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主党人卡特任总统时起,很多美国总统会在任期最后时刻推出所谓“子夜法例”和行政令,以确保自己的政绩不被继任者轻易推翻。
前任给后任“挖坑”的历史渊源
在美国历史上,总统交接过程中,前任给后任“挖坑”的事情并不少见,但是多数都是类似于小布什接任时候,克林顿的幕僚们扣走了白宫电脑上的“W”键(小布什的中间名首字母)这种恶作剧性“撒气”,能采取如此激烈的态度确实不多见。
如果往前追溯,大约也只有“大萧条”时期担任总统的克拉克·胡佛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之间发生的故事可以与之相比。当时美国面对长达4年的严重危机,国内经济长期乏力、社会分裂深化,国际格局中轴心国集团日益表现出强烈的扩张势头。在美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上,主张“自由经济”的胡佛和认为“凯恩斯主义”的“新政”才能拯救美國的罗斯福之间在价值观上有着深刻的分歧。这一次奥巴马和特朗普之间的分歧,与这段往事颇有类似之处。
两任总统政策分歧的深层原因
奥巴马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政治精英阶层代表,依靠民主党的党派机器从一个“政治新星”顺利地入主白宫。他在任职期间严守各种“政治正确”,既重视社会福利对于美国社会底层的安抚作用,又倾听华尔街的意见试图以对亚太的和对欧的两个“自由贸易协定”来确保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在对外关系上奥巴马仍然遵循传统路线,依靠盟友对被视为潜在对手的中俄进行遏制,但是在遏制的同时奥巴马显然是有着明确的底线,不会干出来挑战“一个中国”等原则问题。
另外慑于小布什政府一头扎进中东泥潭的错误,奥巴马在使用武力解决问题上明显更加慎重。不过奥巴马的一切努力对于美国目前面临的社会再次分裂的危机并无明显的改善,同样也不可能真的遏制中国崛起的步伐。
特朗普正是利用了奥巴马在解决国内问题上的无力和应对国际关系问题上的“软弱”,他竞选期间喊出了要颠覆美国的“政治正确”,依靠对于美国现状极度不满的“沉默多数”撇开了传统政治党派,冲破层层阻隔之后当选了美国总统。但是颠覆以后如何做,特朗普现在也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仅就他目前言论和组阁的努力看来,“保守主义”和“鹰派”的标签可能不算冤枉。
从特朗普提出的“制造业重振美国经济”策略出发,他很可能让中美之间爆发一场贸易战。而他在对外关系上,既挑战了“一个中国”的底线又力主以武力为后盾去解决恐怖主义威胁,这两个选择都是美国现有的军费开支水平难以支持的。
特朗普作为一个政治上的“局外人”,可以不顾既往的规则或者“潜规则”,但是华尔街及其代表美国传统政治的精英阶层不会喜欢如此多的不确定性。他们难以接受4年后面对一个政治上盟友离心离德、经济在贸易战后玉石俱焚的烂摊子。
奥巴马和特朗普代表的美国不同势力之间的分歧如此深刻,那么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必然会有所体现。即如此,前任给后任“挖坑”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联合国内通过“弃权”警告以色列,安抚阿拉伯国家亲美势力,并且不断的强调“一个中国”政策不是可以轻易挑战的,这既可以理解为奥巴马给特朗普“挖坑”,更可以理解为美国政治精英层在为未来美国的中东政策预留更多的“空间”。
奥巴马在任期还剩不多之时,做得越多给特朗普挖的“坑”越多越大,也就意味着美国传统政治精英对特朗普制约的机会越多,给自己预留的空间越大。而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纷纷表示,许多年之后,已经离开工作岗位的特朗普也许会回想起这个新旧年之交的日子,手边放着自己写的几本回忆录,《我的前任奥巴马是奇葩》《与奥巴马同行的最后日子》《奥巴马那些比较坑的事儿》……
(综合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瞭望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