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石 梁
(1.天津农学院体育教学部,天津 300384;2.天津市中北中学体育教研室,天津 300112)
探讨基于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体育改革的目标、逻辑、动力及路径
王 健1,石 梁2
(1.天津农学院体育教学部,天津 300384;2.天津市中北中学体育教研室,天津 300112)
追溯体育改革的根源,要从唯物主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开始。体育改革既考验着中国体育改革的动力,又检验着政府意志、改革意识等,改革需要理论支持,也需要“由上至下”的改革动力。因此,针对全面深化体育改革进行探讨:建立责任、担当、有作为的政府,创造有效市场实现功能回归,培育有机社会提升效能。
体育改革;目标;逻辑;动力;路径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在新时代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体育改革却处于一筹莫展的境地。据不完全统计,2000—2015年我国100名成年人中,有93人不锻炼身体;10 000名成年人中,有8 491人不锻炼身体;1 000 000名成年人中,有836 947人不锻炼身体。期间,每年增加25%的患病人数,这一数据让人瞠目结舌。自从提出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以来,体育如何发展才能惠及民众、服务社会经济建设成为我们共同去思考的一个话题。
1.1 体育改革目标含义
目标、路径相辅相成,寻找到明确的改革目标,就能够规划出下一步改革路径,然后从实际需要出发,借助意识、观念等进行大胆推测。目标会根据时间发生改变,任何时候,我们的目标必须清晰、明确。因为体育改革是最终目标,所以必须根据体育实践来规划路径、方向。将体育实践作为一个现实起点,并成为体育改革的最终结果,再将体育改革进行大胆推测,并成为体育实践行为的终点。
1.2 体育实践改革目标
体育改革具有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特点,推进起来相当棘手。例如,体育产业、体育行政管理的转型,训练体制、竞赛体制的对接,竞技体育、大众体育的协调,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的互补,青少年体育、学校体育的关系都是我们面临着却束手无策的大问题。“高大上”的改革目标,反衬出体育与利益的促进关系,好像是一场体育资源与现实需求的博弈,我们的改革目标,首先要具有稳定性,其次要发挥体育实践改革的作用。
1.3 全面深化体育改革
深化改革,其重点是体制的改革。论当前政治、经济与社会的背景下,改革目的若不具备时代特色,不具有针对性,就难以实现系统性、协同性的体育实践。首先,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要对外开放,不可闭门造车。其次,体育事业的改革方案和改革任务的现实起点发生冲突,因为体育事业代表着国家事业,其改革目标、改革布局、改革路线及改革方案会受限于国家的改革框架。如果多元化社会结构已经成型,利益分化、利益冲突就会增多,只有将“供给与需求”进行具体化,才能使体育改革各方面得到优化。
2.1 体育改革理论基础
因为唯物辩证法证明了“事物的发展处处存在矛盾”,所以,有人认为“改革是进行全面的纠错”。换而言之,体育改革就是体育发展的“纠错”,因为它存在需求与供给、公平与效率、数量与质量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各有2个方面,其作用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根据作用的大小将其分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体育改革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将主要矛盾钳制住,才能制订科学的体育改革方案。
2.2 体育改革政治逻辑
身处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体育的发展要具有方向性、战略性与全局性。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的决定》以来,原国家体委相继颁布出《关于体育体制改革草案》《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充分展示了国家调动各方面力量办体育的决心,协调体育机制、运行机制的社会市场利益的全面部署,奠定了扎实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基础。另外,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主张“全面深化改革”,指出“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国家颁布的《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是我国体育改革的2个支点,体育改革方案除了审时度势,还要认清改革目的,找到体育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2.3 体育改革现实起点
体育改革理论与体育改革政治逻辑理清了我国体育事业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深化体育改革的现实起点,也在为明确体育政策作铺垫。事实证明,重大的战略部署都与实时体育主要矛盾密切相关。例如,20世纪80年代对“落后的运动技术与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要求”是制约体育发展主要矛盾的判断,为竞技体育适度超前发展战略与“举国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根据“正在变化的经济基础与现行体育体制的矛盾”的定位出台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从经济发展、公共需求出发,我国正在进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型,目前各类体育社团在广大城乡地区都有覆盖,健身场所、健身设施随处可见,截至2014年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有8个省已彻底完工,全国79%的行政村正在形成覆盖。即便如此,仍是找不到体育人口“人丁稀少”的问题所在,最后有人提出,体育的主要矛盾在不断深化,而国家政策只是进行表面调整,不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或者治理结构的优化,很有可能动摇体育改革的现状。
