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
摘要: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对江苏省典型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LUTRG)政策中农民意愿进行研究,分析增减挂钩中农民的参与意愿、拆迁意愿、安置意愿及满意度,并探讨农民意愿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但农民意愿分化严重;农民希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与补偿过程透明化;农民倾向于集中安置,并十分关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情况;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于城镇后关注的重点;不同地区农民参与意愿、关注点及满意度存在差异。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LUTRG);农民意愿;区域差异;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1-5724-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1.070
Farmers Willingnes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Police of LUTRG:
A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
ZHANG Fei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223300, Jiangsu,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s,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in the police of “Linkage between urban-land taking and rural-land giving”(LUTRG) was studied, to analyzed the desire to participate, remove, resettle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farmers, the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had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but the willingness was seriously divided. Farmers hoped to raise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and compensation process transparency. Farmers tended to be centrally resettled, and pay closely attention to whether the matching facilities of settlement community may be perfect. The cost of living and employment was the focus of farmers after placement. There were difference in the willingness of participation, focus and satisfaction of farmers of different regions.
Key words: Linkage between Urban-land Taking and Rural-land Giving(LUTRG); farmers willingness; regional differences; Jiangsu province
針对城镇建设用地紧张、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失衡的状况,借鉴国外城镇化历程中的成功经验,中国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下简称增减挂钩政策)。迄今为止,已有29个省份开展了增减挂钩试点。尊重农民意愿一直是中央强调该政策实施的原则之一。农民是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对象,其意愿直接关系到增减挂钩实施状况。因此,开展农民意愿调查研究对于增减挂钩政策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一些学者通过实地调查对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吕月珍[1]在对浙江省嘉善、缙云两地农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民参与增减挂钩意愿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计量模型对影响农民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其内在影响机理。吴云青等[2]以天津市华明镇为个案,运用IPA分析方法,对农民感知的各挂钩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并据此构建了方格图,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增减挂钩工作的策略。陈美球等[3]在对江西省增减挂钩试点运行及农民利益保障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利益的关注点及影响农民利益的主要因素。周铁刚等[4]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多元逻辑斯回归分析法,对山西省河津市增减挂钩项目区中农民的搬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杨伟等[5]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调查评估方法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农民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的应答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可见,现有文献已对中国许多地区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进行了调查研究,有利于了解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但针对第一批增减挂钩试点的江苏省研究较少,对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区域差异性研究更是十分稀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意识、区位等因素不同,不同地区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也具有区域性。鉴于此,本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与苏州市为例,在对农民意愿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增减挂钩中农民的参与意愿、拆迁意愿、安置意愿及满意度,探讨两个地区之间农民意愿的区域差异性,以期为全面认识农民意愿、完善增减挂钩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 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的总体分析
