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余干方言入声字分析

2017-03-19 02:03:07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余干县韵尾鼻音

江 婷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随着普通话的全面推广,地方方言急剧衰落,然而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如不加以保护,其所承载的地方文化将会遭受重大损失,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因此,传承和保护方言具有积极意义。

余干县,江西上饶市辖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临鄱阳湖,通行赣语。余干方言包括余干镇话、黄埠话、瑞洪话、古埠话、山塘话、江埠话、社庚话,这七个地方话大同小异。笔者长期生活在县城余干镇,对余干镇话较为熟悉。鉴于余干方言的七个地方话基本相同,故笔者以较为熟悉的县城余干镇话为依据,对中古入声字在余干方言中的读音进行分析,旨在记录和保存独特的余干方言入声。

一、文献回顾

余干方言属于赣语的鹰弋片,中古入声字的入声调在余干方言大部分得以保留,且自成两种调类,即阴入和阳入。当代方言学家、音韵学家颜森指出,余干方言入声很特别,阴入和阳入靠[n]或[ŋ]这个后缀的鼻音的高低来区别。[1]陈昌仪教授研究认为,县城话入声“在发了塞音尾之后,有一个短暂的停顿,然后有一个同部位的鼻音”,并且阴入和阳入的调值区别只是体现在鼻音上,分别是“1…4”和“1…1”,入声韵尾类型分别是[t…n]和[k…ŋ]。[2]据《余干县·方言》,县城余干镇(2003 年改名为玉亭镇)方言入声有- 、-t、-k,7 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和阳入,入声调很特别,阴入讨论到县内差异时指出,“余干镇、古埠调类七个,有鼻音后缀”[3],但是没有说明什么调类有“鼻音后缀”,也没说“鼻音后缀”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李如龙、张双庆则把余干方言入声韵尾描写为-tn、-kŋ。[4]学者栗华益在描写余干 7 个地方方言的入声韵尾类型的基础上,讨论了余干方言入声塞音韵尾逐步弱化成口塞鼻尾、喉塞鼻尾乃至喉塞将要消失只剩鼻音的演变过程。[5]学者朱磊指出,“余干入声鼻尾的性质是承载浮游调的浊鼻音除阻,它在音系上有严格的出现环境,最好不要分析为字音的底层”,浮游调是余干入声字的区别性音高。[6]

以上研究为我们呈现了余干方言入声的一些基本面貌,但仍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其一,现有研究缺乏一份系统的余干入声今读字表来记录余干入声;其二,缺乏对余干方言入声音节从声母、韵母和声调这三方面的分布情况的描写和分析。鉴于此,笔者认为,整理出余干方言入声字表及对余干入声音节的描写和分析,不仅可以将余干入声的今读音记录下来,还可以为以后的学者们研究余干入声提供第一手方言语料,以便深入挖掘余干入声的语音价值。

二、余干方言入声音节表

文章穷尽性地统计了《方言调查字表》[7]中所有的入声字,共计 608 个,录出现代余干方言中存在的古入声字(含同形字)581个a按:古入声字在余干方言中有两个读音的,以二字计入。,并结合陈昌仪教授于1990 年发表在《方言》上的《余干方言同音字汇》资料,最终整理出余干县城方言入声的今读字表,见表1。

表1 余干方言入声音节表

续表:

续表:

对表1的解读说明如下:(1)注音一律采用国际音标,先按韵母次序分类,韵母相同的字按声母次序排列,声母、韵母相同再按声调次序排列。声调次序先阴入,后阳入,阴入记作阳入记作下加单横线的是文读音,加双横线的是白读音。例如,入声字“日”的文白异读记法:日。(3)余干镇人常用而无字的音节用“□”表示,并释义。例如的位置写“□打”。又如,]是“打”的意思,本字待考,就在[在口语中与“油”组合是“十分油腻”

三、余干方言入声音节分布情况

(一)入声音节的声母分布情况

余干方言一共涉及 23 个声母(包括零声母),每个声母的入声音节数如下:p8 p‘9 m71.p8 即表声母 p 有 8 个音节数;2.的发音部位与相同。)

