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寒
摘要: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的内部控制涉及到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管理的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和预算业务的各个环节。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结合其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并逐步建立健全。构建一套科学的预算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本文通过阐述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结合其构建原则,来总结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框架。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
一、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实施的关键是执行评价与监督,根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而在事业单位外部,国家或地方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等会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进行一系列的监督审查。但目前,我国的内部评价工作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是因为事业单位系统尚未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和指引细则。所以,目前急需在政策上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规定,并由各事业单位进行后续的完善落实,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有利于融合单位预算绩效与内部控制
在我国的预算管理改革中,预算绩效管理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是讲绩效的理念融入到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并贯穿始终。所以,应将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业务内部控制的目标设定在改进预算管理和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基础,最终目的是使公共服务效率得到提升。在目前的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管理上,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内部控制是分开进行的,二者之间缺乏内在联系。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无法反映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要求,在绩效指标的设置上比较笼统,不够细致。这要的结果就是使绩效工作的职能不断弱化,失去了防范风险的能力。将预算业务内部控制指标体系在绩效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有利于二者的衔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能够更好的提升工作效率、防范风险。
(三)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配置的监督效率
完善预算业务的内部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财政安排各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管控好资金链。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来评价各职能部门在财政资金使用上的效果和合理性,杜绝资源的浪费和机会主义。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的方式来改变以往将部控制强调从单位个体出发,单纯约束各个职能部门的局面。通过规范事业单位的预算行为来保障国家的治理,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二、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
在事业单位构建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为了评价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中的表现,具体包括预算编制的正确性、有效性和执行水平,反映出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真实水平。同时,构建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要保证具体操作人员能够迅速掌握,不能有模棱两可的指标。所以,事业单位的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要符合可操作性原则,要将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进行量化的分析,并据此来衡量各个指标的权重。在符合可操作性的前提下,事业单位的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才能有序进行。
(二)全面性与重要性原则
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要贯穿于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所以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当具备全面性。要将评价指标涵盖预算业务的全过程,既要重管理又要重执行,要贯穿到日常工作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在确定了基本指标体系后,也要对指标进行筛选。事业单位内控评价体系构建应符合重要性原则,确保实现成本的最大效益。要选取事关重大决策的指标来列入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指标与工作的关联程度,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现实意义。
(三)客观性和适用性原则
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客观性原则,评价过程应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客观情况出。要尽量减少或绝对杜绝主观想法的参与,减少人为因素。确保预算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提高科学性。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应当符合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同时要符合事业单位的具体经营情况。指标体系要具备适用性和匹配性,要根据外部环境而进行调整,根据宏观政策的变化来调节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方式,切实反映出内部控制水平。
三、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事业单位的具体内部控制是要将内部控制指标融入到单位日常管理、业务活动,要将经济活动的特点细化成具体的控制目标。预算工作的开展要分为管理层面和具体的预算层面,其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也应分为这两个层级。
(一)预算管理层级内部控制评价指标
预算管理层级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主要是指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所需要的组织结构和配套保障服务,是保证实现预算管理控制的重要因素。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了事业单位预算文化建设、事业单位预算组织机构、事业单位预算岗位人员管理、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建设4个方面。
1.事业单位预算文化建设
事业单位预算文化建设能够反映出事业单位的领导对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单位全体人员是否形成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意识,是管理者对单位进行长期管理的重要手段。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内部控制评价氛围和实现长远效益的目标,才能提高事业单位的预算积极性和人员的参与意识。事业单位的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要注重全员参与性,让人员具有参与的积极性,可以根据单位各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权力分配,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提高评价效率。
2.事业单位预算组织机构
事业單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要将单位的各部门进行责任分工,并有组织机构的支持。要将组织机构设置在合理的人员编制上,既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又能具有灵活性。主要要满足三方面要求,即设置预算管理委员会或者预算牵头部门、健全预算管理职能部门、确定各预算责任主体。
3.事业单位预算岗位人员管理
该指标主要反映单位预算业务人力资源配置状况,确保人员配置能够符合工作需求。要做到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分离,预算工作人员要掌握科学的测算技术,做到合理预测未来收支情况。预算业务执行人员应具备基本的从业资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胜任本岗位的工作要求,防止滥竽充数现象。
4.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建设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预算业务的内部控制工作有全局性视角,符合外部环境的规定并能实现单位的工作目标。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注重信息系統的建设,不能全部依赖人工记录。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就需要单位各部门主体之间要经常进行沟通,形成信息联动。
(二)预算环节层级内部控制评价指标
1.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作为预算环节的最初工作,反映单位预算编制过程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水平。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各子预算单位之间要沟通协调,能够兼顾国家宏观财政规划和单位本身的发展战略。预算编制项目必须包含单位全部资金活动,准确测算预算期内的收支情况。
2.预算审批
预算审批要做到向下分解预算指标无遗漏,每个岗位、环节都有预算执行和控制依据。预算审批的作用是防止利益相关者机会主义或者寻租行为,确保预算经批复下达各执行部门的指标细化到具体项目,各环节的资金使用都在控制范围内,不存在越权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形。
3.预算执行与调整
预算的执行和调整包括预算、预算外事项调整方案,能够反映事业单位各部门是否严格根据上级批复的预算来安排各项收支活动。预算执行与调整内部控制与管理层级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和预算审批环节的内部控制密切相关。
4.预算绩效
预算绩效指标是考量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是否纳入到绩效管理中,并与绩效工作协同合作,共同约束事业单位的行为。事业单位的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必须要参看单位的绩效管理指标,部分指标甚至是重合设置的,目的是能够将二者口径一致,在绩效管理中将预算管理工作真实反映。
5.预算公开
预算公开是新《预算法》的重点规定,事业单位应及时向社会公开已经批准的预算情况报表。预算公开透明能够让人民群众监督财政资金配置,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管理政府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有利于监督行政权力的运行,完善公共资金管理的薄弱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真.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想[J].社会发展, 2016(12).
[2]赵小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全面动态循环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6(9).
[3]余华.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152).
[4]陈文川.基于网络分析法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研究 [J].财会学习,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