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迅 郭允涛
摘 要:安徽阜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思杰,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后,安徽各新闻单位开展“学思践悟”活动,笔者结合自身及新闻同行的情况,从思想深处上剖析、从工作实践中找原因,阐述了一名真正的记者坚守“职业理想”、增强“责任担当”、弘扬“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以启示和激励更多的新闻人争当最美记者。
关键词:高思杰;时代楷模;职业理想;感悟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120-02
2015年年底,安徽阜阳广播电视台外宣科科长、主任记者高思杰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他是安徽省首位也是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唯一荣获“时代楷模”称号的先进典型。高思杰从业19个年头,无论是抗洪前线,还是抗击非典病房,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肩扛摄像机,奔跑在新闻第一线,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激情,诠释着新闻人的梦想。多年的奔波劳累,让高思杰患上了慢性胃炎、严重的静脉曲张等多种疾病。可是每当扛起摄像机,他就忘记了病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业绩,令新闻界同行为之感叹。2016年春节前夕,安徽各地新闻单位纷纷掀起学习高思杰先进事迹的热潮[1]。宿州广播电视台在开展的“学习时代楷模,坚守职业理想”的活动中,明确提出:学习高思杰,不能“感动一阵子”,而要“坚守一辈子”,更要立足岗位创佳绩,争当最美记者。“学思践悟”活动中,笔者认为,只有用心读懂高思杰坚定的职业理想、忠诚职业的责任担当、崇高的家国情怀,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达到争当最美记者的目的。就如何读懂“时代楷模”高思杰,笔者谈几点感悟。
一、感悟出高思杰坚定的职业理想
用真心真情传播正能量。有一个古老而有趣的故事。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草原上的动物就开始奔跑了,最先奔跑的是羚羊。对羚羊来说,它们知道如果跑不过最快的狮子,面临的就会是全部被狮子吃掉。“非典疫情、淮河洪灾,使阜阳的对外形象不断受到冲击;大头娃娃事件等负面消息,让阜阳承受很多外界异样的目光。这些都是我身后的‘狮子,它们逼迫着我不停奔跑、不能退缩”[2]。找寻正能量、激发精气神是新闻记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思杰把记者岗位和家乡阜阳的发展,和千余万父老乡亲的生活连在了一起。他感觉身上所有的潜能全部被激发调动起来了,奔跑也就成了生活的常态。19年来,高思杰的笔墨随着时代走,镜头围着百姓转,在央视、省台发稿5000多条。这惊人的数字,意味着一年365天,他基本上每天都在奔跑。正是有理想的召唤,他才能忘我投入,正是有信念的支撑,他才能长久坚持。高思杰在新闻路上不停奔跑,最大动力正是源于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忠诚。这力量就来自心中的爱,爱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新闻前辈穆青,一直是新闻人学习的榜样。新闻同仁们将“穆青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顾全大局、立场坚定的政治觉悟;求真务实、扎根基层的工作作风;“堂堂正正、别无所求”的高尚情操[3]。研读高思杰,笔者最深的感触就是: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穆青精神”。有了这种职业精神,你就会有累不垮的精神、耗不尽的精力、干不厌的激情、折不挠的毅力、奏不完的乐章;有了这种职业精神,你就会为新闻而奔跑不退缩、为百姓而受累不言悔、为责任而奉献不止步。
笔者与高思杰有惊人的相似经历:同在新闻一线摸爬滚打10多年。如今高思杰已成为“时代楷模”,而自己没多大建树。这既感到震撼,又感到羞愧。震撼的是,高思杰从业10多年,一直忠于职守;羞愧的是,笔者没能“一直坚守”。究其原因:就是自己对从事的职业认识上出了问题。2002年,宿州市广电局曾出台一个文件规定:凡是连续三年在省广电部门评为新闻作品一等奖、或连续三年被省台采用新闻稿件100篇以上的,记者可荣获特殊贡献奖,也就是每月工资增加100元。经过连续三年的奋力拼搏,笔者是宿州全市广电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记者。恰巧在2005年,原台长提拔调离,新台长上任后,却没有执行局里的文件规定。由此,笔者有点心灰意冷,工作激情也大不如前。高思杰也曾遇到过“名利”方面的诱惑,有单位给出高于他三倍的工资聘用他,但高思杰都不为所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让人感悟出:他坚定的职业理想。笔者与高思杰的差距,集中体现在“思想境界”上。当内心沾尘,工作懈怠的时候;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自以为吃亏的时候,看看高思杰,他的坚守、付出,就能让人从心灵上得以净化。人该怎么活,高思杰给了答案。作为一名记者:不管走多远,不能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二、感悟出高思杰对职业忠诚的责任担当
