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刘 春
用全托式管理模式解决发展难题
■ 文 / 刘 春
全托式农机具管理模式,是焦魁农机专业合作社与成员共同探索和实践出的一种农机具管理模式。
麦收前,走进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焦魁农机专业合作社,一眼就能看到高大宽敞的农机库,库内一排排农机整齐地停放着;维修车间内,两台收割机已被拆开,几名技术人员正忙着为收割机加注黄油进行技术保养。
除了合作社的收割机,加上周边十里八村的收割机,麦收前都要保养一遍,所以,每年从2月中旬合作社就开始忙碌,早早地为收割机进行技术保养。
麦收时节,合作社的农机就浩浩荡荡出发,奔赴湖北、河南等地,跨区为广大农户提供服务,同时为成员提供优质的麦收服务。
焦魁农机合作社于2010年11月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成立时,仅拥有中型挖掘机1台,拖拉机2台,自走式收割机3台,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合作社已经有农机600台,年作业面积100余万亩,成员年户均收入5万元。
对于当前的收入,很多成员都非常满意。一位成员表示,加入合作社让自己种植的粮食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产量,加上跨区作业的所得,自己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对于合作社如何获得良好的发展,理事长焦魁的解释是,了解成员和农户的需求,满足成员和农户的需求。而全托式农机具管理模式,就是合作社与成员共同探索和实践出的一种农机具管理模式。
从2008年开始,随着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户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逐年提高,在谯城区不少农户先后购进了一些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但是,随着大型农机数量的增加,却带来了停放难问题。
加入合作社前,农机户的农机具都是露天存放,由于长期风吹日晒雨淋,不仅缩短了机械的使用寿命,还时常发生零部件被盗、火灾等事件,给农机户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合作社成立后,就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建设大型农机停放库、维修车间等基础设施是首要的工作。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筹建,2011年,合作社建成近2500平方米的农机停放库、380余平方米的维修车间、130余平方米的培训用房和200余平方米的配件仓库。当地几百台大型农机的停放和维修保养服务问题都能很好地解决。
机库棚建好后,合作社开始实施全托式农机具管理模式。成员将农机具交给合作社后,合作社就有充裕的时间有计划地对所有存放在机库棚内的农机具进行全面的技术保养和维护。
合作社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每月给电瓶充电一次;冬季来临前,对机库棚内所有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发动机上的三个放水口逐一放水,使发动机冷却器和机体冻坏事件不再发生;麦收前,对所有联合收割机进行一次全面的技术保养。由于有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细心维护,使农机具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合作社农机具零件损坏概率大大降低。同时,合作社还在停放库内安装了现代化监控系统,并配备了干粉式灭火器,农机具存放在机库棚内有专人看护,避免了被盗和火灾事故的发生。
全托式管理模式让农机户的农机具有了理想的存放地,降低了维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使用时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对于合作社来说,解决了农机手的后顾之忧,实现了最初计划的“五统一”,即统一停放、统一管理、统一维修、统一作业、统一培训。
参加跨区作业是农机户提高收割机利用效率,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自成立后,合作社就充分发挥组织管理和服务职能,组织成员开展跨区作业。2011年5月,成立了4支跨区作业服务队,分别由南向北进行跨区作业,年作业量达100余万亩,作业队总收入435.5万元,单机收入达3万至4万元。
虽然看起来跨区作业的收入较高,此前包括理事长焦魁在内的很多农机手也已经有不少跨区作业的经验,但合作社的担子并不轻松,因为随着各地农机具保有量的不断增加,跨区作业越来越难做。对于合作社的负责人来说,面对全国跨区作业量的不断减少,自己辛苦点没有关系,如何让合作社成员挣到钱才是关键。于是,每年4月底到5月初,合作社便开始联系以前的“老熟人”,询问当地的土地情况、种植面积、作物成熟时间以及收割价格等,麦收前派人到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了解作业市场信息,并提前联系经纪人,事先跟合作方签订订单。
签好合同后,合作社就有计划地安排外出路线并组织成员开展跨区作业,同时保证自家的小麦在成熟时农机能及时赶回来。每次外出作业,合作社都派出几名既懂业务又会维修的技术人员随各个跨区作业服务队南征北战,每到一站技术人员首先为农机手联系确认作业地块,并随时保持与农机手电话联系,如果哪个农机手的机械出现故障或发生纠纷,只要一个电话,技术人员就会立即赶到,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机手。
由于事先摸清了各地作业需求,签下了收割作业协议,并配备了技术人员,每到一地合作社的机械都能发挥最大效益。对于合作社提供的优质服务,与合作社合作的农户也很满意,以前,他们最担心的是,签好了合同但农机手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农机服务,或者农机手开着农机到了地里,但赶上机械出了故障耽误农时。如今,他们再也不用为这些问题担心了,他们认为,与合作社合作主要获得了两方面的好处:第一,合作社的先进机械化服务降低了自己的种植成本;第二,合作社及时的服务不耽误自己的种植计划。
虽然现在合作社的跨区作业发展得不错,也是农机手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随着发展,合作社却面临着转型难题。在2013年、2014年,合作社农机手每年跨区作业净利润达6万—7万元,但现在只能挣到3万—5万元,相比以往降低了30%左右。
理事长焦魁表示,随着以后各地农户购买农机数量的增加,合作社的跨区作业收入还可能降低,这将直接影响农机手的收入,所以合作社面临着如何让成员增加收入的问题。
理事长焦魁解释说,合作社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近年来,也一直在寻找转型途径,在保持和发展跨区作业优势的同时,增强发展活力,从单纯的农机作业向农机保养维修服务扩展,全方位开展社会化服务,同时流转土地,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以此推动合作社向更高层次发展,助力成员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