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平
近年来,松滋市着力实施国家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以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试点县市落户松滋为契机,促进特教事业固本夯基、创新优化、内涵发展,为区域特教事业跨越提质、快速发展赢得了先机。
加强保障,夯实三大基础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松滋市委、市政府围绕全面落实提升计划的总体目标,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特校建设发展,做到特校特惠、特事特办。将特校标准化建设纳入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范围,在实施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校舍建设、学前教育项目建设时给予重点倾斜。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实施特校综合楼改造工程、学前部维修工程、塑胶运动场新建工程建设,特校功能分区明晰,设施装备齐全,环境优美,精致悦目。
着力加强队伍建设。理顺编制,配齐教师。按照师生比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每年为特校招聘专业教师,四年累计达11人。加强培训,高位引领。遴选优秀教师赴英国培训,安排教师到全国知名的宁波达敏特校跟岗培训,每年申请国培指标组织特校教师参训。提高待遇,激发活力。市特校教职工除按国家规定享有提高10%的基本工资和相当于本人基本工资15%的特教津贴外,绩效工资人均水平也提高15%。市政府还为特校教师设立了每人每月200元的特殊教育专项津贴,并对特校教师职称评定、专家认定给予优先政策。
着力优化资源中心。建设三级资源中心,形成“1+5+N模式”,即以一个一级资源中心为龙头,五个二级资源教室为骨干,N个三级资源教室为主体。一级资源中心获得市教体局行政授权,履行特校在读、随班就读、上门送读的师资培训、巡回指导、考核评估等职能;二级资源教室除了承担本学校随班就读任务外,还要发挥骨干作用,指导三级资源教室完善资源室以及普特教师、助学伙伴支持随读生的专业体系;三级资源室立足学校实际,积极创建融合氛围,为随班就读学生和送教对象提供专业服务。一级资源中心设在市特校,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以及学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于一体,主要针对全市残疾学生的差异需求,进行评估、安置和专业的动作及感觉统合训练、视功能训练、言语康复训练。
优化过程,构建三大机制
部门联动机制。全市初步建立了政府协调、教育主导、部门参与的管理体系。市人民政府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工作和国家特教改革试验区工作作为落实教育规划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体市委常委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每年定期到特校蹲点调研,听取汇报,商议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建立了政府领导负责、各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的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松滋市贯彻落实湖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实施方案》《松滋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教育体育局松滋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方案的通知》,各乡镇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按照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确保三年提升计划得到落实和国家特教改革实验区试点成功。市残联对全市残疾儿童进行了残情大调查,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实名调查登记,为0—16岁272名残疾儿童办理残疾证,为提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提供了依据。市民政局研究制定残疾学生帮困助学政策,将残疾学生纳入城镇低保,用于解决学生生活费,配合教育部门做好重残学生的教育与康复工作。市人社部门率先落实提升计划中教师待遇、职称评聘相关规定。市卫计局每年对残疾儿童进行健康体检,组织力量提供康复服务。
经费投入机制。市委、市政府组织全体市委常委到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蹲点式调研、体验式查找”活动,围绕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关爱特殊人群精准施策,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一是特校生均公用经费于2014年就达到6000元。二是在校学生落实“两免一补”,并纳入城镇低保,享受全免费教育。三是保障特校教师和在编职工按国家规定享有基本工资提标、特教津贴及特殊教育政府专项津贴,对送教上门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人员提供相应的工作和交通补助。四是市残联每年将残保金的百分之二十用于特殊教育职业培训和重度残疾学生托养服务,并积极向省残联争取助学项目。五是把特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专业指导机制。