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之眼

2017-03-18 16:51周琳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17年4期
关键词:直径约石英岩圆顶

周琳

“撒哈拉之眼”又称“非洲眼”,位于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的毛里塔尼亚境内,直径有50千米,海拔高度约400米,整体相当平坦,看起来就像个菊石,是全球最壮观的十大地质奇迹之一。

“撒哈拉之眼”之所以有着“眼”的称号,是因为它有着奇特的地貌特征:这个大圆圈太像一只眼睛了!从卫星拍摄的照片来看,它一共分为3层:最中心的一个小圆,呈浅黄色,直径约20千米,像瞳孔,一侧边缘稍有破损;“瞳孔”的外围是一个更大一些的圆圈,呈蓝色,把中心的圆紧紧包裹起来,好像圆圆的“眼珠”,直径约50千米;最外围的那个圆,呈褐色,长约340千米,当然是“眼睑”了。更让人叫绝的是,“眼睑”的外沿还有丝丝缕缕的环状物,仿佛是这只“眼睛”的“睫毛”———三个同心圆由里向外拓展开去,宛若一只睁得圆圆的眼睛,正好奇地盯着天空。

自从太空上的宇航员发现了这只“大眼睛”,科学家们就开始研究它形成的原因。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家都认为“撒哈拉之眼”是一个陨石坑(单从其同心圆波浪式地形来看,确实很像是由撞击而形成的)。但是对其考察之后,科学家发现其中心区域的地势比较平坦,温度不高,没有任何撞击的证据,也没有找到足够的被熔化的岩石,所以否定了“陨石撞击”这一说法。

后来,又有科学家提出,这是一座火山,但是经过考察后又证实“撒哈拉之眼”里没有任何火山岩堆积的圆顶,所以这一推断也被否定了。有人还类似玩笑地猜测:“撒哈拉之眼”应该是史前外星人的基地或者是亚特兰蒂斯的遗址。但是,这也都只是傳说而已。

那么,“撒哈拉之眼”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现在,科学家们普遍比较认同的理论是:“撒哈拉之眼”是地形抬升与侵蚀作用同时进行形成的结果,其主要结构是已经被侵蚀的一层地壳的残骸。数十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撒哈拉沙漠下的岩石层受到抬升被推向地表,在此处鼓出了一个圆顶,就像一个超大的青春痘,从沙土中露出了头。

岩石层露出地面后,就会不断受到风吹、日晒和雨淋等侵蚀。而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不同结构和种类的岩石,受到的侵蚀程度和速度也不同:坚硬的岩石受侵蚀程度较轻,特别是一些坚硬度较高的岩石,不易受侵蚀的古代石英岩基本保持了原貌,而较软的岩石则被严重侵蚀,形成大坑。巧合的是,“眼睛”周围呈同心圆状的突出的岩石都是硬度很高、不易受侵蚀的古生代石英岩,而中间是较软的岩石。各种岩性的差异被侵蚀后,逐渐形成了同心状山岭,侵蚀残留岩层形成高山岭(蓝色和褐色),而易风化岩层形成山谷(黄色),于是这个奇特的“眼睛”便出现了。

宇航员们都很喜欢这只奇特的“大眼”,因为这么大的一片地区基本都是一望无际的沙漠,“眼睛”无疑是这片单调图景中的少数亮点之一,它已经成为了地标性的景观。

但是,“撒哈拉之眼”结构为什么如此之大,为什么会如此之圆,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有待进一步的考察研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无与伦比的“撒哈拉之眼”绝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地质坑。

(姚梅芬摘自《知识窗》2016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直径约石英岩圆顶
石灰石排气圆顶阀卡涩问题的研究与治理
坦桑尼亚Shageige磁铁石英岩(BIF)型金矿的发现及找矿潜力
“找拱形”实验设计与改进
石英岩尾砂与水泥浆体微界面的改性
内蒙古北山地区北山岩群形成时代探讨
青海省湟中县恰罗石英岩矿床技术经济评价
压液便利洗洁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