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空间支撑保障能力研究

2017-03-18 23:54张超邹敏吴映梅董安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21期
关键词:云南省

张超++邹敏++吴映梅++董安涛

摘要:突破传统单要素资源评价法,从地理学综合观出发,筛选构建多要素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国土空间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分析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空间支撑保障能力。结果显示,云南省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效率性、规模性、结构性问题共存,组合丰度各异,区域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呈现不同态势。国家和省级重点开发区经济社会水平较高,支撑能力较弱,发展转型压力巨大。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支撑保障能力较强,但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开发难度大。

关键词:主体功能;综合观;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4.5;K9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1-5707-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1.067

The Study of the Space Support Capabil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n the Yunn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ANG Chao,ZOU Min,WU Ying-mei,DONG An-tao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s,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 With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geography, breaking through resources evaluation method of traditional single factor, filters elements to buil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more resources, combining with the main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la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ing the space support capabil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n the Yunn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Yunnan facing greater pressure on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problems of efficiency, scale and structur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existing, th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abundance and the support capability of region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presenting a different situation.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key developmental ares were having a high level of economy and society, with the poor support and enormous pressure 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the restricted and prohibited zones were lagging behi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strong support capability, bu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fragile,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difficult.

Key words: main 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view; support capabil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Yunnan province

资源环境占有程度和开发水平依然是决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1]。2015年初,习近平云南讲话指出云南省要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从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角度看,云南省面临着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重担,主体功能区划战略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面临着不同压力。

国内外关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定性分析[2-4]和定量评价[5-6]两方面展开。其中,定性分析过于繁雜且缺乏数据支持[7],而定量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单一要素如水、耕地、能源、环境等要素的评价[8-11]。单要素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目标明确,能迅速建立精确模型进行研究[12-13],缺点在于缺乏对其他要素支撑和相互作用的认识,无法得出资源环境系统的综合性特征[14]。从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的长期演变过程看,从古至今,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存程度最高和使用程度最为普遍的资源环境基础要素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耕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森林资源。这五大公用性资源环境是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其中,水资源、耕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生存的物质基础,能源资源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而森林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基础[15-16]。因此,本研究从资源环境要素综合观出发,选择耕地、水、矿产、能源和森林这五大公用性资源环境作为研究支撑保障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要素,并从省域和州(市)两个空间维度,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

1 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总体特征

1.1 新形势下资源环境承载特征

在主体功能区划定位下,全省国土空间按照开发方式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三大类主体功能区(图1),不同功能区的资源环境基础现状及所承担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各异[17]。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开发区资源环境基础较弱,但正以全省21.8%的国土面积承担着全省近50%的国内生产总值,聚集着全省近40%的人口。同时,这些地区还是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主体区域。相反限制开发区(包括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资源环境基础较好,以全省78.2%的国土面积承担着全省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聚集着近60%的人口;从区域发展视角看,民族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保护要求的矛盾突出,当前不合理发展方式已经导致经济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诸多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过度依赖于资源和环境消耗的发展方式使资源环境承载面临巨大压力且不可持续。总体上,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资源环境制约。

1.2 五大公用性资源环境总体特征

1.2.1 总量人均兼足,开发利用率较低 除能源资源外,云南省的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总量和人均量占全国的比重较高(表1)。其中,水资源总量近年来的平均值为1 689.80亿m3,人均值是全国的1.66倍;耕地面积为602.55 hm2,人均值是全国的1.46倍;森林面积为20.94万km2,覆盖率达53.2%,人均值是全国的3.07倍;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目前共发现矿产157种,探明储量的矿产83种,保有资源储量位列全国前三的矿产有21种,其中第1位的有锡、铅、锌、磷、铟等9种矿产,第2位的有铂族、锗、硅藻土等7种矿产,第3位的有铜、锑、镍等5种矿产。但是,由于技术、资金、功能区定位等原因,云南省资源的开发利用率相对较低。虽然云南省的水、森林等资源十分丰富,但主要分布在三江并流地帶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些地区属于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开发受限。另外,云南省矿产资源总量在全国排名前列,但采掘量少,相应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也较小,仅为3.1%,且人均工业总产值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全国均值的92%。

1.2.2 水土资源空间分布匹配性差且结构复杂 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基础要素为水源和土地。一方面,云南省的水土资源空间分布匹配性差(图2)。除红河州外,云南省其他州(市)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均不对称,即水资源丰富或较丰富对应的是土地资源较丰富或不丰富,水资源不丰富对应的是土地资源较丰富或丰富;另一方面,云南省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结构复杂、开发难度各异。云南省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位于三江并流地带,该地区属于国家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山高谷深,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地理环境和主体功能区划定位的双重制约。同时,云南省土地资源坡度等级分化严重,≤8°的占12.18%,8°~15°的占13.45%,15°~25°的占36.29%,25°~35°的占27.92%,>35°的占10.16%。其中,适宜耕作的土地(可耕地)、居民生活用地及城镇化用地的坡度以 <25°为宜,而工业用地、公路及铁路用地对坡度要求更为严格,均不超过10°。综上可知,水、土空间分布组合不佳及结构复杂制约着云南省以水、土两大基础资源为保障要素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1.2.3 矿产能源资源结构组合欠佳 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支撑和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作为全国矿产基地,云南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储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而黑色金属储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小(表2)。但是,云南省矿产资源总体存在着开发程度低、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低的问题(表3)。尤其是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较为倚重的铁矿等矿产资源储量和采掘量不足,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云南省水能产量丰富,大量输出,但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极少。全省能自给的化石能源除原煤外,石油和天然气依赖于外部输入。虽然云南省水能资源丰富,但由于其使用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替换其他能源的需求。其中,2013年全省能源输入总量达2 719.87万t标准煤,输入的能源组成包括原煤、焦炭、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目前,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开发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水能利用的局限性、缓解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能源供应压力,但从总量上看仍是杯水车薪。

