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缘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个小时。”为了贯彻该理念,我们幼儿园对户外自主探究式活动的运动区进行了大改革。其中有“野战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里面提供了一些低结构的材料,如木条、轮胎、软垫、跨栏等供幼儿自主探索。几次活动之后,孩子们自发、自主地生成了游戏活动,在野战大本营里“开战”了。
“野战大本營”的游戏孩子们百玩不厌,而且越玩越火热,每次总会听到孩子在问:老师,什么时候可以玩野战?看来对于这个区域孩子们依然充满期待,我也被他们的内心给融化了,所以决定当一次“间谍”,跟着孩子一起进入游戏天地。
一、化身“间谍”,融入游戏天地
野战区开始了,孩子们陆续换上神气的服装,投入到终极PK对抗中。来到场地,爬地道相对简单点,但是过索道就难了,得考验孩子们四肢的力量与协调能力。楚楚和祺祺冲在最前面,“等等我,我准备跟你们同队一起打仗。”看着他们两个勇敢地往前冲,我急忙进入了我的角色——“间谍”。
“你们可得等等我,这个要如何过呢?”楚楚说:“看我的。”楚楚尝试先将一只脚套在吊下来的绳圈里,试图靠着绳子往上爬,可是没爬两下就无力了,而且身体也无法掌握平衡。后面的祺祺说:“看来这个索道还真有点难度,不行,得重新想办法。”于是祺祺先将手抓住绳子,两脚分别踩在边上的栏杆上,就这样上去了。
两个可爱的娃怕我摔跤,爬不上去,一直在我身边保护我。我充当着“间谍”的角色,于是我假装手够不着上面的梯子,结果他们两个商量好一人拖住我的一边屁股,一起用力将我往上托,于是我就这样继续边抓绳边两腿分开往前蹬,就这样一步步往前移,慢慢过了安全区。他们俩一边爬一边开心地和同伴挥手:“看我们厉害吧!”
这是两个不怕困难,而且爱动脑筋的孩子。先是尝试自己认为可以的办法,行不通后,并没退缩,而是能继续利用周边的环境尝试别的方法。虽然这不是太“正规”的过索道方法,但是因地、因人限制,他们能想出这样的方法,已经是很不错了。遇事能与同伴商量,游戏中也能与同伴合作互动,而且还能关心到同伴,这些也是他们的可贵品质。
虽然,这样的野战基地对孩子来说有难度,而且需要较强的体力,又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事实让我们看到,孩子们是那么地投入,喜欢去探索,兴趣所在,那就对了。所以,我想以后我们还要尽量多为孩子们创设这样的挑战环境,让孩子们在里面“摸爬滚打”,从中学会交往与合作,慢慢成长!
二、成为“导演”,给自己“加戏”
随着游戏的进行,孩子玩得越来越投入,随着游戏情境的发展,他们越玩越兴奋。孩子们又不断地给游戏增加“道具”——枪、炸药包、手榴弹、地雷、盾牌、医疗用品、队服、军旗;不断地给人物增加“角色”——医生、护士、伤员、敌我双方,使游戏变得更生动、情境化。
在第二次的游戏中,孩子的游戏里出现了“打战”的游戏情境,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这时我又进入了自己的角色——“间谍”,抓住了孩子们讨论的火花,将游戏推向了高潮。
当我看到楠楠在扮演被敌方打中身体而倒地的瞬间,我连忙大声喊道:“医生,医生在哪里?这边有一位患者中枪,受伤了,快打120急救电话。”就在这时,游戏中不断地出现士兵、医生、护士、伤员等角色。就在“间谍”的一句话后,孩子们将户外自主游戏升华,融入了角色游戏,使之更生动,更情境化,更有吸引力。这样的游戏不是短暂的,是有生命力的,具有持续性,把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还原一个完整的游戏世界给孩子。
三、打破“你教我学”,转为“你商我量”
想玩什么游戏由孩子说了算,自主了、自由了,孩子会更积极、更投入,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游戏。就像“打战游戏”是个别幼儿在几次游戏之后自己想出来的,然后在班级里推广,吸引了大部分孩子。孩子们享受打战、追逐、躲避的过程,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游戏的快乐。
活动后的讨论其实是一种分享,分享游戏中的亮点,让更多的幼儿学以致用,在下次游戏时能自然地将其方法运用进去,比如当孩子提出打战时容易混淆,打错队友,出现争执不下的局面,这才有了队服,分成两队进行作战。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了解孩子在游戏中的需求,适当充当“间谍”角色给予帮助,使游戏进展得更加顺利。
最后,作为教师的我只要静静地做一个观察者、辅助者,适当扮演“间谍”角色,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把问题的解决权、决策权留给孩子,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想,这正是潜心观察,用心做教育的一个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