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当代价值

2017-03-20 09:12刘竞涛
人民论坛 2016年35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基本特征

刘竞涛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世界历史以及全球化问题的研究便成為热点与重点。习近平主席近来也在出访外交活动时频频强调,全球治理体系处在历史转折点上,而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也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重要性得到显著提高。关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在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中已有所体现,并具有着对于当今世界发展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世界历史观 基本特征 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黑格尔之前,哲学家们就对世界历史有着相关研究和描述,只是不成系统并且不够成熟。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意大利哲学家维科。维科在自己的著作中,认为世界的历史是错综复杂的;但是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存在着一个统一的必经过程。他将之总结为三个阶段,也是类比人类的成长阶段而得出:由于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童年时期、青年时期以及成年时期,相似地,历史也会经历三个时期:包括象征童年的“神的时代”,这期间的历史发展主要受神学与宗教的支配与影响;象征年轻力壮时期的,是一种“英雄的时代”;以及象征成年时期的“人的时代”,内涵着共和国建立的民主时期。他认为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是遵循着这个规律的;但他同时也认为这是反复的,因而他的观点陷入了循环论中。

继维科之后,孟德斯鸠曾经尝试从地理环境以及人和自然关系层次的角度解读历史发展的奧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缓慢地滑向了由人的意见决定世界历史的“意见决定论”。在此之后,康德与黑格尔在世界历史以及全球化的理论中是铺垫者也是作出极大贡献的先驱。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分为三种形态,其中历史是自由发展的,世界历史体现为“精神”在历史中的自由发展。他认为世界历史是在不断更迭以及上升中发展的,他在自己的《历史哲学》中指出,对于世界历史的研究应当着重研究世界历史事件中的规律。黑格尔同时看到,世界历史是由许多国家与民族组成的完整整体,是由单独的个体集合组成的。而每一个单独存在的国家与民族,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历史的潮流中是不能存在下去的,它们必须要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也就是和其他个体相融人才可以。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丰富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认为世界历史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时期,由于各个国家甚至是民族还处于相对蒙昧的阶段,因而并没有形成相互之间联系沟通的状态,从而也没有形成“世界历史”的结果,世界还处在分离和互不熟知的阶段。同时马克思认为,历史之所以向世界历史转变,是带有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同时这个结果也是可以通过经验确定以及通过实践检验的事实。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宣告了历史的转变过程并不是黑格尔等人之前所宣布的依赖绝对精神或自然选择的过程,不是一部绝对精神定义世界历史的相对重复的历史。它打破了康德与黑格尔所秉承的目的论的说法,同时又宣告了一切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世界历史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实践和经验地说明了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现实中的人的活动发掘出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正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中,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交流屏障被打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依赖[生逐渐增强,并逐步演化发展为生产之间的交流依赖,从而“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由此马克思也指出,世界史并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这从根本上同以往的世界历史理论相区別开来。在马克思之前,哲学家们往往把世界历史归结于民族之间或者国家之间的简单交往。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是和其生产力以及内部分工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的。当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程度高,内部分工细致,那么一般来讲其更容易打破自身的交往束缚,而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因素。因而在考察世界历史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从精神层面人手,而是从社会分工以及民族之间交往、生产力发展出发,通过这种分析,将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呈现于我们面前。

第二,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肯定了资本主义的正面效应。首先,世界范围的交往形式形成。交往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更多的是存在于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交往的研究非常重视,指出交往的革命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更多的是与生产相联系的概念,是指同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相联系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的交往,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而马克思、恩格斯将同生产联系起来的交往分为了三个阶段,包括:第一阶段,行会手工业发展所形成的社会分工,产生了个人之间密切的交往并出现商人职业。而商人由于其自身职业的特殊陸,在交往过程中会集中使得其所处的区域分离性减少,沟通交往增多,从而引起了交往革命。第二个阶段,行会手工业逐渐被工场手工业取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商业与航运提高了交往的世界范围和领域,形成了又一个小高潮。第三个阶段,人工业的出现,在这一阶段中,由于自然力的转变,开始为工业服务,因而出现了大工业。大工业创造了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现代世界市场,大工业开创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第三,将不发达国家的革命进程大大缩短。马克思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其经历的一百年中积累的生产力比过去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而在这其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扩张。在扩张的过程中,资本处于增殖状态,而资本的扩张本性,也反过来推动着资本主义的扩张。为了扩展商品的销售路径以及获得更多的资本,资产阶级不得不扩张于全球,而在这一过程中,世界与一切民族都不知不觉卷入世界交往之中。全球陸的以资本扩张、商品贸易为纽带的联系就此开始建立,而人类社会也因此进入了世界历史的篇章。由于资本的扩张,阶级矛盾逐渐深刻,而资本主义相对发达的国家提供的革命道路必然会引起不发达国家的先进阶级所借鉴,从而借以打破阶级矛盾,提前实现革命。同时另一方面,由于世界性市场的存在,发达国家与相对不发达国家处在同一个平台之中,更容易产生相互矛盾,从而刺激不发达国家的革命进程。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启示与方法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具有二重性。在西方资本逐渐占据优势的形势下,世界历史是具有二重性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运用分析劳动二重性、资本二重性的相似方法,指出了世界历史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影响。马克思世界历史观指出世界历史的发展使得不同民族之间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同时也形成了交往和分工。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开,不平等现象也逐渐加剧。因此,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采用的是理性的态度。

其次,从实践看,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提供了一种视角,是全新的历史视角。世界历史是整体,我们要融入而非排斥,要相互依赖,对外开放,在改革中寻求发展。习近平主席曾引用,“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他指出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要改变经济发展路径,重视创新。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就要本着“互利共赢,相互帮扶”的理念进行经济往来。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中,各国领导人在会上各抒己见,习近平主席发表的《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的讲话中,强调了各国要加强经济政策的沟通和协调,同时推动改革创新,构建开放性世界经济。这彰显了我国当前对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历史背景的看法,各国难以独善其身,必须加强沟通协调,避免政策的以邻为壑,形成合力才可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问题。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基本特征
我国一流医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舰员级维修训练能力的内涵浅析
浅析“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