成立松滋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在特校设立办公室,组建专家团队,对全市的特殊教育工作实施业务管理和指导。一是为随班就读学生和送教上门学生提供个体层面的支持。如评估支持、教学支持、人员支持。二是为向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提供支持的群体进行支持。如为普校教师、家长等进行专业培训、提供咨询指导、指导课题研究等。三是为社会层面提供全面支持。如特殊教育舆论宣传、政策研究、组织协调等。指导中心现有专业教师30人,文海英老师参加了聋律动课标审定,廖君秋、吕红艳等五名教师获得了感统师、评估师专业证书。指导中心承担的荆州市级科研课题《中重度智障儿童个别化教学研究》、省教科院“十二五”规划课题《特校语文课题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无语自闭症儿童发音训练的实验研究》陆续结题,编制的《自闭症儿童发音训练手册》成为实施自闭症融合教学的经典案例。
提升质量,突出三大重点
定点送教上门。围绕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这一中心任务,松滋市承担的国家特教改革实验区建设的主要实验课题是“送教上门”。市人民政府组织专题调研,制定规划,专项发文,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改革实验区的总体要求和基本任务,明确各部门工作责任与工作要求,对送教上门的服务对象进行界定,对服务体系的构建提出要求,对服务流程的实施作出安排。
工作分五个阶段推进。一是调查摸底阶段,实行“一岗双责”。各乡镇基教干事、市直中小学、幼儿园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本乡镇、本社区送教上门日常联系工作,通过研判乡镇及社区学生分布情况,梳理出52名重残儿童为送教上门对象,在每个乡镇和社区设立一个送教点,每个乡镇遴选3-5名普校教师为资源教师,以普查大数据为基准,随班就读造册建档学生105人。二是建档建籍阶段,实行“台账管理”。对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家庭,排除迁往外地、随父母外出打工地治疗或就学、死亡等对象,确定其受教育安置方式。填写《松滋市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手册》(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评估内容和教学内容)交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统一存档。学籍管理部门建立学籍档案(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将所有送教上门学生纳入特校学籍管理。市财政将送教上门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据实拨付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三是阶段小结阶段,实行“终端量化”。送教服务教师限时每月三次,每次不少于3课时,做到月有所“事”,每月月底上交送教手册、送教图片、影像资料;“期”有所获,做到每学期“量质”同结;年有所“效”,学年集中评估,按时反馈到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四是深入推进阶段,实行“点面俱到”。每年在助残日、六一期间定期举办“共享阳光 快乐成长”文艺汇演,对服务对象进行走访和回访,开展节前“送温暖”活动;每年开展一次残疾儿童少年健康体检,不定期开展家长座谈、调查问卷等活动,定期举行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交流活动,并邀请市党政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推向深入。五是经验推广阶段,实行“在线共享”。建立特殊教育工作坊,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定期將最新的特教理念以及外出培训的内容上传,在线培训。同时,上门送教图片、文字资料全部上传于该群,供送教教师、各责任学校之间学习交流。
选点融合教育。在普校、特校、社区之间选好结合点,开展融合活动,使学生在融合教育中获得尊重,自信融入社会。一是学校主融,为随班就读学生选配品学兼优、热情主动的学生在学习、行动和生活上给予帮助,同伴互助,体现优势。二是社区多融,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社区中,变特校小课堂为社会大课堂,学生在超市、游乐场、公园充分体验正常人现代生活内容和方式。三是学生共融,让特校学生走进普通学校,感受别样的学习生活;普校学生走进特校,和特校学生一起开展活动。
重点差异发展。市特校秉承“尊重生命,共享成长”的教育理念,坚持“养德图强、阳光有为、挖掘潜能、自信融合”的办学目标和“快乐生活,精彩人生”的文化主题,蹲身守护,为孩子自立生存着想,为学生美丽人生奠基,实施“一人一案,一人一技”的个别化教育。学前教育以康复训练为主。学前部八年来年共接受了61名自闭症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其中有9名儿童康复效果特别显著,已经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5人在培智班就读。义务教育实施个性化课程定制,以生活文化课程、潜能开发教育为主,所有学生一人一案,根据自身发展程度定制课程。职高班重点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到校外的定点机构当洗车工、按摩师、洗发师。“给孩子们一双灵巧的手”“给孩子们一双勤劳的手”,个性化的课程设置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作者系松滋市教育体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