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杰聪
福建漳浦赵家堡碑刻
□ 蓝杰聪
祝允明 酒泉
赵家堡又称赵家城,位于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赵家堡村,南靠丹灶山,北对朝天马山,是赵宋皇族后裔赵范及其族人世代聚族而居之所。赵家堡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始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扩建外城,崇祯七年(1634年)增建,平面略呈方形,占地面积9.13公顷,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这个聚族而居的防寇城堡,具有较高的防御能力,给族人生活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让这个灭国王族在此繁衍不息,成为一个“活”的国宝,目前这里及周边还聚居着近千名赵氏后裔。它是一个集居住、民族宗教、园林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堡。城堡内现存有大量的碑文石刻,这些碑刻既有城门楼匾、名家墨迹刻石,也有记事碑刻,它们是研究宋朝及赵家堡历史的重要根据,也是文人墨客学习的重要资料。
赵家堡分为内城与外城,现存城门上都有匾刻,每个匾刻内容极为考究,蕴含着深远的意义,流露了主人建堡之构思,同时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环境。
赵家堡外城周长1082米,高6米,墙基宽4.3米,建有城门四座,其中北门为瓮城,东、西、北城门皆有城楼,门额皆嵌横书石匾,而南门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被封闭,故没有楼匾。其中东门为楼匾为“东方钜障”,楷书,字体端庄大气,结构严谨。该城门朝东,面向沿海一带,也是赵家堡与外界联系的一个重要大门,考虑到当时沿海倭寇横行,故把东门建得严严实实的,下半部分以条石砌成,上半部分为三合土夯筑而成,亦如一个铜墙铁壁之门,故叫“东方钜障”。北门设有瓮城,上题“硕高居胜”,以行书写,线条苍劲有力,也体现了硕高山的结实厚重。该门位于硕高山下,也是赵家堡的正门,又以瓮城结构设计,“居胜”寓意战无不胜。西门刻有“丹鼎钟祥”,也是因地取名,它的侧对面为丹灶山,相传是晋代葛洪炼丹之地。
内城周长220米,主体建筑完璧楼,高13.6米,石砌基础,三合土墙体,共三层,整体呈方形,门额嵌青石匾,镌刻“完璧楼”,寓完璧归赵之意。据考证,该匾为赵范亲手所书,笔笔精到。有关文字专家结合城堡的历史,对所题每字,进行剖析,增添了文字的感情色彩,如“完”字取“宋天元地”之意,宋朝之天永远要盖住元朝之地,体现了赵宋王朝后裔对祖先的思慕而又特别无奈的矛盾心理;“璧”字在古人的书写方法上,既可上下结构,也可左右结构,然主人用左右结构书写,再把“玉”字写成“王”字,从造型上看可分解为,左边为(君王),右边为(辛),寓意为宋王朝的后裔一路南逃,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从中也可映射出宋朝末期的动荡不安。“楼”左边似为“大”字,右边可分解为“宋安”二字,体现了主人寄希望大宋王族后裔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这样通过历史与文字造型结合,赋予了“完璧楼”更高的意义及情怀,不管是文字专家的奇思妙想,还是原来主人早有此意,这样的分析也是合情合理,深入民心,从中也展示了的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据相关资料记载,城中主人赵范、赵义父子都特别喜爱名家字画,对于优秀的书法还摹刻于石头,供族人学习与参观,从而给城中的园林增加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如宋代书法家米芾碑刻“墨池”,明代祝允明的“酒泉”、张瑞图的“松竹村”等。
