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平+王彩仙+江仕谊
摘 要:情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听障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听障学生由于自身身心缺陷,情绪体验有其自身特点,容易产生诸多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学习与生活。特殊教育学校要注重听障学生情绪调节的教育,教会听障学生掌握情绪调节的一些基本方法,教育听障学生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听障学生;情绪;教育;策略
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对待事物就会有一定的态度,符合自己主观世界,就会产生爱、满意、愉快、尊敬等内心体验,不符合自己主观世界时,就会产生憎恨、不满意、痛苦、忧愁、愤怒、羞耻、悔恨等内心体验。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语言障碍,他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认识事物较片面等。因此,对认识过程作用于人所产生的最普遍、通俗的情绪喜、怒、哀、惊、恐、爱等内心体验,对听障学生而言,就难以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极易引发听障学生产生不良情绪,进而深刻影响听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一、听障学生情绪特点及主要表现
1.听障学生的情绪体验比较单调、贫乏
听觉障碍使得听障学生缺乏或完全丧失了外界各种声音的刺激。和谐的旋律、悠扬的歌声、柔顺的言语等,不会引起听障学生愉快的体验。同样,噪声和秽语也不会引起听障学生的烦恼和厌恶。也就是说,听障学生缺乏言语刺激引起了各种情绪体验。这就使他们的情绪单调贫乏,缺少程度上的细微差别。
2.听障学生的高级情绪缺乏
高级情绪一般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听障学生缺乏语言,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周围环境,缺乏对具有明确的社会性质的高级情绪的认识,对真善美、假丑恶等是非评价标准比较模糊、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
3.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普通人,其性格偏内向,情绪易不稳定
据有关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听障学生敏感多疑,性情忧郁,常常无理取闹,性格偏执,自卑且不合群。
二、听障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
研究表明,听障学生不良情绪产生原因,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1.主观因素
不良情绪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听障学生认知不协调、负性情感体验强烈、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1)认知不协调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障碍、语言缺乏,导致他们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迟缓、水平较低,使得他们在认知活动中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思维所占比率较小,直观感知在认知决策中所占比率较大,导致认识过程与内容不一致,认知成分与认知方式不协调,易于凭感觉对问题做出判断和处理。
(2)负性情感体验强烈
听障学生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和干扰,导致个人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形成需要—挫折,行动—挫折,目标—挫折之间的恶性循环。过强的挫折感会助长听障学生负性情感,遇到问题时加剧内部心理冲突。他们或采取回避矛盾的方法来减轻冲突,或采用不正常的行为方式来解脱,转移、掩盖内心的苦闷、焦虑和恐惧。
(3)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不确定的自我认识会引起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听障学生而言,对自己是否有清晰的认识,会影响自身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进而影响不良情绪的产生。
2.客观因素
由于生理的缺陷,使他们在生活中会有种种不便,甚至有时还会遭到厌弃或歧视,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疏导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体验。一些听障学生不愿意和正常孩子交往,眼睛不敢看人,也不愿意交朋友。他们总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自卑成了听障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部分听障学生由于残疾,家人要么过度关怀,时时使他们处于一种被保护、被同情、被施舍的劣势处境;要么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使他们处于一种被遗弃,或成为家庭累赘与负担的危险境地,这些都不利于听障学生拥有正向的情绪体验。部分听障学生家庭,無法正视自己孩子残疾的现实,不让他们外出,害怕丢脸,使得他们加剧对自我的否定,从而无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
三、听障学生情绪的调节
情绪可以进行有效疏导、调节控制和教育培养。很多时候,所谓的剑拔弩张、所谓的不可调,往往是可以揉碎在“退一步海阔天空”里的。特殊教育学校要重视听障学生情绪调节的教育,培养听障学生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
1.爱心关怀
特教教师在思想上对听障学生要有正确的认识:听障学生首先是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与普通儿童有基本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教师必须热爱听障学生,以无私的爱心打开听障学生心灵的大门。教师在工作中要充满信心,具有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以愉快、喜悦的心情去感染听障学生,使听障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境,并多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摆脱由生理缺陷所造成的消极情绪。教师要把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听障学生,让听障学生在教师浓浓的爱心关怀下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2.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通过正负强化来纠正不良行为模式,建立新的良好行为模式的方法。如,对于人际交往障碍学生的治疗,可以这样设计:第一,先找到自己的优点,找到自信,接纳自己;第二,主动去活动现场,看别的同学怎样交流;第三,主动找同学说一两句话,体验乐趣;第四,多找几个同学说说感兴趣的话,体验乐趣;第五,让自己习惯这样的场合。
3.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新兴的一种治疗方式。对于一些听障学生来说,他们的不良情绪是其心理障碍的外在表现形式。心理干预多采用认知疗法、宣泄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
4.环境改变
环境改变也称社会生态环境改变的方法,是通过儿童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如家庭境况、学校或班级、周围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儿童的情绪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同样,学生因学习或师生关系不好出现心理问题,教师也要考虑改变对待学生的态度、方式方法,如果单纯试图改变学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5.实用的小技巧
(1)表情调节
有研究发现,愤怒和快乐的脸部肌肉使个体产生相应的体验,愤怒的表情可以带来愤怒的情绪体验,所以当我们烦恼时,用微笑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可能是个很好的选择。
(2)身体姿势调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身体姿势不仅可反映他惯常的性格特征,而且可反映他此时此刻的心理。个体身体的一举一动、一立一坐都具有符号特性。听障学生由于听力、语言障碍和社会经验的贫乏,对事物的认识较肤浅,情绪的丰富性、深刻性和稳定性发展较落后,习惯于使用直接方式进行情感表达。当听障学生情绪不好时,让其模仿身体“强姿势”或“弱姿势”,实现情绪的转变。
(3)人际调节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他的社会属性,当情绪不好时,可以向周围的人求助,与朋友聊天、娱乐可以使你暂时忘记烦恼,而与曾经有过共同愉快经历的人则能引起你当时愉快的感觉。
(4)问题回避
如果有些引起情绪的问题我们既不能改变自己的观点又不能解决,就可以选择逃避问题,先暂时避开问题,不去想它,待情绪稳定时,再去解决问题,而且有时候问题的解决方案会在从事其他事情时不经意想出来。
参考文献:
[1]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聋校教学文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刘智平(1972—),男,汉族,福建建瓯人,大学本科,福建省南平市盲聋哑学校,高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特教殊数学教学、语言和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