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核心价值观“三进”的常态化

2017-03-17 08:22刘新庚黄力曾永平刘峥
大学教育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常态化方法论三进

刘新庚+黄力+曾永平+刘峥

摘要: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需要系统规划,实现常态化。一要优化理念,强化核心价值观“三进”战略的常态化;二要整合载体,促进核心价值观“三进”途径的常态化;三要建构机制,保障核心价值观“三进”运行的常态化。为此,其教学内容应凸显内核强化引领,教学方式应教化结合与时偕行,教学层次应注重差异依次推进;“三进”载体应注重结构与环境优化、拓展能量传输功能;还应建立健全高校核心价值观“三进”的灌输机制、融入机制和实践机制,切实保障高校核心价值观“三进”工程的持续高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程;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6-0099-05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常态化,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的关键,是要进一步解决为什么“进”和怎样“进”的问题。这就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从理念的优化、载体的整合、方法的创新等层面,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导引和践行的常态化。

一、优化理念,强化核心价值观“三进”战略的常态化

优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理念,就是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进”,为谁“进”,“进”是为了什么以及怎么“进”等问题的思想观念的总和。理念的优劣,将直接制约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的进程和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不是简单为了“三进”而“三进”,而是通过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路径理念,着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功能,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常态化的思想理念。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理念,是对“三进”活动的顶层设计和根本指引。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理念的根本目的,是要积极面对思想取向多元、方法途径多样的现代社会,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新环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功能。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激烈,不同价值观相互碰撞、相互较量,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民的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问题和矛盾日趋复杂。因此,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功能是时代的客观需要。要通过“三进”途径,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励大学生人生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重要的思想保障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作用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整合多样化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在多样中取得共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高等学校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也是西方以思想文化为载体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场所。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高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师生的任务更加艰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理念的优化,就是要建立一种多渠道、全方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的新机制、新模式。

核心价值观“三进”的精髓,就在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三进”理念的优化,关键是要深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进”和为谁而“进”的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三进”就是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中的统领功能。要帮助大学生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多样性,引导大学生学会甄别、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抵抗力、辨别力和决策力,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導言》中指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本身。”[2](P9)

“三进”需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要将其精神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贯穿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之中。当前的关键,是要深入教书育人的具体环节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层次进行全面优化创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功能常态化。

一是教学内容层面,要注重优化内容,凸显内核,强化引领。价值观不是物质的东西,它是人们意识世界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凝练的社会主义社会理想和信念,其内容概括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学内容既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身的抽象性,又要避免过多使用抽象的语言和词汇。大学生对于理论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如果忽视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内容空洞抽象,难以理解,容易导致其对于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和信心。其次,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前进和发展进程中不断沉淀和积累的产物,其内容需要和社会同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与当代社会发展同步的新鲜血液,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胜出,成为各路思想潮流的中流砥柱。此外,教学内容要由浅至深,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性,需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能够拥有扎实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被教育者心目中的稳定性和可发展性,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多元思潮中稳步前进,代代相传。要做到这一点,教学内容必须由浅至深,难易结合,保障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和坚定信仰。

二是教学方式层面,要优化课堂教学,注重教化结合,与时偕行。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首先就指出了教育的第一个手段,即现代化。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政治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等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再沿用以前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主体,也同为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有机结合,打造学习和交流平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范围和认同程度。其次,影响为主,教为辅。作为引路人的老师,通常通过方法来教育学生,是一种从外向内的转化。而学生的改变,则需要将其内化的东西外化于实际生活,在外化过程中不断纠正习惯。观念改变人生,方法成就人生,习惯塑造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生代的新观念,对其教育,首先就要摆正对它的认识,把握前进的方向,用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替代不好的习惯。

三是教学方法层面,要注重优化层次,关注差异,依次推进。价值观教育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被教育者中个体的差异和个人利益。如果教育者忽视了这一点,势必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向不好的一面,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程的效用。首先,个体差异方面: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群体,其智力程度和文化环境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其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在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因族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育的有效实施。反之,则会因为教育的一致性,衡量标准的统一化,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实际,不能具体化。其次,个人利益方面: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人利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时,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人利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果过度地拔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个人义务,不顾受教育者的个人利益,片面要求受教育者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下,也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偏差。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而其他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利益。我们不能保证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世界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不受其他思想价值观念的侵袭。所以,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向两个极端,而是要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中,寻找平衡点,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二、整合载体,促进核心价值观“三进”途径的常态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信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受教育者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之间互相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的中心任务,是要使学生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完善的教育导引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导”,靠什么来“导”,必然要借助一定载体来实现。

高校应建立健全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体系。体系应由“导”和“引”两部分组成,“导”具有载体的含义,重在疏通、导向;“引”就是带领、拉动的意思,具有方向性、目的性含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需要进一步整合载体的功能,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彼此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的结构体系。“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其教材、课堂和影响头脑的环境就是载体。这些载体同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教材”是教学过重中最为重要的载体,它是学生接受知识最为基本的途径,好的教材往往是理论体系成熟的标志,并且对理论本身具有较强的引导指向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就是要在教材的设计、编撰过程中,把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里面去,让教材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课堂”是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的方式,既要讲清原理,注重理论反思,又要注重情境融合,注重情感体验。“进学生头脑”本质就是要进入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让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过程中化解思想矛盾,促成矛盾转化,认知认同崇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