“墨池”碑高1.5米,宽0.68米,为宋四家之一米芾的字迹,碑额还跋有赵义(赵公瑞)题写的立碑记,内容为:“米南宫仕无为军立是书,代久土湮及先大夫守斯州,缉廨出地得之,因治亭植诸,印刻以归,余临池更摹镌于石。明崇祯乙亥端阳日,中书舍人赵公瑞志。”
该铭文记述了立碑的经过,也进一步证实了赵公瑞喜欢书画,尤其对米芾书法的热衷,常对“墨池”二字临习。铭文以隶书书之,取法于汉隶,结体较为流美,单独从艺术上分析,虽不尽完美,但作为题记,已较为难得。
米芾“墨池”二字以行楷书写,“墨”字结体严谨,通过笔画间的变化,提升了该字的可读性,如四点水变化,使字体灵动不显呆板,而“土”字底的写法,二笔横画的起势变化,也是可圈可点的。“池”字以行书书写,该字米书风格特征较为明显,牵丝连带无一弱处,如三点的用法,气贯神通。从整体分析,“墨池”二字一静一动,在变化中体现了和谐,从而丰富了作品的韵味。据记载,米芾某年知无为州军,夜晚吟诗作画,被蛙声所扰,即裹砚投之,蛙声遂绝,而池水变黑。于是,挥笔书写“墨池”两字镌于石头,竖于池旁。石碑后被埋没入土。城主赵范为无为州任知府时,修葺官署,得此石碑。后拓印带回赵家堡。明崇祯乙亥(1635年)赵范之子赵义扩建赵家堡,对父亲所藏的拓本喜爱有加,并请工匠镌刻此拓片于碑,并竖于外池之畔。
“松竹村”为张瑞图所写的石匾,张瑞图与赵义年龄相仿,“松竹村”是张瑞图为赵家堡的一个松竹林所题。“松竹村”三字的题写时间现已经无法考证,从书风上分析,应该是张瑞图晚期的作品。用笔简约大气,正与书写内容吻合,体现了一种松竹情怀。匾阴书为隶书“硕山”,“硕山”二字为隶书字体,为明隶书书风,但由于腐蚀厉害,作者难于辨认。赵家堡附近有硕高山,所以“硕山”二字应是因地而书。
赵义(字公瑞)所题的《挹石人峰》石刻,位于赵家堡内的佛庙旁的一块大石头上,这是赵家堡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块碑刻,内容为一首五律诗,诗云:“何代仙人化,嶙峋海上山。叱羊应起立,控鹤独来还。苔藓衣冠古,烟霞韵致闲。点头堪与语,对此欲招攀。”款为:“挹石人峰步先大人韵,天启甲子菊月辑侯赵公瑞题。”
赵范、赵义父子把北宋帝王对园林奇石的喜好也继承下来,并通过书法渲染,把这种思故后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碑用行书书写,书风以“二王”为脉,取法于集王羲之《圣教序》。此外还有曹应秋的《霁香思飔》,赵义(字公瑞)所题的“读书处”“悟石”“垂纶”“巢云”“来馨”等,都成为此堡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在赵家堡城中还保留了几块记事性的石刻,是研究赵家堡历史的重要依据。详观其碑,其书写镌刻水平较高,提高了碑刻的可读性和艺术性。
北门的瓮城内立有赵义的《硕高筑堡碑记》和《筑堡碑记》,两石碑均于文革期间被炸裂。《硕高筑堡碑记》残碑高130厘米、宽110厘米,全文已被赵范抄录在族谱中。《筑堡碑记》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6)漳州府批准赵公瑞扩建城堡的公文石碑,碑高230厘米、宽105厘米。此碑以楷书书之,结体严谨,略显宽博,取法于六朝碑书。
《禹碑》又称岣嵝碑,赵家堡中原有一座大禹庙,这在闽南地区是罕见的,碑刻原立于禹庙两侧,现立于佛庙东侧,原碑共有四片组成,现仅存二片,每片高180厘米、宽114厘米,全文77字,现存38字,碑四周有浮雕装饰,碑文字内容极为难辨,介于甲骨象形字与篆书两种书体之间,特殊的造字应是当是文字还未统一,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其原碑是中国古老的石刻和“八大天书”之一,藏于湖南南岳衡山岣嵝峰,后该石碑的仿制品广泛流传于长江、黄河流域所建的禹王庙中。特别是明以后,这个刻石在全国各地到处翻刻,包括长沙绍兴、开封等地均有不同时期的刻石,而赵家堡的禹碑刻于何时,怎么流传过来,目前尚无从考证。
责任编辑:韩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