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世平
我们习惯称校长为管理者,校长也习惯了这个职务和这样称呼,每天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学校的大会、小会上“指点江山”。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校长的“管”没有人“理”,最后成了孤家寡人,学校工作举步维艰。
有的校长初到一所学校便着手实施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不识时务、不切时机的东烧一把,西烧一把,烧来烧去,结果把自己烧得焦头烂额。
C校长在新学年到来时到一所挺有名气的乡镇中心校主持工作。刚上任,前任校长便发来信息,说A老师和B老师是学校的刺头儿,得好好修理修理。于是,两个老师被调整了岗位,改教学校最差的班。表面看一切都很平静,但在一个月之后,学校的教研活动和传统活动却停止了。原来两个所谓的刺头儿老师联合了更多的老师与校长对着干,加上校长对学校原来的所有情况还没完全了解,当教委领导来校检查常规工作,校长差点儿下不了台,之后还被教委领导约谈了两三次。
C校长到新学校后,是着手全面了解学校的传统、文化,以及教师的特点、教学风格,还是着手实施自己的设想,移植以前学校的所谓经验呢?毫无疑问,应该是全面了解学校,包括前任校长所说的刺头儿老师在内。
拿刺头儿老师来说,既然前任校长专门提到这两个人,就一定有原因,那为什么不先研究一下呢?其实,这两个老师恰恰是学校的骨干,不但业务能力强,而且有号召力。之所以是前任校长眼中的刺头儿,是因为看不惯校长的行事风格——笼络常跟在自己身边的人,给一些没啥能力、工作又不积极的老师封官,而这些人又“近水楼台先得月”,享受了学校的很多资源。他俩常常在全校大会上与校长就其公布的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展开理论。可以说,用好了这两个所谓的刺头儿,就能带动一大片。但C校长未经研究便随意听信前任校长的话,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从这个层面上说,校长首先是研究者,而不是管理者。
不管是新任校长还是一直在任的校长,每天都要把学校的一切都当作新的,都带着研究的心态和行为走进每一天。
一所學校,成百上千、各具个性的学生,以及几十上百个各具行事特色和性格的教师,每天都有新的现象出现。有的现象可能昙花一现,有的可能会保持一段时间。不管是哪种情况,校长都不能只看其表面,而应该深入其里,去了解其产生的原因、背景,探究其产生的过程、牵涉的对象,以及对象的特点。一旦把握了这些鲜活的材料,再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对学校全局有用的,就尽可能地转化成于学校发展有用的主流因素。即使一时不能转化的,可记录在案,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基。
校长工作中,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大环境(方针、政策等)都是校长的研究对象。只有研究学校的一切现象,心目中对学校的了解才更深入和深刻,不管是对全局,还是对微观性的事务,都能了然于胸,之后所作的决策才有“根”,才能更贴近于本校的教师、学生和教育。
Z校长到新学校后,除了按照学校原来的传统开展工作外,他也时时走出校长室,到整个校园去观察、去了解。一个月下来,他记录了厚厚的一大本,包括教师上课、课间操、升旗仪式、师生课间(午间)活动、学生早上进校门(家长送孩子的情况、早读、晨扫等)、学生放学出校门(家长接孩子的情况)、放学后逗留在校的孩子的情况……他对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且与学校中层、大部分教师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终针对学生的体质现状、“阳光体育运动”,决定开展“小学篮球教学研究”校级小课题,从全校性的篮球运动、篮球大课间操、校级及班级男女篮球队,到篮球课、班级小课题研究。Z校长全力参与其中,渐渐地,学生体质渐渐增强,课题逐步做大,小课题很快变成大课题。三年下来,成果颇丰,学生身体素质及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高,2012年学校被评为市首批义务教育特色学校,2013年课题获多地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校长是要有思想的。因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凭什么使学校更像学校,当然是有自己的思想;校长能够影响和引领学校、教师和学生,乃至一方教育的,也仍然要靠自己的思想。强制只能顾及一时,而思想却能长久地发挥作用。
思想应该源自于学校的一线,在校园、在教室、在师生所在的地方。因为有人的地方才有教育现象的生发,才有思想源头存在。
“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而校长,必须对学校展开调查,开展研究,去实践,去探索,才能发现问题,找到其矛盾之所在,而后所实施的管理才能立足于教师的立场、教育的立场和学校的立场,才能顺应学校的发展,校长的思想才会在这样的管理中得以丰润。
只有有思想的校长才会成为师生及学校教育的灯塔。“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校长有思想,才会真正引领师生前行,带动学校发展,而且发展也不会偏离航向。
校长首先要做研究者,不仅体现在角色的转变,更体现在思想观念及行为的转变。先做研究者,才能从心底把教师、学生、学校及教育当成研究的对象、关爱的对象,而不是管理的对象。要知道,面对学校的问题,没有诊断,如何能开出精准的药方呢?校长只跟着感觉走是不行的,唯有时时以研究者的思路和心态走进学校,才能真正把握学校的现状,发现问题,真正循着教育之道去引领一方教育走上正确的方向和轨道。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