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目前,整体上看,公众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认识程度还不高,医疗机构对相关疾病的辨识度还不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工作仍亟待专业化、规范化。解決这些问题,需要更系统的顶层设计、更充分的资源投入,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据美国学者研究,企业为员工心理健康每投入1美元,可为企业节省运营成本5美元到16美元。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至少80%的企业开展“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目前,国内很多大企业也已经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引入专业机构的心理卫生服务,为员工减压。虽然国家对精神卫生疾病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但在医疗救治层面,提高全民精神卫生健康仍有很多障碍需要跨越。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0部门制定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提出,要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精神心理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正确对待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过,在现实中,公众对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认知度仍然很低。
老伴去世后,70多岁的北京朝阳区居民马建国(化名)一夜之间就成了暴怒老头,总是蛮不讲理,经常拿拐杖追打儿女。其实马建国老人是患上了抑郁症。据调查,65岁以上人群中,重度抑郁者有1%—5%,但他们中很少有人意识到或承认自己生了病。“大多数人对精神心理疾病认识不足,并羞于谈自己的精神或心理问题。”北京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指出,现代社会常见的路怒症、居丧反应等,都是精神心理疾病。对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认知率过低,加上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使很多人讳疾忌医。
专业医疗机构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筛查也常有“漏网”现象。“抑郁症常伴有身体不舒服。患者通常会到医院内科做检查,比如胃肠不适症状,查不出毛病,吃药也不管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黄世敬认为,由于精神心理病症没有特异性,容易被当成其他疾病治疗。“国内的医疗机构目前在接诊第一关没有开设‘身心疾病分诊台,往往在第一时间对相关病症做出错误的识别和诊断,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专家认为,传统中医讲求情志致病,就是对心理疾病造成的生理问题进行诊治。在西医教学中,也应重视心理精神致病的原理和表现,并渗透到各科目的教学和研究中去,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愈率。
面对社会转型、老年潮的到来,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严重短缺且分布不均的问题需引起重视。目前,在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人均40元的费用里,用于精神卫生的费用仅为0.98元。此外,精神科医师主要分布在省级和地市级城市,2/3的农村地区没有为精神卫生疾病患者提供床位。
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王刚认为,应加大精神卫生工作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精神卫生属于公共卫生范畴,精神专科医院承担了大量公共卫生任务。应制定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经费保障政策,明确相关防治项目的经费补助办法。还应推动不同层次精神病专科医院之间,以及精神病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精神科之间建立对口协作支援关系,帮助基层医院培养精神卫生专业人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部门的精神疾病防治能力。”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为精神卫生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方式。今年8月,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接力1010精神卫生公众教育项目”。基金会将在两年内招募1010位精神科医生,担任精神卫生科普宣传大使,通过录制、分享精神卫生科普微视频,增进公众对精神健康的了解,提高公众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据人民网 王君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