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去产能会降低增长速度,我以为这种看法不符合实际,而且似是而非。
大量的过剩产能压得价格起不来,有的价格稍微涨一点儿,生产就开始增长了。所以现在PPI已经是40多个月负增长了。煤炭、钢铁行业是负20%以上。相应的是大面积企业亏损,钢铁行业,沙钢、宝钢都在亏损。有一些地方拖下去会出大问题。只有实质性地去产能,物理意义上的去产能,真正把工厂关掉,才会使PPI和利润逐步回升。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去产能影响的是价格和利润,它不会影响增长速度,而是减亏损提效益。
严重过剩产能的出现,有结构性问题,有体制问题,最难办的还是体制问题。现在我们讲的去产能主要是重化工业,实际上最近几年,经历重大调整的还有出口行业,出口行业过去增长基本上是百分之二三十,去年是负增长,回调力度很大。现在是静悄悄地调整,企业经营困难,有的关闭,有的转到越南,有的经营不下去干脆跑路。
必须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不能用救助照顾的办法去产能。重点是解决好人的问题、债的问题、资产重组问题,特别是股权结构的问题。目前需要警惕的是,把一些体制问题并没有解决或者问题相当严重的、产能过剩大的国有企业,用拉郎配的办法捏在一起搞重组,这个办法不能解决已有的问题,而且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我有一个建议,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把国有资本划归地方社保资金,重点解决去产能过程中人的安置和再就業问题。有些国企的国有资本也可以划拨地方,因为这些企业的职工,大部分是在地方的,人是在地方的,这样的办法有利于央企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
此外,去产能不能只喊口号下指标,要有切实管用的机制。去产能实际效果怎么样,从大的方面看,是不是有好的机制,顶层机制上要有创新,不能用过去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办法,同时给地方更大的创新空间。我想提一个与碳排放权交易相似的思路和办法,简单来说,确定总量,分配配额,允许交易,奖励挂钩。具体来说,就是国家提出某个行业去产能总量的指标,按现有产能分配到各个省,奖励措施与实际减去的产能挂钩,同时准许配额交易,这样,竞争力强的地区和企业可以把自己的配额卖给竞争力差的地区和企业,竞争力强的地区和企业可以不减或少减,竞争力差的地区和企业可以多减,但其可以得到配额交易的补偿。
这个办法有三个好处:第一,有利于完成去产能的总量目标;第二,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第三,竞争力差的地区和企业能够获得补偿,提高去产能的积极性。
(摘自《北京日报》刘世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