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4)
近年来,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等消化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以循证护理、个体化护理为主。为了验证这两种护理方法的差异,本文将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患者的护理流程分析如下。
随机抽取我院消化内科于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护理方法上的差异,将其区分为对照组52例、观察组50例两个组别。对照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5.2±8.2)岁;消化道出血10例,消化道溃疡16例,其他类型疾病26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8.3±7.5)岁;消化道出血11例,消化道溃疡16例,其他类型疾病患者23例。两组消化内科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个体化护理
对照组消化内科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所示:①评估方法。根据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初步评估,并运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个性偏好调查表等工具精确评估患者的个性特征,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护理方案。②健康教育。参照评估结果,选择患者容易接受的宣教方法,促进其理解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注意事项等知识,提高患者的配合度。③尊重隐私。部分常规检查需暴露患者机体,此时应尽量减少病房内人员数量,满足患者的隐私需求。④心理护理。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主诉疑虑,运用患者易接受的心理疏导方法,缓解其不良情绪。
1.2.2 循证护理
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护理方法如下:①确定循证问题。总结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确定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对症护理3种循证问题。②获取循证支持。查找相关文献资料,评估循证问题的合理性。③实施循证护理。心理护理:消化内科患者容易因过分担忧病情等产生抑郁、焦虑情绪,如消化道出血患者因便血、呕血等症状产生恐惧情绪,对此,应在为患者讲解各种消化内科疾病发病机制的同时,运用增加沟通频率、使用肢体语言等方法,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生命体征监测:观察出血期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等消化内科疾病患者的瞳孔反射、心率等生命体征,采取适宜措施,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对症护理:如消化内科患者伴有电解质平衡失调、微循环障碍等症状,应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患者静脉补充葡萄糖等输液;如患者伴有呕血症状,应指导患者将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以避免发生误吸或呛咳。
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评分项包含无效、有效、显效3种。
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项包含焦虑、抑郁2种。
1.4.1 护理效果评价方法
无效:经护理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产生加重趋势;有效:经护理后,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得到一定改善;显效:经护理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护理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2 焦虑评价方法
选用焦虑症状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状况,该量表采用4级计分。评分标准:无焦虑:<50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
1.4.3 抑郁评价方法
选用抑郁症状自评量表评估消化内科患者的抑郁状况。该量表的中国常模为53分。评分标准:无抑郁:<53分;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3分。患者得分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消化内科患者数据的统计工具选用SPSS 24.0软件。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消化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94.34%,略低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96.00%,但两组患者间的护理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消化内科患者的护理效果 [n(%)]
护理前,两组患者均处于轻度焦虑水平、无抑郁水平(但平均分接近抑郁量表临界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发生显著降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消化内科患者的心理状态(±s,分)
表2 消化内科患者的心理状态(±s,分)
患者组别 患者例数 护理前焦虑 护理前抑郁 护理后焦虑 护理后抑郁对照组 52 52.65±4.87 50.26±3.58 46.25±2.55 40.25±3.12观察组 50 53.01±4.80 50.31±3.55 47.03±2.81 40.20±3.10 t-0.42 0.35 0.72 0.57 P->0.05 >0.05 >0.05 >0.05
由于受到饮食不当、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因素的影响,各类消化内科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治疗期间,部分患者因过分担忧病情、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而产生不良情绪、不配合行为,影响疗效,不利于患者预后[2-3]。因此,分析消化内科患者的护理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上述研究表明,循证护理、个体化护理用于消化内科患者,均可提高护理总有效率,降低患者的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临床护理可参照患者需求,选择循证护理或个体化护理方法。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医院可于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推行循证护理或个体化护理,以提升护理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升其生活质量[4]。
[1] 孔淑珍.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6):245-246.
[2] 颜海英.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01):332-333.
[3] 王静萍,王国珍.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101-102.
[4] 张小丹.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9):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