(二)入声音节的韵母分布情况

余干方言音系中韵母一共 68 个,说明方言音系的复杂性,其中入声韵占 21个,相比有些方言音系的入声韵个数,可见余干方言的入声韵保留较完整,与中古入声联系较密切。不过,不同的入声韵在所调查的 153 组入声字中所占的音节数有较大差异,有的入声韵占 16 个音节数,有的只占 1 个,体现了余干方言入声韵在历史演变中的不平衡性。此外,余干方言入声韵包含塞音尾和鼻音尾,入声韵在发了塞音尾后,有一个短暂的间隔,然后发出鼻音,也就是在韵尾[t]后还有一个[n],在韵尾[k]后还有一个[ŋ]。用“-”表示间隔,入声韵尾记作[t-n]和[k-ŋ]。

余干方言一共存在 21 个韵母,每个韵母的入声音节数如下:

(三)入声音节的声调分布情况

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在余干方言中各分阴阳,阳上归为阳去,所以余干方言共有 7 个声调。余干的入声独立成调,且分阴入和阳入,调值记为 1…4和 1…1。阴入和阳入的区别在于鼻音尾的调值,阴入鼻音尾的调值比阳入鼻音尾高。由于有短暂的间隔,可以把入声韵分为两段,两段各有调值,所以阴入、阳入两调各有两个调值。前一个调值是入声韵的塞音尾的调值,后一个调值是鼻音尾的调值。“…” 表示两段之间有一个短暂的间隔,阴入记为阳入记为

b参见陈昌仪:《余干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90年第3期,第180-191页。

由余干方言入声音节表可知,有 8 组入声韵的调类仅为阴入,它们的编号分别是 2、30、84、89、105、110、116、123。这 8 组入声韵涉及 6 个声母,即有 69 组入声韵的调类仅为阳入,这 69 组入声韵没有涉及以下 6 个声母:ʔ‘、ʔ、ʔ、ʔ‘、ʔ、x。有 76 组入声韵的调类兼有阴入和阳入,这76 组入声韵没有涉及的声母仅是由以上的分析可见,余干方言的入声调类颇具特色。

四、余干方言入声音节的特点

普通话中已不存在入声韵,但是余干方言入声不但保留了[t]、[k]两种韵尾,还有一个同部位的鼻音尾,塞音尾和鼻音尾之间有一个短暂的停顿,阴入和阳入的塞音尾的调高是一样的,它们的区别在于鼻音尾的调高,这是余干方言入声调类的特殊之处。总括而言,余干方言入声字具有以下特点:

1.根据《方言调查字表》和方言实际,余干方言入声字存在 581 个,可见,古入声调保留得很完整。[8]余干方言现今比较常用的入声字 552 个,其中,全清声母字 229 个,次清声母字 87个,全浊声母字 123 个,次浊声母字 113 个。余干方言常用的清声母字数多于浊声母字数,且全清入声字使用数量最多。

2.入声韵母系统只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没有撮口呼。

4.有许多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已分化出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读音而成为多音字,而在余干话里仍为单音字。例如,“发 答 薄 剥 仆 佛 落 烙 绿 葛 骨 恶 摄 作 熟 柏脉 得 勒 塞 色 撤 辟 的 帖 节 给 切 血 削 钥”等。

5.《广韵》的“泥、来”两母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的音节,在余干方言里却念成了带有些轻微鼻音的1声母音节,如第 5、22、95、116、144 组字;而在普通话里这些字的声母分别为 n 、l 两个。

6.《广韵》中“宕开一铎”韵和“梗开二陌、麦”两韵的“疑”母、“影”母入声字在余干方言里声母为“ŋ”,而在普通话里声母为

7.梗摄有文白读。二等字的白读是[ak-ŋ],文读是[ʔk-ŋ]。三四等字的白读是[ak-ŋ iak-ŋ],文读是[ik-ŋ]。文读与曾摄字相同。这是赣语都有的特点。余干方言比较特别的一点是,梗摄三四等字还有一层白读音