2 各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分析与评价

整体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区域,只有确切了解云南省各地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水平,才能从空间尺度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实现良性互动。因此,本研究以云南省16个地州(市)为研究单元,分别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

2.1 指标筛选、方法构建和数据来源

2.1.1 指标筛选与方法构建 张雷等[1]研究发现,从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的长期演变过程看,从古至今资源环境基础要素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为耕地、水、矿产、能源和森林这五大公用性资源,它们是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而经济社会发展可用人口和GDP代表。根据这一思想,构建了评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的指标体系,即以耕地、水、矿产、能源和森林这五大公用性资源作为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要素指标,以人口和经济总量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性经济指标,同时以国土面积为基底将上述要素指标密度化。本研究对该指标体系做了相应改进:①保持资源环境基础要素指标不变,以GDP和最终消费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②鉴于人类活动在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人口作为资源环境基础要素指标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基底,将其人均化。据此,本研究对云南省各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的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完整表示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耕地+水+矿产+能源+森林+GDP+最终消费+人口数量。综上所述,云南省各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的分析和评价模型如下。

1)资源环境要素组合丰度系数(RCER):

RFi= (1)

式中,RFi为各州(市)资源环境要素的基础指标;fi为资源环境要素表征值;t为各州(市)人口数量。

PFi= (2)

式中,PFi为云南省资源环境要素的基础指标;Fi为其资源环境要素表征值,T为全省人口数量。

RCER=∑() (3)

式中,RCER为云南省各州(市)单位人口数量的资源环境各要素指标与全省相应要素平均指标的比值之和,即资源环境要素组合丰度系数。该系数主要用来评价云南省各州(市)五大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的本底情况。该系数值越大,资源环境基础相对越好;反之,则相对越差。

2)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系数:

ML= (4)

式中,P为云南省各州(市)人均GDP与全省人均GDP的比值;E为云南省各州(市)人均最终消费与全省人均最终消费的比值;ML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系数。该系数是用来评价云南省各州(市)资源环境基础要素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状况。即该系数值越大,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相对越强;反之,则相对越差。

2.1.2 数据来源 从资源禀赋的遍在性和资源消费的流动性看,结合云南省的地缘区位条件,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是本土资源,总体自给自足,而能源资源属于流动性资源,存在大量输入与输出。因此,评价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的指标单位及数据选取如下。

耕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均以2013年的实际面积(hm2)计、水资源以近年来水资源总量(亿m3)的平均值计,数据均来源于云南省各州(市)《2013年统计公报》和《十二五中期评估汇报》;矿产资源以近年来各地州(市)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亿元)计,数据来源于2008-2015年《云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各州(市)《十二五中期評估汇报》及政府网站;能源资源以各州市的实际消耗(万t标准煤)计,数据来源于2013年《云南统计年鉴》和相关统计公报。

2.2 结果分析与评价

2.2.1 各州(市)资源环境要素组合丰度 按照资源环境要素组合丰度评价,云南省16个州(市)可分为三大类区(表4,表5):第一类为高组合丰度区域,其资源环境要素组合丰度系数值大于5,包括迪庆、怒江、玉溪、西双版纳、普洱、德宏、丽江、保山和文山9个州(市)。这些州(市)的五大资源环境要素的本底较其他州(市)好。其中,迪庆和怒江的资源环境要素组合丰度之所以远远高于其他州(市),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水、耕地和森林资源丰富,人均值远高于全省人均值。同时,迪庆的矿产和能源资源的丰度也较高。玉溪的资源环境要素组合丰度高是因为其矿产资源丰度较高以及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引致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与全省人均的比值大,即玉溪的能矿资源丰度高。另外,西双版纳、普洱、德宏、丽江、保山和文山6个州(市)的资源环境要素组合丰度大是因为其水、耕地和森林资源的丰度较高。第二类为中组合丰度区域,其资源环境要素组合丰度系数值在4~5之间,包括昆明、楚雄、红河和临沧4个州(市)。这些州(市)的五大资源环境要素的本底相对较好。其中,昆明的资源环境要素组合丰度较高是因为其矿产资源丰度高以及能源消费量高于其他州(市),虽然其人口基数庞大,但其能源矿产资源的丰度仍较高。而楚雄、红河和临沧3个州(市)资源环境各要素丰度居中,资源环境要素组合丰度系数值较高。第三类为低组合丰度区域,其资源环境要素组合丰度系数值小于4,包括大理、曲靖和昭通3个州(市)。这些州(市)的资源环境要素基础相对较差。其中,大理除耕地和森林资源外,其他三要素的丰度均偏低。曲靖除耕地和能源资源外,其他三要素的丰度也偏低,尤其是矿产资源丰度过低。而昭通只有耕地资源丰度较高,其他四要素丰度均偏低。