3.1 改革动力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体制内的改革是由人民政府首先提出的,其彰显着不可动摇的改革动力应用在体育改革上恰到好处。在体育改革中,由于党在十八大中提出“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所以在推动体育改革背后也蕴藏着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回应,也在考察着政府的意志表现。体育改革应当具备整体性、系统性,使改革目的更明确、更清晰。从全局角度纵观体育改革问题,必须有方向、理论、路径才能将自上而下的改革动力运用在体育事业上。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许多要求,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建设法治政府以及服务型政府,因为各种“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的推行,政府的权力因此颇受限制。如果政府责任意识得到强化,公共服务效能就得到提高。体育改革要寻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得到政府和群众的强烈支持才能在体育实践中发挥改革作用。
3.2 改革动力自下而上
首先,体育事业不够社会化、市场化,政府供给公共体育的体育资源供不应求,当人们维护、实现自己的利益时,就意识到个体行动力过于薄弱,随后形成“草根”组织进行利益表达,进而加深了体育改革的紧迫性。其次,体育社会化有实现功能回归、发展社会体育人才、匡正政府体育资源短缺的作用。体育社会组织非常具有公共性、独立性,尤其在维护、实现利益以及化解矛盾时,有着十分重要作用。体育社会组织在服务方面,能够解决政府体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从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另外,公众对体育改革翘首以盼,纷纷表示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不足、服务质量差、健身收费高等问题。因此,公众对体育改革拭目以待,并主动参与到改革队伍之中,使改革动力倍增。
4.1 责任、担当的有为政府
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全依仗于有一个敢于责任、担当的有为政府。首先,要职能转变到底,“不该管的,坚决推出”“能不管的,尽量少管”“可以管的,必须得管”,将自己在体育治理的职责中进行合理定位,弱化政府“办”体育职能,并强化“管”体育职能,然后将体育利益进行调整。其次,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意识、保证政府体育政策主导地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放权让利等都是政府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考察一个责任、担当的有为政府的指标。另外,政府推动的体育体制改革、训练体制改革、竞赛体制改革、竞技体育改革都不具完善性,充其量只是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过渡。要想规划一个新的体制,就必须减少行政干预,不能独占职业体育的利益,然后设立一个体育改革委员会的机构提高改革质量。
4.2 建立有效市场实现功能回归
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重大理论,充分证明人们在实践层面已形成的极大共识,并明确指出改革的关键在于处理好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虽然体育产业属于一个特殊产业,但是也必须走向市场。根据2014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统计:201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合计1 214亿元,占总GDP的0.51%;2011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合计2 583亿元,占总GDP的 0.57%;2012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合计3 657亿元,占总GDP的0.64%。事实证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改革,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4.3 培育有机社会提升效能
培育体育社会组织能提高体育治理的效能,也能促进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的进程。由于体育自治的特征比较突出,所以体育自治制度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根据2015年8月发布的《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分析,体育社会组织要进行深度改革:明确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利益关系、行政关系;建立目标与定位、自我管理、功能明确、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相关的治理结构;在经济上支持资质、能力出众的体育社会组织,并制订考核指标,交由民政部门审评,充分激励、约束体育社会组织帮助体育治理的良性循环;国家体育事业单位,给予体育社会组织产权、编制、经费、人员等支持,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的存在价值为中国体育作贡献。
基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战略部署,明确我国体育改革的实际方向和有效市场。先从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开始,分别对政府、社会、市场运行机制进行优化,将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职业体育等体育产业进行协调,保证体育事业的发展道路畅通无阻。推进政府体育管理、培育体育社会组织、贯彻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是全国上下头等大事,其转变过程和发展方式需要各项进程与措施得到更新与改革,探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我国体育改革的目标、逻辑、动力及其路径正好与此不谋而合。
[ 1 ] 何强.转变体育发展方式进程中的项目协会改革[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5-24.
[ 2 ] 鲍明晓.转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9-22.
[ 3 ] 鲍明晓.职业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国路径[ J ].体育科研,2013(31):24-33.
[ 4 ] 张金桥.我国竞技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1-9.
G812.0
A
1674-151X(2017)04-00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7.003
投稿日期:2017-02-18
王健(1981—),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