入“地方性知识”概念。劳斯将其引入科学实践哲学,认为科学知识是地方性的,而国内的清华大学教授吴彤则提出了“所有知识都是地方性的”结论。

在科学传播领域中,科学传播的目的,从狭义上说,就是传播者将科学知识传递给受众。如果根据劳斯的观点和吴彤的结论,科学传播中“知识”的概念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地方性知识”?

一、对科学传播中“知识”概念的界定

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对科学传播的“知识”解释使用了以下三个词组:“科学情报”“专门资料”“一般资料”。“我们应该有把握地做到使每一个科学工作者,还有普通公众的每一个成员都正好获得对他的工作最有用的情报,而且是知识这样的情报。”“这个问题可以划分为提供专门资料和提供一般资料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涉及科学出版物本身的职能和科学家之间个人联系的其他手段,第二部分涉及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

在国内科学传播教材中,黄时进的《科学传播导论》将科学传播中的“知识”界定为“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科学、技术及相关的文化知识”;而吴国盛则认为科学传播可以分为科学界内部、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公众之间三个层面,“曾几何时,科学被看成是无前提无偏见的客观知识……”“科学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其理论创造和事业发展深受文化环境的制约,科学不是无前提无‘偏见的,而有其特定的‘旨趣。”

二、基于相对文化视角来界定科学传播中“知识”的概念

“地方性知识”中的“地方性”除了指地域上的,还包括知识在生成和辩护过程中所形成的具体环境。把其引伸到科学知识中,表示科学知识生成、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环境。科学实践哲学中将这里的特定環境与实验室相结合,包含有实验操作者的文化背景、心理状态、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实验室的操作环境情况,等等。

清晰地认识了“地方性知识”后,我们还需要理清“普遍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关系。在科学实践哲学中,它们否定了科学知识的“普遍性”,而将其理解为“地方性知识”。“普遍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成了两个彼此对立的概念。然而如果我们从更高层面或者用相对文化的视角去理解“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时,会发现两者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相互统一。它们都属于科学知识,不同点在于适用的范围不同:“普遍性知识”的适用范围要大于地方性知识,且这种比较只有放在特定的、相同的背景下才能进行。“地方性知识”在其适用范围内可被称为“普遍性知识”,而“普遍性知识”在其适用范围之外也可被称为“地方性知识”。此外,两者并非是静止的,而是相互转化的,“普遍性知识”在一定的环境中可以转化为“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在一定环境中也可以转化为“普遍性知识”。

我们用这样的视角去分析科学传播中“知识”的概念时,就会得出与以往研究所不同的界定。即科学传播中“知识”概念可理解为:科学传播者所传播的,在一定背景下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科学技术及相关的知识。

这里的两个“一定”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一定背景”是对科学传播的知识进行了时空界定,是指科学传播中科学知识产生的时空背景、社会背景等。例如,人类科技史中,曾一度十分流行“燃素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科学背景下,研究者将“燃素说”理论向受众传播,这里的传播是有效的,符合科学认识。但如果把“燃素说”的理论放到现在的环境中进行传播,则是无效的、错误的,不符合科学认识的。

“一定普遍性”是结合“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的相互关系,对传播内容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界定。“一定普遍性”中的“普遍性”是以科学传播者为判断者,它对“普遍性”的判断是是否可将“知识”进行传播的依据。如近代革命中哥白尼的“日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认为,太阳为中,而非地球。这种观点严重违背了宗教的“地心说”。哥白尼认为“日心说”具有普遍性,可以将这种学说进行传播。但这里的“普遍性”并不符合当时宗教神学的适用范围,于是双方观点产生了分歧。

三、相对文化视角下,界定科学传播中“知识”概念的积极意义

将科学传播中“知识”概念放在相对文化视角下来定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解构科学主义

科学传播者传播的科学知识是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形成的,这意味着传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当受众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才能改变“科学的就是正确的”“科学总是好的”的传统接收方式观点,才能够在接收科学传播信息时,对接收的知识进行批判反思,而不是全盘接受。

2.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传播的目的除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还包括弘扬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行动体现正是受众对传播者的普遍性和自身的地方性反思。

3.有助于提高科学传播效果,形成科学传播策略

在对科学传播过程的分析中,科学传播的普遍性知识与受众自身的地方性知识是否调和统一,成为科学传播是否有效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相对文化视角,能够为科学的传播策略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4.促进科学知识的多元性

无论是受众的地方性知识,还是科学传播者的普遍性知识,都属于科学知识,只有充分肯定不同类型的科学知识时,才能促使科学知识文化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Ackermann R,Rouse J.Knowledge and Power :Toward a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J].Isis,1988,99(79).

[2]黄时进.科学传播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吴 彤.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1).

[4]吴国盛.吴国盛科学人文系列:科学走向传播[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5]次仁多吉,翟源静.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成、运行及其权力关联[J].思想战线,2011(6).

[6]刘 兵.关于STS领域中对“地方性知识”理解的再思考[J].科学与社会,2014(3).

[7](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猜你喜欢
普遍性传播者界定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外语学习中的自我界定
议论文概念界定的几个问题
关于“哲学方法”的思考
新闻传播渠道中传播者权力问题的分析
1927年至1937年湖南省炎陵县红军标语的发展
高血压界定范围
法治媒体如何讲好法治故事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