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语言暴力”的情况分析与应对

2017-03-21 18:45徐栋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调查与分析小学生

徐栋

摘 要 “语言暴力”是使用谩骂、诋毁、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使他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伤害,其普遍存在于小学校园里。“语言暴力”非常隐蔽,不易察觉,但伤害程度很深。本文以我校六百多名三到六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学生在校园里遭遇“语言暴力”的情况,以及产生的心理影响,从而指导教师正确应对校园“语言暴力”现象,以职业的敏锐感,引导学生正确应对,走向道德自律。

关键词 小学生 校园语言暴力 调查与分析

“语言暴力”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而校园“语言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里的“语言暴力”行为,受害者是天真的学生,施暴者一般来自身边的伙伴、同学或者老师。相比起校园里其他的暴力,“语言暴力”虽然没有身体的受伤,不易察觉,却干扰着孩子的情绪,影响其学业的发展和心理健康。

本调查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于2016年4月采用调查问卷、访问谈话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调查问卷对象为三到六年级的所有学生,在老师无任何指导、提示的状态下,要求学生认真地填写“校园语言暴力调查问卷表”,问卷表回收率为97.8%。访谈对象包括学生、任课教师、学校领导等。对学生的访谈主要围绕遇到校园“语言暴力”的次数、内容、想法以及处理方法等;对任课教师、学校领导的访谈主要围绕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思维状态,询问在班级中“语言暴力”存在的情况、处理的办法等。

本研究通过小学生在校园遭受“语言暴力”的实证调查,了解处理“语言暴力”的思维和行为,为教师指导学生远离校园“语言暴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促进小学生在当今复杂的校园环境下健康成长。

一、分析小学生遭遇的校园“语言暴力”

1.小学生遭遇“语言暴力”的次数较多

“语言暴力”的范围是很宽泛的,有97.4%的学生选择知道什么是“语言暴力”。学生个体之间对“语言暴力”的理解不同,从对调查问卷表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能清楚地把握“语言暴力”的核心,了解所受“语言暴力”的类型,有自己的整体认识。

有91.1%的学生认为自己遭遇一次、二次或者多次的“语言暴力”,其中,76.6%的学生认为自己遭遇很多次,只有8.3%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遭遇过,有0.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有没有遭遇过。从对学生的访谈来看,这些“语言”對学生会有影响,影响力取决于“暴力”的次数和程度,还受到个体性格、心理耐挫力的影响。访谈中,我们还发现有少数学生能通过自我调节,达到自我愈合。

这也提醒广大教师,在完成学科教学的同时,要与学生多多交流,了解内心,清楚学生之间发生的矛盾以及带来的心理伤害。对于“语言暴力”这样的冷暴力,教师更要警惕并合理引导。

2.小学生遭遇“语言暴力”会对心理产生伤害

在学生的眼里,什么样的语言称得上暴力,会给自己和同伴带来痛苦呢?从汇总数据可以知道,辱骂、嘲笑、取绰号是学生遭遇到最多的“语言暴力”类型,占比分别为32.4%、29.9%、24.0%,遭遇诋毁、污蔑等“语言暴力”的人较少,占13.7%。根据汇总数据分析和长期与学生交往发现,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相互辱骂的现象,他们不懂得尊重同伴,互相嘲笑,特别是成绩优异学生之间、高年级男生与女生之间、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学生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于“取绰号”的行为是反感的。因为孩子之间所取的绰号带有明显的歧视、嘲笑的味道,而且低级庸俗。教师如果在学生取绰号这件事上加以干预,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面对校园“语言暴力”,很多学生表示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受到伤害和打击,产生心理负担。在人际交往中,因情绪受到影响而产生逆反心理,部分学生的交际会产生障碍,值得每一位教师重视。

3.小学生面对“语言暴力”会寻求老师和同学帮助

面对各方的“语言暴力”,大部分学生选择求助于老师和同伴,选择求助老师次数的占比为47.2%,选择求助同伴次数的占比为24.3%。其次,家长也是选择求助的重要对象,占比为18.2%。进一步分析发现,中低年级的孩子更多地选择求助老师和家长,高年级的孩子特别是六年级的孩子,求助同伴的比例要略高于老师和家长。不管怎样,老师、同伴和家长是学生最信任的,是首先求助的对象。这与平时的家庭教育有关联,很多家长会告诉自己的孩子,有困难找老师,让老师教训那些不听话的孩子。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更愿意与同伴诉说秘密,同伴之间会互相帮忙,出出主意,解决难题。这一题是多选题,在访谈中学生也表示,有时候会看情况选择求助,自己能处理的难题自己处理,不行再考虑求助他人。

