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妍+杨瑞君+曹国刚+李文举
摘要: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本科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本文介绍了在互联网+时代下,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探索。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点,本文从与互联网新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实例精讲这几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网络;本科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58-02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我国各地高等院校都为计算机类,通信类和和网络专业的学生开设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课程,培养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学科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然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还集中在对现有互联网的设计理论的介绍上,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每隔几年就会有新的技术趋势出现,我国政府也看到了互联网行业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巨大影响,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倡导传统产业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相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多种途径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从而提升经济生产力。那么,《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设计与讲授也必须要与时俱进,要兼顾理论知识介绍,技术更新和国民经济的需求,把这三方面结合起来讲授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当前互联网+趋势下的新型复合人才,来适应新时代新形式下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相结合的大趋势。
《计算机网络》课程和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明确,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们普遍实践强,理论轻。因为计算机网络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在于:计算机网络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和使用,是同学们都已经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容易给同学们带来一种误解,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然而,计算机网络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仅仅知道如何使用它是不能满足互联网从业人员的要求的,在此之外,理论上还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设计精髓,在课堂内外,还要密切关注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热点,深入理解互联网基因的内涵。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方面做了深入探索和思考,并应用到近两年的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二、教学内容与互联网新技术相结合
计算机网络属于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教师通过对同学们的授课教学,有助于从多角度理解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有温故知新的效果。并且和同学们的互动沟通中,更深入的了解年轻人对互联网技术和趋势的关注和期望,有助于多角度的思考相关的科研问题;教师通过对互联网新技术的研究,可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将最新互联网技术动态融入教学中,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微信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产品,从2011年发布到现在,6年的时间,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近6亿,微信上活跃的公众号和朋友圈等功能也成为众多用户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我们《计算机网络》课堂上经常讨论的一个网络产品。今年,微信即将推出新的内嵌产品“小程序”。众所周知,微信的内嵌应用,不管是公众号,服务号,朋友圈广告等,对于抢先抓住机会的人都会是巨大红利,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针对微信最近推出公测的新应用“小程序”展开了讨论,研讨这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就可以使用的“小程序”,是否真的可以整合甚至替换如今智能手机内的众多APP,是否会影响后续的智能手机的应用乃至移动互联网的格局。广大高校教师,如果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将教学和互联网技术背景相结合,力争教学与科研讨论齐头并进,将极大的调动同学们参与讨论与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有助于实现教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本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探索的完美融合,教学相长。
三、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教学中我们主张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把课程分成理论课程和上机实践课两个部分。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使用PPT,板书和多媒体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PPT作为当前一种广泛使用的教学工具,可以高效的提炼出教学的重点,节省板书的时间,不过,PPT教学信息量较大,节奏较快,学生容易在面对过多信息的时候感到疲倦,跟不上教师的节奏,造成注意力的缺失。所以,在教学课程中,我们把PPT和板书结合起来,推导公式的时候以板书为主,让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完成推导的过程。在进行设计原理演示的时候,可以使用PPT动画。因为计算机网络中所传输的数据都是以电流,或者光,或者电磁波的方式传递的,而且大多为數字信号1或为0,和真实的宏观世界相比很抽象,也很微观,这时候就需要引入PPT动画来演示工作原理了。比如计算机网络中TCP协议建立链接的时候采用的“三次握手”通信,就可以采用PPT动画来演示,生动形象的展现出该链接建立过程中数据的传递方式和各个数据报所包含的信息。授课过程中也发现,这种动画演示对同学们理解数据传输有很大的帮助,便于记忆和理解。此外,在讲解例题时,题目和图形利用PPT直接给出,可以节省时间,在PPT上展示的图形比教师板书手绘的图形更美观准确。多样的教学方式融合,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才能达到完美的课堂效果
四、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
考核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考核模式都采用集中式考核的方式,通过一次性的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然而随着大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的降低,这种考核方式已经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考试考核作用的单一性、重应试性轻能力培养、考试结果过于片面、缺乏及时的反馈。过程化考核模式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集中性考核模式所带来的弊端,通过合理的过程化考核,可以鼓励学生对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起到激励学习的作用;能加强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实施合理的过程化考核模式不仅能公平事实地测评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而且能通过考试发现与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安排的合理性,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实现学习和教学这两方面完美的配合,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计算机网络》属于理论实践课,本门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两者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网络协议的各种设计和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本门课程采用四段式考核方案:总成绩=学习表现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检测分+实践能力分+期末考试分。总成绩为100分,其中,学习表现分包括出勤和课堂表现两个部分,占20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检测包括教学过程中的4次考核,共20分;实践能力主要是上机实践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完成,占10分;期末考试占50%。在实际教学中,过程考核确实调动了学生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验报告中加入了很多自己对课程的思考、总结和建议。
五、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理论教学是课程的重要支撑,任何学科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是不够完整和深入的。而现在的大学生思路活跃,视野开阔,所以教学中大篇幅的纯粹的理论教学会容易导致同学们注意力流失。所以,我们通过在理论课上穿插有关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实际案例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同时也对同学们做正确的引导。该章节的讲授中就穿插很多案例,例如:如何判断正常广告和虚假广告,并举例说明虚假网络广告会带来的恶劣影响,引导同学们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不相信、不宣传虚假广告。润物细无声,为同学们未来走出校门的生活,提供一些经验和指导。
六、总结
《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对于广大从事计算机相关教育的教师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良好的机遇。如果每一位相关教师都能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精心构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将极大助于同学们掌握网络类的相关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判断力,拥有良好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必要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将来走出校园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5.
[2]马化腾.“互联网+”激活更多信息能源[EB/OL].2015-05-09.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WANG Xiao-yan,YANG Rui-jun,CAO Guo-gang,LI Wen-ju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Shanghai 201418,China)
Abstract:At present,Internet technology is growing rapidly,and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improve according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s in teaching content design,teaching methods,assessment methods and proper examples.
Key words:internet plus;computer network;undergraduate education;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