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岩+++韩玉+++梁晶+++李静华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1-000-01
摘 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企业发展中,从国外引进许多经营理念,但产业集群品牌却是中国经济学家提出的原创经济术语。产业集群品牌对地方政府而言,是指导地区产业集群升级的指导概念。产业集群品牌的核心内容,就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检测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本文首先阐述了集群品牌效应,然后,具体分析了“意大利式的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三种产业集群品牌类型,仅供参考。
关键词 市场经济 指导概念 核心内容 集群品牌效应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经济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我国产业集群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球氛围内具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经济现象,引起世界经济人士的关注。产业集群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提高产业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产业集群范围内的企业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做到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一、集群品牌效应概述
所谓产业集群,就是在固定范围内,多种产业聚集,共同发展,集群品牌是集群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一个集群品牌不是固定范围内多种产业的简单叠加和重组,而是在固定的范围内,多个产业之间一切具有联系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简而言之,集群品牌是集群内众多产业主体,对集群范围的整体评价,这也评价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集群品牌与独立的公司品牌相比,集群品牌更多的涵盖了消费者对集群范围内所有的区域集群和产业集群的整体评价和印象,类似于原产国。换而言之,集群品牌与企业品牌、公司品牌一样,都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初级判断和联想,三者都是消费者才使用品牌产品后,形成的消费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着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品牌效应的产品,受品牌效应影响,消费者会对长期使用的品牌形成依赖感和信任感。
二、产业集群品牌的类型划分
(一)意大利式的产业集群
意大利式的产业集群想要得到发展,成产更加优质的产品,实现企业之间的平等,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需要政府对薄弱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同时,弱势企业还要积极主动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方可实现企业之间的平等。结合了马歇尔工业区和意大利变体两方面的特点,意大利式的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之间分工明确,权责分明,而且企业之间都有良好的合作经历,相互了解、彼此信任。意大利式的產业集群的优势在于,企业和企业之间分工灵活多样,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同时,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这种产业集群也有不足之处,即外部适应能力较差,导致,此种产业集群方式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稳定性差。
(二)卫星式产业集群
卫星式产业集群以块状经济为基础,其中,中小型企业为集群主体,同时,通过廉价劳动力,为集群外围的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卫星式产业集群对主导企业有着较高的要求,主导企业必须掌握设计和营销等高新领域的控制权,因此,卫星式产业集群中,制造型企业吸引主导产业的唯一优势就是廉价的劳动力。为节约成产成本,许多国外企业在我国投资建厂时,会主动回避劳动成本较高的地区,进而选择劳动力廉价的地区。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稳定,波动较小。若集群内的主导企业将产品加工的成本,定为重要的因素,以此选择供应商,则会为卫星式产业集群带来重大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卫星式产业集群能够有效提高集群区域内的就业率,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成为地方企业和国际企业间合作的桥梁。
(三)轮轴式产业集群
轮轴式产业集群是当前国内最普遍的产业集群类型,轮轴式产业集群优势明显,集群内部的企业有明显的等级划分。其中,将一家或几家企业作为集群中心,周围聚集为中心企业服务的中下企业的形式,是此集群类型的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方式。除此之外,轮轴式产业集群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即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在坚持独立自主经营的同时,逐渐向大型企业靠拢。轮轴式产业集群的两种表现形式没有明显的界限,且没有优劣之分,因此,一般情况下,轮轴式产业集群是这两种形式的综合体现。
除了文中重点论述的三种产业集群类型外,还可根据地理环境和产品质量出发,将所有产业集群划分为地理依赖型和非地理依赖型两种,至此,产业集群品牌效应可分为六种。
综上所述,本文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首先阐述了产业集群品牌效应的内容和内涵,并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将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进行划分,重点分析了“意大利式的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三种产业集群品牌类型,当然由于本人学时有限,本文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希望能为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的深入研究作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牛永革,赵平.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产业集群品牌效应研究[J].管理科学,2011.02:42-54.
[2] 金小娟.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产业集群品牌效应[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