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洪良
民国奇人于右任
□ 于洪良
他功勋卓著,声名显赫,一生堪称传奇: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出生入死,系民国元老,后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要职,积极倡导国共两党合作;参与创建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等,重教兴学不遗余力;积极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等,启迪民智,一生为民族复兴建设奔忙。论文艺,他被誉为“诗仙草圣”“旷代草圣”,留下诗文过千;论慈善,他一生捐款、捐书法作品无数,或为赈灾,或为支持民族抗战;唯不足论的就是家财,过了一辈子穷日子……
他就是一生充满了正能量,极具传奇色彩和个人魅力的政治家、教育家、爱国诗人、报人、书法家于右任。
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在陕西省三原县东关河道巷,原名伯循,字诱人,后用谐音“右任”为名,晚号太平老人。他从小家境贫寒,3岁丧母,父亲外出谋生,只得寄居伯母家中。16岁时,他以第一名考取秀才,随后在陕西各书院游学,受教于刘古愚,与吴宓、张季鸾并称为“关学”余脉。19岁时,于右任参加岁试,再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被誉为“西北奇才”。25岁时,中癸卯科举人。不久,于右任由于认清了清王朝的腐朽面目,开始走上反清道路。他写了不少忧国忧民、抨击时政的诗篇,编成《半哭半笑楼诗草》发行。很快,他便因“昌言革命,大逆不道”遭到通缉,逃往上海。
1906年4月,于右任赴日本考察,结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孙中山任命于右任为长江大都督,负责上海一带的同盟会活动。次年,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后因邻居失火,《神州日报》社被烧毁,报纸被迫停刊。1909年5月,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呼日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一个月后,清政府捏造罪名,将于右任逮捕入狱,报纸被查封。后来,当局迫于压力将他释放,但《民呼日报》执照被吊销。
1909年8月,于右任又创办《民吁日报》,改“呼”为“吁”,意味着“人民的两只眼睛被挖掉了”“民不敢呼,唯有吁耳”。10月26日,朝鲜革命党人安重根刺杀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当年曾胁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时,上海数十家媒体都对刺杀事件缄默不语,唯有《民吁日报》用一整版报道了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清政府以“文章有损中日邦交”为借口,再次逮捕于右任,《民吁日报》也被查封。
1910年,于右任创办的第四种报纸《民立报》出版发行。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其爪牙刺杀宋教仁后,《民立报》奋起声讨,笔伐袁贼。同年,《民立报》因遭袁氏迫害,加上经济等原因被迫停刊。数年间,他因激烈抨击时弊,两度下狱,但他从未放弃革命宣传,时人赞之“一支笔胜过十万横磨剑”。
早年流亡上海期间,于右任曾受到当时震旦学院院长马相伯的庇护,得以入校读书。不久,法籍神父企图把持学院,学生们愤而追随马相伯离校。之后,于右任筹集资金,与马相伯、邵力子等另行筹组了新学校。于右任从《卿云歌》中取“复旦”二字为学校命名,既有不忘“震旦”之旧,又暗含复兴中华之意。1905年的中秋节,复旦公学正式开学,马相伯任校长,于右任任其秘书并兼授国文课,成了马相伯的左膀右臂。在其后复旦几次危难之际,他都伸出援手,与复旦休戚与共。
1922年,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发生了学潮。学生因对校方管理不满,在当年10月中旬的集会上一致要求改组学校,他们派出代表,再三恳请于右任出任校长。于右任应之,将校名改为上海大学,并于10月23日冒着大雨走马上任。他在上海大学举行的成立大会上表示:“自当尽力之所能”“力谋学校发展”,并确定办学宗旨——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从此,这个学校就被注入了新的生命。不到两年,上海大学就崭露头角。当时社会上流传着“文有上大,武有黄埔”的说法,把上海大学与黄埔军校并提。
1928年至1932年,陕西五年大旱。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奉命回陕西赈灾,他认为:“亟当从事开垦,讲究农业。若设农林学校培养人才,可藉学术机关与地方人士合作,以学校为造林及垦荒之中心,再求民族之生路,全国家之命脉,庶几可得。”遂发出了“开发西北”“兴农兴学”的呼吁。1932年秋,国民政府批准了于右任等人提出的筹备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的建议,任命于右任、杨虎城等15人为筹备委员。1933年1月,54岁的于右任拄着拐杖,穿着粗布棉袍,亲率建校筹备人员,顶风冒雪查勘校址,最终选定在武功县张家岗——即现在的杨凌。1934年4月,中国西北地区的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式成立,于右任任校长。他办农业教育的事迹,被媒体评价为“兴学兴农,功在千秋”的伟业。
在于右任波澜壮阔的人生岁月里,除去上述学校,他还创建了西关小学、渭北中学、渭北师范(后改为陕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三原中学等多所学校。他一生将报国之志系于教育,并在故乡设立了“右任奖学金”,并通过运作,让地方政府为辍学女生成立了省立第三中学女子初中班。有人这样评价说,于右任走到哪里,就把学校办到了哪里,为我国教育事业立下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
时至今日,于右任最为世人推崇的还是他的精湛书法。他自幼学习王羲之《十七鹅帖》,寝馈金石碑版之学,访碑、临摹毫不懈怠,深得碑书之精髓。他的草书,根基于北魏,宗法于章草,博采众家之长,达到了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的境地,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三个里程碑之一”(另外两位为王羲之、颜真卿)。
有人评论说,于右任的草书或如处子,或如蛟龙,或憨态迷人,或古树悬空,每一个字,莫不神化。他把写字当作一种乐趣,每日临帖不辍,每罄一罐则大呼:“取墨来!”
早年的于右任常背一个褡裢袋,里面仅有两个印章,倘若有人求字,提笔就写、拿章便盖,从不收钱。故三教九流索墨者,如过江之鲫。他有时到医院慰问伤兵,一晚要写几十副,秘书欲为代笔,还被批评一通。于右任还善诗文,一生留下诗词歌赋有千首之多,均是不拘一格的上乘佳作,有人评论他:诗成鼓角惊天地,笔走龙蛇迈古今。
1932年,于右任在上海创办了“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中国汉字的草体书法,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年出版,影响深远,至今仍在重印。
毛泽东曾称赞于右任的“标准草书”:“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即便于右任到台湾后,毛泽东对其书法仍极感兴趣,1958年写信给田家英:“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本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
作为民国元老,绕不开的是他作为政治家的身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于右任出任交通次长,还首创了国内火车夜行的先例。他与孙中山同进同退,在二次革命中担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危,于右任参与起草了《总理遗嘱》。
1926年,他建国民联军,策应北伐。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他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审计院院长等职。1931年起,他就任监察院院长,直至逝世。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于右任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938年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他应邀题写报头。汪精卫公开投降日寇后,他口诛笔伐,并赞成将其永远开除出国民党。1945年9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于右任专设午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等谈判代表。
于右任一生为人正直,有民族气节。1949年,他被蒋介石裹挟到台湾,其结发妻子和儿子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他在台湾独居的15年,非常渴望落叶归根,但未能如愿。他所作的一首令人肝肠寸断的诗词《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饱含着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5岁,葬于台北大屯山。他一生没有置办恒产,所有收入都捐给了家乡办学和慈善。他逝世后,人们收拾他的遗物,发现仅有一个铁箱,打开来看,竟是一些副官等人的欠条,联想到他晚年连看牙科的钱都没有,不觉潸然泪下。当时的媒体誉之:“三十功名袖两风,一箱珍藏纸几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