用责任担当诠释梦想。高思杰把采访报道的触觉伸向工厂车间、社区楼道、村庄农家、新型农民的创新创造、阜阳城乡的发展变化、传统粮区的社会进步便生成了一个个动听的故事[4]。《水也滔滔,情也滔滔——赴濛洼蓄洪区采访侧记》《抗击非典一线的特殊生日》《救灾公示暖民心》《科学种田让0.48%等于1%》《轮子上的旋律——走进阜阳火车站春运》……透过这些新闻,大家隐约可以看到一名记者:扛着摄像机奔走在急难险重、田间地头、拥挤的人潮中记录世间的温暖情景。“让笔墨跟着时代走,镜头围着百姓转,做有良知的记者,拍有温度的新闻”,我们从中感悟出他的责任担当。正是“实”字打底,才使他的作品“立得起”;正是“忠诚于心”,才使他不忘初心;正是“责任担当”,才使他忘我精神得以彰顯。眼下,也有不少记者经常到一线采访,但采写的新闻真正能传得开、记得住、叫得响的却很少。究其原因,就是出勤不出力,心中没有真心实意地“装着群众”。记者的镜头里:领导多,群众少;会议多,现场少;赞美多,批评少;说教多,事实少。传播视觉的偏离和传受关系的错位,导致传受之间缺少交流,缺少认同感。那种对上“看天气”,对下“耍霸气”,对群众“不和气”,对困难“没勇气”,办公室里“找灵气”,却唯独不到基层“接地气”的做法,长此以往,就会“没人气”。记者“接地气”,看似简单,其实却时时刻刻考察人的常识、洞察力、同情心、智慧和勇气。高思杰的“责任担当”精神就是体现在:多说一句真话,就能减少一次误解;多报道一次真实,就能纠正一次谬误;多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能传递一次温暖。“时代楷模”高思杰的“责任担当”,让人读懂了记者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决定新闻人只有做到了极致,诠释了忠诚、呈现了精彩,才会在人们心目中,铸就让人仰望的精神高地。显然,我们从高思杰对职业忠诚的责任担当中,能够汲取奋进的力量。
三、感悟出高思杰崇高的家国情怀
用佳绩彰显家国情怀。“身处基层仰望全省全国,立足全国全省俯瞰基层,为百姓、为区域发展鼓与呼,在更高层面上发出阜阳的声音”。19年来,高思杰每年发稿600多篇,其中,在中央台和安徽台发稿200多篇,最多的年份达300多条,先后有72件电视新闻作品获得省市级奖项[5]。高思杰这么大的发稿量,央视主持人张越在采访高思杰后,是这样解读的“我觉得对你拍摄的这片土地、这群人,你得在乎他,你得关心他,把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放在心里,你就有话可说。”
高思杰用手中的笔、肩上的攝像机,执着地展现真善美,挖掘阜阳人的担当与奉献,不断传递着阜阳的正能量。高思杰其本人就是正能量的体现者,当女儿的生命定格在12岁,他忍着巨大悲痛将女儿的眼角膜、肾脏及肝脏捐献出去,成功救治了4名患者。后来,高思杰也填写了器官捐献志愿书,百年之后,他将捐献自己的眼角膜、肾脏和肝脏器官。高思杰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他拍出的每一个镜头,写出的每一篇稿件中。正是因为他的大力宣传和推荐,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新阜阳:“贫穷落后”不是阜阳的代名词;“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和走南闯北、艰辛创业的“农民工精神”,才是阜阳精神的集中体现。一个人改变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印象,这是任何宣传作品都无法代替的。光有热爱家乡的感情,没有能耐是不行的。高思杰除了细心揣摩省台央视的拍摄技巧外,还研究阜阳地方志,甚至通读了安徽百科全书。由于他做足了业务功课:行文不多一字、用图帧帧俱佳。同是记者,扪心自问:每天能潜下心来,读一读新闻专著或一本专业类杂志来充实自己吗?知识储备不足,就会导致本领恐慌;能力不足,遇到重大新闻发生时不能精准发力。高思杰由热爱脚下这片土地,所激发的潜能,也让新闻同行感悟出自己对新闻事业浅尝辄止的浮躁。作为记者,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只要读懂了高思杰“舍我其谁”背后的故事,就能悟出,有着一种无比深沉的大爱,更能汲取奋进的力量;只要我们将视野和激情融入在持久的工作热情之上,将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们的心坎上,我们就能成为党和人民喜爱的记者。
四、结 语
读懂了高思杰,就读懂了一个大写的新闻人、一个情深义重的新闻人。他脑海里有信仰、眼里有群众、肩上有担当、手中有方法、心中有大爱、脚下有根基,他这些高贵的精神品质,将激励更多的新闻人深入一线,问民所需;主动走出去,学人所长;积极赶上去补己所短;以激情之心关注,用冷静之笔记录;立足工作岗位,争当高思杰式的“最美记者”。
参考文献:
[1] 宛保平.我们向高思杰学习什么[N].安徽日报,2016-01-06.
[2] 张岳.读懂高思杰[J].新闻世界,2016(1):43-44.
[3] 王灿发.从穆青谈当代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担当[J].新闻爱好者,2014(9):13-16.
[4] 高思杰.扎根基层一线,传递职业温度[J].三项学习教育通讯, 2016(4):61.
[5] 曹芹.时代楷模高思杰:植根颍淮,感动中国[EB/OL].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http://www.ahrtv.cn 2016-03-28.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