为了解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于2014年6-12月先后到淮安市淮安区、苏州市吴江区对已实施增减挂钩的农民进行调查。调查以调查者解释、被调查者填写的方式进行,共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4份,淮安区为67份,吴江区为77份,有效率96%。
1.1 多数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
由表1可知,超过一半的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意愿,但也有近1/3的农民不希望参与增减挂钩。对于“希望或不希望增减挂钩的原因”、“改善居住环境”、“获得较高的拆迁补偿”是较多的农民选择希望增减挂钩的原因,“担心以后生活成本上升”、“不想搬到其他地方居住”是较多的农民选择不希望增减挂钩的原因。因此,搞好安置区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拆迁补偿、降低安置后农民生活成本、就地集中安置可以提高农民参与增减挂钩的积极性。
1.2 拆迁补偿标准是农民关注的焦点
由表2可知,在拆迁中,将“补偿标准”排在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位置的农民比重分别为41.7%、39.6%,将“补偿公平性”排在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位置的农民比重分别为35.4%、16.0%,将“补偿面积”排在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位置的农民比重分别为22.9%、44.4%。在问及“增减挂钩中,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时,选择“拆迁补偿标准”的农民最多,为37.8%。可见,拆迁补偿标准是增减挂钩中农民关注的重要问题。但调查同时显示,大多数农民认为目前拆迁补偿标准偏低。如果是货币安置,拆迁补偿的钱不足以建新房或在城镇买一套商品房;如果是实物安置,补贴的钱也不够用于新房装修。
1.3 大多数农民希望集中安置
由表3可知,在“货币安置”、“集中安置”、“就近安置”、“零星安置”四种安置方式中,选择“集中安置”的农民最多,可能因为大多数农民不愿意改变原来的生活圈;20.5%的农民选择“就近安置”,表明一些农民不愿意离开原来的居住环境;而选择“货币安置”的农民为24.4%,表明部分农民希望自主选择居住地点;选择“零星安置”的农民最少,仅有1.4%。
在问及“若集中安置,在安置选址上,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时,多数农民选择“方便子女上学”、“方便就业”2个选项,只有6.1%的农民选择“离承包地近,利于农业生产”。可见,农业生产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这一点在问及“增减挂钩后,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是否有所下降”时也得到证实,大多数农民认为增减挂钩后农业生产积极性下降,这可能与被调查区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有关。在问及“若以货币形式进行安置,您希望安置标准为什么”时,67.1%的农民选择“足以在当地新建满足居住需要的房屋”,这说明农民的要求并不算太高。
1.4 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到城镇后关注的重点
由表3可知,“生活成本的提高”是农民被安置到城镇后最为担心的问题,约有一半的农民选择此项;选择“生活方式的改变”、“收入来源”、“福利保障”选项的人数几乎相同,每项大约都有18%左右的农民选择。在进一步访谈中得知,“生活成本的提高”除了表现在庭院经济消失、需要支付物业费等额外费用之外,还表现在有些农民将拆迁补偿款用于吃喝和赌博,导致此方面成本上升;拆迁前村里有小店,商品价格公道,而现在只能到大超市买东西,价格较高,从而导致生活成本上升。
在问及“若集中安置到城镇,您希望政府做什么”时,“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安置到附近企业”、“优先获得门面房使用”3个选项中,“安置到附近企业”、“优先获得门面房使用”选择较多,均在40%左右;而只有16.9%的农民选择“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可见,农民虽然都很关心就业问题,但更希望政府直接安置就业岗位,而不愿通过提高职业技能去自己求职。
1.5 农民对已实施的增减挂钩项目总体评价较低
由表4可知,大多数农民对自己涉及的增減挂钩项目评价较低,约有64.3%的农民评分在60分以下;评分在“60~80分”的农民占23.8%,评分在“80分以上”的农民只有11.9%。
访谈显示,集中安置与安置区交通便利是农民较为满意的地方。集中安置使得住户之间相互熟悉,方便相互沟通。尤其是平时只有老年人居住时,有利于老年人相互走动,避免孤单无聊。安置区交通便利,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出门进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子女上学,所以农民比较满意。
安置区配套设施不健全是农民最不满意的地方。虽然安置小区的环境优于原来的村庄,但许多农民反映有的安置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如没有公共厕所、没有小超市,甚至有的安置小区都没有完全通水电,道路没有修好,生活污水无法排放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民的日常生活,引起农民的普遍不满。除了配套设施不健全之外,农民不满意的地方还表现在拆迁补偿标准较低、拆迁补偿中不公开现象、生产生活方式不习惯、就业问题、安置房户型面积等问题。
2 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的区域差异分析
调查中发现,虽然淮安市淮安区与苏州市吴江区两个地区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2.1 农民参与意愿存在差异
由表5可知,对于希不希望进行增减挂钩,淮安区农民选择“希望”、“不希望”、“不知道”的比例几乎各占三分之一,而吴江区农民选择“希望”选项的比例远远超过另外2个选项,达到65.2%,是淮安区的近两倍。可见,吴江区农民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远远大于淮安区农民。
2.2 农民关注点存在差异
由表5可知,在增减挂钩中,淮安区农民关注最多的是“过程的透明性”,比例达50.0%;而吴江区农民关注最多的是“拆迁补偿标准”,比例达47.8%,选择“过程的透明性”比例只有13.0%。在访谈中,淮安区农民也反映大多数人不懂自己为什么拿钱、该拿多少钱,对于拆迁补偿不透明、不公开现象较为不满。而吴江区农民在访谈中并没有提及拆迁补偿不透明、不公开问题。
2.3 农民满意度存在差异
由表5可知,两个地区农民对增减挂钩项目的评价也有所差异,淮安区农民评分在60分以下的比例高达75.0%,而吴江区这一比例为54.5%,低于淮安区约20个百分点。在访谈中,淮安区农民表示不满意的地方很多,主要有安置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补偿不公开、就业问题;而吴江区农民表示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问题。可见,虽然两个地区农民评价总体较低,但吴江区农民评价稍微高于淮安区。
这两个地区农民意愿的差异,除了与具体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式不同有关之外,也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淮安区地处苏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吴江区地处苏南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来讲,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有较强的财力对农民进行补偿,建设安置区配套设施,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注重过程透明化。因此,农民的满意度较高,从而也就有较强的参与意愿。