2.2.2 各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 由于维持经济总量和高速增长引致的长期大规模资源开发利用和引入,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较差,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已经进入全面紧张的状态。此种状态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协调性的空间组织方面得到了充分反映(图3)。全省16个州(市)经济社会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可分为三大类区(表6、图3)。第一类为高支撑保障能力系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系数值大于10,包括怒江、迪庆、普洱、文山和昭通5个州(市)。这些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欠佳、人口密度较小、资源环境基础相对较好。但是,这些州(市)在主体功能区划定位中绝大部分区域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环境意义重大,从全国意义出发,不能因为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系数大而过度开发,过度开发引致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要远远大于开发获益。因此,兼顾国家发展大局和当地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进行一定的生态补偿是一种双赢的策略;第二类为中支撑保障能力系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系数值在6~10之间,包括丽江、西双版纳、德宏、临沧和保山5个州(市)。这些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等、人口密度适中、资源环境基础相对较好,且大部分区域属于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其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能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第三类为低支撑保障能力系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系数值小于6,包括红河、楚雄、玉溪、大理、曲靖和昆明6州(市)。这些州(市)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人口密集,但资源环境消耗大,尤其是以昆明为首的滇中地区(还包括曲靖、玉溪和楚雄),作为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服务中心,其对资源环境的需求远远高于本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这种不对称的矛盾使得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十分紧张。然而,作为全省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引擎,滇中及其周边地区(包括红河和大理)仍然承担着带动全省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任。因此,协调好这些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已迫在眉睫。

3 小结与讨论

作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云南省一方面面临着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下对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作为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又面临着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下资源环境保护的责任担当。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定位,云南省将近80%的国土面积被划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同时民族地区又多集中于该类区域。发展与保护的双重责任,使得主体功能区区划的战略地位再次凸显,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持续支撑保障能力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态势。

首先,云南省经济社会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面临着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等多重挑战,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方式、规模性和结构性问题同时存在,组合丰度状况各异,总体而言,资源环境基础态势不容乐观。其次,从各州(市)的具体情况结合主体功能区划来看,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开发区的资源环境基础较为薄弱,支撑保障能力相对较差,但是该类区域又是云南省未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实际上,较为薄弱的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已经很难支撑该类区域当前较为粗放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的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足,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家级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环境基础较好,支撑能力较强,但该类地区一般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开发难度大,资源环境开发受到主体功能区划和技术手段的双重限制,开发利用率较低。事实上,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也正是该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第三,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划定位、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三者密切相连,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是协调三者关系的关键所在。总体上,主动适应新常态和严格推行主体功能区划战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对国家和省级重点开发区而言,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设置产业准入门槛,限制“三高产业”发展,主动引入资源环境消耗低的新兴产业,同时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现产业集约化发展;对国家级限制和禁止开发区而言,可以建立产业退出机制,逐步淘汰不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鉴于该类区域多是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可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同时,严格落实生态补偿政策,避免因产业调整致使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停滞。

参考文献:

[1] 张 雷,刘 毅,吴映梅,等.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杨多贵,陈邵峰,牛文元.可持续发展四大代表性指标体系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1,19(4):58-61,72.

[4] 齐亚彬.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18(5):7-11.

[5] 郭亚军,董会娟,王 杨.区域发展潜力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172-174.

[6] 张 燕,徐建华,曾 刚,等.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8):1328-1334.

[7] 刘卫东,刘 毅.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走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 张先起.云南省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研究[J].人民长江,2010, 41(3):48-51.

[9] 张梦琳,陈利根,龙开胜.江苏省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计量与协调性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634-639.

[10] 王崇梅.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35-37.

[11] 彭立颖,童行伟,沈永林.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86-194.

[12] 李进笃.自然能模型——人與自然和谐的数理证译[J].济南大学学报,2004,14(2):1-8.

[13] 史培军.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地学前缘,1997,4(2):201-212.

[14] 吴映梅,李 亚,张 雷.中国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支撑能力动态评价——以西南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3):21-23.

[15] 苏章全,吴映梅,明庆忠.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综合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8):720-723.

[16] 童 彦,朱海燕,施 玉.云南省资源环境基础与人地关系动态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2):191-193.

[17] 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EB/OL].http://www.yn.gov.cn/yn_zwlanmu/yn_gggs/201405/t20140514_13978.html, 2014-01-06/2015-09-10.

猜你喜欢
云南省
前7月云南省出口啤酒5.57万千升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
云南省竹藤产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