8.入声韵[-p]、[-t]、[-k]三种韵尾,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而余干方言入声音节保留[-t]、[-k]两种韵尾,且有特色之处:入声韵在发了塞音尾之后,有一个短暂的间隔,然后有一个同部位的鼻音,也就是在[t]韵尾之后还有一个[n],在[k]韵尾之后还有一个[ŋ]。用“-”表示间隔,余干县城话的入声韵尾就记作[t-n、k-ŋ]。余干县城话的古入声字今读韵尾,有严整的规律:咸深山臻四摄的韵尾是[t-n],宕江曾梗通五摄的韵尾是[k-ŋ]。例如:编号为 1 至 75 的入声韵尾是[t-n],76 至 153 的入声韵尾是[k-ŋ]。

9.余干方言入声字的声母大多与普通话不同, 而对应的规律性又不强,见表2:

表2 余干方言入声字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续表:

由表2可知,余干方言入声字的 23 个声母中,只有声母 [m]与所对应的普通话声母发音一致,而另 22 个声母的读音与普通话不同;余干方言入声字声母对应的普通话声母分别是可见,余干方言入声字的声母与普通话声母对应的数量较少,即对应的规律性不强。

10.古入声字在余干方言中独立成调,阴阳分立,读促声,保留了塞音韵尾[t]、[k]。陈昌仪把余干话的阴入和阳入分别描写为“低促—半高促”和“低促—低促”,并认为余干县城话的入声调型不同于汉语方言中常见的平调、升调、降升调、升降调、降调。对余干话入声字韵尾[-t-k]之后的同部位鼻音[n ŋ]是否保留的论述,相关论著解释为:入声韵中的[n]、[ŋ]尾在单念时或置于多音词末尾时一般都保留;在词、短语的前一个音节以及句子中的非停顿处,不论阴入、阳入,[t]、[k]之后的鼻音 [n]、[ŋ]消失。另外,发音人自身条件和一些语用因素的制约,使得入声韵尾[n、ŋ]是否保留的情况比较复杂,本文暂不讨论。[4][10]

五、小结

本文通过对余干县城方言的调查,整理出余干方言入声字表,并对该方言入声音节分布情况和入声字特点进行了描写和分析,说明了余干方言入声的特别。所调查得出余干方言入声字 581个,相对于《方言调查字表》中古入声字 608个而言,余干方言入声保留较完整。但是,从古至今语音是变化发展的,很难完全保留中古的读音,所以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比如,余干方言部分入声字的演变及分派情况,从而对比分析余干方言入声字分派规律与普通话入声分化规律的异同。

[1] 颜森.江西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1986(1):19-38.

[2] 陈昌仪.赣方言概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31.

[3] 余干县志编纂委员会.余干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575,602.

[4] 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15-16.

[5] 栗华益.江西余干方言的入声韵尾[J].方言,2011(1):57-65.

[6] 朱磊.赣语余干方言入声的性质[J].中国语音学报,2016(6).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 胡松柏,等.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203-206.

[9] 陈昌仪.余干方言同音字汇[J].方言,1990(3):180-191.

[10] 陈昌仪.余干方言入声调的不连续成分[J].方言,1992(2):125-127.

猜你喜欢
余干县韵尾鼻音
上了一年级的蚊子
家教世界(2022年13期)2022-11-10 13:13:23
章升滨书法作品选
到底谁是老师啊?
奋进中的余干县第六小学
教师博览(2019年5期)2019-05-21 05:46:34
论汉藏语言高元音的类型与共性
水稻和两优625高产栽培技术
仡佬语-n、-ŋ、-i韵尾的发展演变
普通话与前后鼻音的发音方法
江西开门子肥业召开2014新产品推广会
中国农资(2014年10期)2014-02-06 10:55:02
闽南语入声韵尾的分布现状及原因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