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旺
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已步入“三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1]。在大量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只能依靠自主研发。此外,经济转型升级也要求科技创新上一个新台阶,在更多领域取得领先优势。为此,我们党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2],将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而科技期刊则是科研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实施科技创新战略需要科技期刊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
服务科学交流是科技期刊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无需讳言,当前我国多数的科技期刊的科学交流功能较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科技期刊就失去了存在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一方面,除科学交流外,科技期刊还有其它社会功能,这些功能对科技创新同样重要。另一方面,随着科技期刊从纸本向互联网化、大数据化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变化,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各种新功能也不断出现。科技期刊如果能把握住这些新功能,实现自身发展,就能不断提升其社会价值。
如果说纸本是科技期刊的过去,互联网化是科技期刊的现在的话,大数据化就是科技期刊的未来。互联网化的科技期刊在物质形态、表现力、出版方式、出版速度及商业模式等方面都与纸本期刊不同,社会功能也有扩展。大数据化的科技期刊则是互联网化科技期刊的发展,其社会功能也进一步扩展。
科技期刊是期刊的子类,而期刊又是包含图书、报纸等的大众传媒的子类,因而科技期刊的社会功能内生于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对于大众传媒的功能,美国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和施拉姆认为其具有报道、解释、说服、娱乐、广告等五大功能[3]。与此类似,我国学者徐柏容也认为期刊具有信息、宣传、教育、文娱等四大功能[4],龚维忠则认为其具有信息、宣传、教育、文娱、广告等五大功能[3]。
对于科技期刊的功能,科技界也多有论及,如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就曾指出科技期刊是科技知识生产传播的重要渠道,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生态建设的苗圃花坛[5],而《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则将其详细划分为九大类[6],即存史、争鸣、教化、交流、桥梁、情报、阵地、导向及评价功能。基于这九类功能,我们可将科技期刊的功能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知识积累,包括存史和情报功能
这是指科技期刊作为连续出版物对科学知识的持续积累作用。与报纸和图书相比,科技期刊兼具信息传播功能的时效性、充分性与完整性,因而多数科研成果均首先通过科技期刊发表。
(二)科学交流平台,包括争鸣、桥梁和交流功能
这是指科技期刊作为科研人员之间交流互动平台的功能。
(三)宣传阵地
这是指科技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可以反映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及对重大前沿课题、大科学计划等的支持。
(四)导向功能
这是指科技期刊所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科研状况。
(五)培养教育功能,即教化功能
这是指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学习科技期刊所刊登的科技知识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六)科研评价功能
科技期刊的科研评价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阅读科研论文,读者可以评价论文的科学价值及论文作者的科研能力;其次,科研成果发表并成为科学档案后,可作为评价科研人员、科研单位甚至整个国家科研水平及人才选拔的基本材料,进而成为人员评聘的重要依据。
互联网化科技期刊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技术进行出版活动的科技期刊。不同于纸本科技期刊有限的版面,互联网化科技期刊的展示空间几乎是无限的。这不但为科技期刊拓展原有纸本科技期刊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条件,也为各种新功能提供了舞台,学术道德宣传教育功能就是其中之一。
当前,一稿多投、抄袭及篡改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在我国多发高发,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仅严重损害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而且严重污染我国的科研环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术道德教育的长期缺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7]。因此,为了有效遏制与消除学术不端行为,除了刚性的法律手段外,进行学术道德知识的宣传教育,监督与惩戒学术不端行为,鼓励学术诚信也十分必要,甚至更为重要。
为了进行学术道德的宣传教育,我们需要有一个与广大科研人员交流互动的平台。互联网化科技期刊正是理想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科技期刊不仅可以进行论文写作、投稿规范等专业知识的宣讲,还可以进行科学精神、科学伦理、学术道德、学术研究规范,以及国家及科学共同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措施、案例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升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水准,警示学术不端行为。可见,学术道德宣教功能有预防学术不端的作用。
利用互联网平台,科技期刊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将积累大量的数据。一般而言,这些数据与稿件密切相关,是科技期刊专有的,无法与别的科技期刊分享。此外,这些数据的类型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且用户覆盖面较小,利用价值不高,也难以进行开发。
大数据化科技期刊是科技期刊与互联网平台、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而是互联网化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发展。不同于互联网化科技期刊,大数据化科技期刊产生的数据不仅类型更丰富,其中多数数据还可以在科技期刊之间共享。而且,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参见图1[8]),我们可以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单个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特征,为个性化服务与信息的精准推送提供前提。此即科技期刊的大数据入口功能,即其生成大数据的功能。
大数据化科技期刊的数据共分四类。第一类是与稿件相关的数据,一般不能共享;第二类是用户的网络访问数据,如身份信息、访问路径等;第三类是用户的信用数据,如经济信息(是否及时缴纳费用等)、学术道德信息(是否有学术不端行为)等;第四类是其他期刊共享出来的数据,其内容与第二、三类数据基本一致。其中,第二、三类数据不属于科技期刊的“核心机密”,可以在科技期刊之间共享。这样,即便单个科技期刊的数据量有限,但我国近5000家科技期刊所积累的数据也是巨量的,并且这些数据不仅具有多样性,还能够覆盖我国绝大多数的科研人员。
图1 大数据的生成、处理及利用过程
大数据化科技期刊还具有监督与惩戒学术不端行为的功能[9、10]。利用科技期刊生成与共享的学术信用数据,可以为每个科研人员建立论文发表信用档案。将其归集在一起,再结合科研人员在其他学术活动场景中的信用数据,就形成了学术信用系统。进而,将其纳入国家社会信用系统后就可以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有力地震慑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将该功能与科技期刊的宣传教育功能结合在一起,就能在科技界实现“事前教育”“事中监督”“事后惩戒”全覆盖,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
结语
科技期刊应当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的社会功能普遍偏弱。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学术道德宣教功能的出现使得科技期刊有了一条实现社会效益的新路径,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则使得科技期刊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成为可能。
当前,由于国家政策的保护,科技出版巨头们尚未实现本土化,大数据化更无从谈起。科技期刊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努力补齐传统功能短板的同时积极拥抱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通过主动收集、分享数据,建立学术信用数据库,并与相关行业的数据库(如教育部的学生诚信档案库[11])及国家级信息库(如央行征信系统)互联互通,科技期刊就能找到新的发展道路,实现共享共赢。
[1]人民网. 我国科技创新步入“三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EB/OL].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6/0111/c1007-28038508.html
[2]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3] 龚维忠. 现代期刊编辑学[M]. 二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4]徐柏容. 期刊编辑学概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年
[5]尚勇. 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EB/OL]. http://www.stcsm.gov.cn/xwpt/kjdt/338906.htm年
[6]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编.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手册[M]. 二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
[7]武晓峰、王磊、张颖. 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3期,p18-23
[8] 吴军. 智能时代[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
[9]张淑娟. 科技期刊作者学术信用评估系统模式的构建[J].编辑学报,2005年第3期,p173-174
[10]陈玉国.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体系的构建——基于学术共同体视阈[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年第11期,p1133-1138
[11]董雪梅、刘玉玮. 高校学术诚信档案工作运行模式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0年第4期,p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