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礼,蔡树河
(1.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省篮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3.福建中医院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下背痛是指以下背、腰骶及臀部存在疼痛感或不适感为主要临床表征的一组综合征,是骨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而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则是指患者腰、腰骶、骶髂、臀部伴有下肢疼痛感,但经影像学相关检查却并未发现特异性表征[1]。本次研究将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3月接收诊治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42例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实施针灸治疗方式展开治疗对其肌肉力量和疼痛程度的影响结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我院接收诊治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84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1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1:10,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43.73±3.23)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2:9,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41.12±3.17)岁。
对照组给予运动康复治疗方式,包含仰卧伸腿动作、抱膝触胸动作、三点支撑方式、五点支撑方式、飞燕式、挺腰伸展动作、后踢抬腿动作、直立踢腿动作、向后慢走动作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添应用针灸治疗方式,针灸治疗中涉及到的穴位以太阳穴及督脉经穴为主。针灸取穴应遵循远近相配原则,远部取穴时一般选取承山、承扶、环跳、委中、昆仑等,近部取穴一般为阿是穴及处方穴,同时行针过程中应遵循补泻手法,另外可以辅助应用电针取穴方式。每次留针时间保持在半小时,每周治疗频率为五次,治疗周期为两个月。
患者背部第12肋与臀下沟之间的持续性疼痛伴有股后外侧放射痛;主要疼痛区域及其上方存在压痛或肌痉挛;经X线片检查,仅发现腰椎椎体旋转,小关节间隙狭窄、不对称、分离等特征[2]。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肌肉力量及疼痛程度对应评分。躯干肌肌力的测试方法,采用德国LloimaSinotrust& GmbH 公司生产的Proxomed Tergumed 脊柱功能测试系统(Tergumed)测试;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量表(VAS)评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肌肉力量评分及疼痛程度评分对比(x±s)
综上所述,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实施针灸治疗方式展开治疗,相较于常规运动康复治疗方式,临床治疗结果显著,对患者肌肉力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1]张素侠,钟宝权.肌内效贴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7):688-691.
[2]许世波,王连成,李 平,等.针灸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肌肉力量和疼痛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5,(2):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