3 农民意愿视角的增减挂钩政策完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主要表现为:多数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但农民意愿分化严重;农民希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与补偿过程透明化;农民倾向于集中安置,并十分关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情况;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城镇后关注的重点;农民意愿存在区域差异。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增减挂钩政策。
3.1 改统一拆迁方式为自愿拆迁方式
针对农民意愿分化严重的现状,应改变现在通行的统一拆迁方式。统一拆迁方式虽然便于实施与验收,但容易产生不尊重农民意愿、强拆问题,进而引起部分农民反感甚至反抗,增加增减挂钩成本。因此,在农民意愿分化严重的今天,尊重农民意愿必然要求改变统一拆迁方式。自愿拆迁方式是指愿意参与增减挂钩的农民可以申请自愿拆除自己的旧房并对宅基地进行复垦,复垦出来的耕地归农民使用,同时可以在政府规定的安置区获得宅基地自建住房或购买政府统一兴建的安置房或到其他地方购买住房;复垦的耕地经验收合格后可进入挂钩指标库,地方政府可将挂钩指标用于城镇建设。这种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尊重农民意愿,农民可以根据自家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参与增减挂钩以及安置方式;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复垦出来的耕地质量,因为复垦出来的耕地是农民自家使用,农民会更关注耕地的质量;此外,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挂钩指标,缓解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
3.2 重构拆迁补偿标准,公开拆迁补偿过程
针对农民希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与补偿过程透明化的情况,应重构拆迁补偿标准,改变将拆迁补偿标准等同于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做法,并使补偿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当前,大多数地方的拆迁补偿参照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这里先不讨论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是否合理,按照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对增减挂钩进行拆迁补偿本身就不合理。因为增减挂钩不同于土地征收,增减挂钩的初衷就是让偏远地区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因此,增减挂钩中拆迁补偿标准应该是在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基础上再加上土地增值收益中农民分享的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即挂钩指标的出让收益应在政府、农村集体及农民三者之间分配,具体分配比例应根据各个地区情况有所区别,但农民应该占大头,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在明确拆迁补偿标准之后,应将补偿标准公开,并将每家补偿情况进行公示。这样有利于农民知道自家应该拿多少补偿、为什么拿这么多补偿,也有利于减少补偿中的不公平与寻租现象。
3.3 集中安置为主,注重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建设
针对农民倾向于集中安置并十分关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程度的情况,应在给予农民多种安置方式选择的基础上,注重安置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虽然大多数农民希望集中安置,但仍有一部分农民选择其他安置方式,因此仍然需要提供多种安置方式供农民选择。对于选择集中安置的农民,政府应做好工作。一是做好规划,选择好安置小区的地点,兼顾农业耕作、城镇就业及子女上学等问题,且防止出现新房建好没几年又要拆迁的现象发生;二是根据地方政府财力状况、农民承受能力为安置小区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这些設施并不一定需要非常高的档次,关键是能让居住在安置小区的农民生活生产方便。
3.4 提高城镇安置方式的门槛,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
针对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城镇后关注重点的情况,应提高城镇安置方式的门槛,同时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目前,一些地方在实施增减挂钩过程中,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都被占用,鼓励农民到城镇购房或将安置小区建到城镇或直接撤村改居。这种方式虽然能提高当地的人口城镇化率,但也给农民带来生活成本提高和就业无岗的危险。被安置到城镇,农民不仅将丧失原来的农村庭院经济收入,而且还要交纳各种居住费用,其生活成本肯定会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关键在于被安置到城镇之后农民能否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及提高收入。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关键在于当地具不具有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应该只有那些经济比较发达、企业较多、非农就业机会较多的地方适合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同时,还应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3.5 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应投入更多精力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参与意愿低、更关注“过程的透明性”及满意度较低的情况,当地政府在实施增减挂钩时应投入更多精力提高农民的满意度。积极宣传增减挂钩政策,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多方筹集资金,确保有足额的资金用于拆迁补偿与配套设施建设;挂钩过程公开化、透明化,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 吕月珍.农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嘉善、缙云两地农户调查[D].杭州:浙江大学,2009.
[2] 吴云青,张再生,蔡为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区农户满意度的IPA分析——以天津市华明镇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2):175-181.
[3] 陈美球,马文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民利益保障对策研究——基于江西省《“增减挂钩”试点农民利益保障》专题调研[J].中国土地科学,2012(10):9-14.
[4] 周铁刚,郭青霞,任玉鹏,等.基于增减挂钩的山西省河津市农户搬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3):244-249.
[5] 杨 伟,谢德体,庄 伟,等.增减挂钩项目中的农户应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