学校生活中,教师没有精力照顾到每个个体,因此家长要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了解其在校的遭遇,一旦发现不好的苗头,及时联系老师,尽量在矛盾出现初期解决。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选择“以牙还牙”的占比居然高达所选次数的7.5%。这种方式会加剧矛盾激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师要亲近学生,平等对待,多多交流,让孩子愿意述说自己的心里话。一旦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矛盾,产生身心伤害,教师千万不能听之任之,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多沟通,多引导,以一个案例教育一班学生,多教授一些解决矛盾的策略。

4.教师对待学生间的“语言暴力”以教育为主

有15.7%的学生觉得老师平时不关注校园“语言暴力”,放任不管,只有接到举报时才会干预。教师一旦发现班里存在“语言暴力”,影响班级的团结和谐,67.4%的学生反映教师处理的方式是“教育我们”,只有11.5%的学生反映教师会适当“惩罚学生”。在现代教育背景下,绝大部分教师不再采用“惩罚”等手段,而是以“教育”为主,体现了整体教育文化的进步。通过进一步询问,学生反映教师通过“谈话交流”“言谈说理”让学生明理知错,从而改变行为习惯。有5.4%的学生选择“其他教育方式”,访谈中,学生反映教师主要采用“面向全班说理”“班级讨论”“叫家长来校”“写保证书”等方式。

从调查表和学生访谈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对校园“语言暴力”重视的程度不够,甚至有些教师觉得无所谓。这主要和当下的评价体制存在一定关系,导致教师“轻品行,重成绩”。其实,教师如果能合理地处理这些现象,营造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体的学习成绩。

教师应积极干预校园“语言暴力”,让学生少受困扰。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案例,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利用发生在身边的道德难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学习应对的策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二、提高学生应对“语言暴力”的能力

1.敏锐关注学生“语言暴力”的现象,积极干预,减少负面影响

“语言暴力”普遍存在于校园中的教室、厕所、操场等地方。这些语言的嘲笑、辱骂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其人际交往。每位教师都必须具有人人都是“德育导师”的职业敏感,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等方式及时发现班级里的矛盾和不良现象。首先,教师以自己特殊的身份进行定性,防止“语言暴力”现象在班级蔓延,产生严重的后果。教师还要密切注意现象的反复,不厌其烦,变化策略,直到学生明理,现象弱化。其次,教師要掌握和区分“语言暴力”的类别,不同类型的“语言暴力”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先处理最严重的和最典型的案例。最后,教师还要利用班集体人数多的优势,制造正面的舆论导向,通过集体的力量规范学生的言行,逐渐消除这些不良的风气和行为。

2.筛选学生遭遇“语言暴力”的案例,开展思辨,教授应对策略

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需要教师不断地加以引导。同时,我们也要无限地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思考会作出准确的判断,指导自己的行为。学生的道德行为一定要从他人约束逐渐过渡到自我反思,这样的德育才是成功的。我们可以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道德难题,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让不同的思维积极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水平。我们还可以在晨会课上开展价值澄清式的讨论,在各类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在学校组织的各类评比活动中开展……形成思辨文化的德育模式。

3.疏导学生实施“语言暴力”的心理,长效防治,减少产生源头

学生实施“语言暴力”有心理层面的原因,因此教师需要观察学生,掌握他们的生活状态,从心理上去疏导,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格,最终使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正直的心灵、正派的行为、正确的认知。对于班级里的特殊份子,教师要重点照顾,多与他们交流谈心,成为知心朋友,让他们愿意说真话,因势利导,分析现象背后的心理成因,给予科学的心理辅导,从本源上改善他们的行为。

孩子的世界是纷繁复杂的,“语言暴力”这样的隐蔽行为对孩子潜在的危害是巨大的,教师要及早干预,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开展讨论活动,学会应对的方法,这样,孩子就会逐渐远离“语言暴力”,形成阳光向上的学校氛围。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调查与分析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中职护生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高中英语词汇词块教学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高职学生朋辈关系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是小学生
崧厦镇中心小学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