教材、课堂、头脑三个载体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一个有机整体。进教材是进课堂的前提,进课堂是对进教材的补充,不管是进教材还是进课堂,其目的都是为了进学生头脑。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一个完成的教育教学体系,贯彻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导引体系是一个“三进”有机整合的系统,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立场和观点融入教材之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植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外化。

高校的“三进”必须突破的一个难点,就是社会环境中各种载体的整合。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2](P59)它无时无刻不与社会发生着联系,是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个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也指出,现代载体包括“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和管理载体”[4]。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系统工程中,三进的载体应通盘兼顾,应以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体以及学生群体为主体,以网络媒介为通道,以学生个体为核心,建立一个科学有序、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三进”载体结构模式,确保“三进”載体的常态化。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在高校“三进”中也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家庭是“三进”系统工程的基础载体,学生个体首先来自于家庭,家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传播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系统工程的起点。尽管价值观在后期仍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但由于其长时间的熏陶与潜移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引导和改变;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学生个体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家庭的价值观,因此,家庭既是出发点,也是终结点。高校本身就是“三进”系统工程的核心载体。学校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提供优良的学习平台和校园环境,导引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从个体导引到整体影响,逐步扩大教育范围和教育效果。经过学校的教育和改变,学生进入社会这个最大的载体。同样,学生个体和群体在这里也发挥着个体影响整体的作用。但是,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诱惑,对于还不够成熟和稳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少数立场不够坚定者,不是走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极端,就是做了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当然,其中不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将个人利益抛诸脑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至上,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才。由于社会这个载体本身对于个体的道德层次方面约束性并不强,多半依靠内心的自我谴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以及不够完备的道德准则。而个人的行为,却可以影响整个国家形象。最后,受到社会影响的个体回归家庭,将影响也带回到了起点。从目前来看,这是一个既是良性,也是恶性的循环,但如果深入挖掘,我们发现,沿着以学生个体不断发展的这条路线,在关键的环节找出问题所在,对各个载体进行整合与优化,将会使得这个循环良性互动、功能强劲。

要着力解决“三进”过程中的不良效应,就需要将各个载体进行有机整合,发挥其联动效应,让不良效果无所遁形。为此,可采用“撒网捕鱼”、舆论导向和有机转换等方式加以整合。一要撒网捕鱼。将能够把各个载体联合的网络、媒体等中介编织成联系之网。由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群体联动,拉动大网,将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循序渐进,逐个击破;二要舆论导向。舆论是可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一大武器,用之得当,可以使社会稳步前进和发展,反之,则会让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舆论的发展方向,从大环境中着眼加强正面感染,传递能量。

三、建构机制,保障核心价值观“三进”运行的常态化

创新高校“三进”方法,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常态化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思想信息交流的工具性中介,毛泽东同志形象地把我们的任务比作是过河,把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比作是过河的桥或船,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方法是教育者在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也是社会主义核心教育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真正确立教育与被教育关系的桥梁和纽带。适宜的方法有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形成良好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和教育。恰当的教育方法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教育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反映出来并渗透到教育对象的心灵世界,大大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方法可具体体现为教材编撰方法、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思想转化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把核心价值观本质内容渗透于教材,体现于课堂教学过程,融入到学生的思想发展过程。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方法要适应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同通常指主体认识和情感的一致性,是主客体通过相互作用引起主体的认知、情感、行为与一定社会要求趋于吻合的过程,是主体对客体作出的一种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规律,就是指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规律又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规律,表现为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沉淀固化思想运动过程。具体表现为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行教育信息输入,教育对象进行心理准备,选择接受核心价值观,并经历知情意信行矛盾运动,逐渐认可、选择、适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方式方法,就应立足教育对象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注重循序渐进过程,注重因材施教,注重润物细无声,真正把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方法要着力建构好“三进”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机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过程中,由“三进”主体、“三进”对象、“三进”目标、“三进”载体与方法等要素,按照一定方式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机制的构成要素、作用方式很多,或者说其具体机制很多,最为典型的有灌输机制、融入机制、实践机制等。

建构完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灌输机制,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到教材中、课堂里以及学生的头脑,以达到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正如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6]。同理,学生自己不会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外面向他们的头脑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意识。

建构完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三进”的融入机制,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到教材中,化于课堂教学情境中,走进学生心灵世界。换言之,“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7]。

建构完善高校社会核心价值观“三进”的实践机制,就是把实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过程的重要环节,既注重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进”实践活动养成,又注重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效果的检验与评价。《礼记》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不应该将理论仅仅停留在已有的学理化的宏大叙事和一般性的概括,更要将其深入到生动活泼的建设实践的过程与环节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机制的构建,最终落脚点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通过实践转化人的行为。不管是灌输机制、融入机制还是实践机制,同实践活动都具有紧密联系,因而必须大力探讨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格局的建构和发展,要把实践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的方方面面,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践行、深入践行和持续践行的整体框架[9]。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

[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36.

[4]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0.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37.

[6] [前苏联]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7] 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3-05(6).

[8]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9] 刘新庚.培育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探索[A].刘书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0.

猜你喜欢
常态化方法论三进
棋乐
藏垢纳污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博弈名谱
论西方哲学方法论之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当代意义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