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振+高艺霞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为扎实有效开展网络党建工作,在正确分析網络党建的若干误区、充分有机整合相关影响要素的基础上,从创造网络党建环境基础、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促进网络朋辈实践引导、营造互育共育模式、建立健全网络党建机制等几个方面开展拓展与创新研究。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网络党建;朋辈教育;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160-02
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形成了多元思想激荡、国际形势日益紧张的复杂局面。加强高校网络党建的拓展与创新,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网络党建的研究背景
1.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需要。党的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决定了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方法选择。互联网技术是当今时代最伟大的基础性科技发明,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空间,人们用虚拟社会来加以概括……党提出要优化虚拟社会,建设好网络文化。”[1]
2.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网络媒体是多元化的政治文化环境,各色极端组织、宗教团体等对人的价值、国家存在等不同宣传造成网络社会中政治价值的多元化。大学生对社会的印象、对公共权力的评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得,互联网充斥的各种思潮对高校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影响。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广泛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网络世界。
3.培育培养青年一代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要力量。以智能手机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正对课堂教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互联网+”教育将颠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互联网进课堂、生活实践进课堂、创新教育进课堂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课堂模式,将成为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二、网络背景下高校党建的误区解读
1.内容与形式认识的误区。多年来,网络党建的形式大于内容,网络党建的误区主要体现在过度强调将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引入党员教育的课堂,却偏偏把互联网拒于党的建设与教育课堂的大门之外;过度强调采用网上形式的党员发展、教育等过程,却忽视了网络时代知识、教育学习与党建已发生质的变化这一重要事实,以至对今天教学与党建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束手无措、应对失当。
2.教育对象划定的误区。网络创造了共同环境,网络的传播不能自动区分党员与非党员。网络党建不只是针对学生党员,大学生中的共青团员、群众也是开展教育的重要群体。不能让学生认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是“朋友圈”里的内容和任务,制造隔阂、制造“阶级”、相互疏远,应是广泛的对全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只是在整个教育学习实践过程中更为优秀、脱颖而出的群体,经过具体周全的发展程序和群众、党建工作者等的认定(“成熟”),而发展成为的中共党员(预备)。
3.施教者范围限定的误区。在传统高校党建工作中,常采用“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由党建工作者“填鸭式”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灌输知识。而网络背景下,互联网作为平等自由的信息沟通平台,信息的流动和交互是双向式的,信息沟通双方可以平等地与另一方进行交互,而不管对方是大还是小,是弱还是强。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朋友圈中的任何人相互同时为教育者、受教育者。
三、网络党建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作用效度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络党建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因素归为网络环境、高校党建工作指导教师、学生党员自身群体、普通学生群体、线下学习实践环境等五类。
1.影响因素定量分析。调研上海某大学城H高校、S高校、Y高校的1 698名大学生,其中学生党员360名、入党积极分子539名、共青团员670人、群众129人。经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群众等对各个影响因素的自评度如下表所示。
[表1 各群体对各个影响因素的自评度分析][ 因素
群体 \&网络
环境\&党建指导教师\&学生党员自身群体\&普通学生群体\&线下学习实践环境\&学生党员\&0.31\&0.23\&0.29\&0.06\&0.11\&入党积极分子\&0.33\&0.22\&0.32\&0.06\&0.07\&共青团员\&0.35\&0.17\&0.29\&0.1\&0.09\&群众\&0.36\&0.12\&0.28\&0.15\&0.09\&合计\&1.35\&0.74\&1.18\&0.37\&0.36\&]
按权重,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群体的作用效度,依次是:网络环境、党建指导教师、学生党员群体、普通学生群体、线下学习实践环境分别为0.336、0.195、0.299、0.083、0.088。如下表所示。
[表2 网络党建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度][ 因素
群体 \&网络
环境\&党建指导教师\&学生党员自身群体\&普通学生群体\&线下学习实践环境\&高校大学生\&0.336\&0.195\&0.299\&0.083\&0.088\&]
2.影响因素作用效度解读释义。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的影响下,存在一定的弱项和不足,且从表1可知,越是没有受到党建工作者加以引导的学生,受学生群体的影响越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群众,受普通学生群体影响依次为0.06、0.06、0.1、0.15,朋辈影响在当代大学生中具有明显的作用。
表2显示网络环境的营造、价值引导、舆论场渲染等格外重要,并且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世界觀、价值观的影响效度达0.336。从调研来看党建指导教师的作用,并不能完全适应广大师生正在不断发展的思想文化需求,网络党建要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党建信息,在宣传、展示、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网络党建真正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3.重要影响因素的定性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营造网络环境、清朗网络空间、借助环境育人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长期浸透在网络中,网络中隐含的价值取向、信息导向对大学生产生了无声的引导。伴随教育国际化,各高校留学生、国际项目交流生等逐步增多,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导致多元思想激荡,网络舆论斗争、意识形态斗争情况复杂。新形势下,我们应注重强化网络舆论的引导、监测、应对和管理,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着力打造清朗网络空间[2]。朋辈辅导在网络空间内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成为可能,为青少年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途径和载体[3]。
四、加强高校本科生网络党建拓展和创新研究
1.创造网络党建环境基础。创造丰富的网络教育途径,深度开发网络党建教育软件功能、创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机APP软件,确保具有主动推送并在手机屏幕提示的功能。确保网络党建思想引领、教育引导、环境育人的丰富性,加强“三微一端”的建设,配备网络党建工作者、引导员参与到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讨论中去,及时互动、对他人的评论再评论、再引导,以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正确的网络舆论方向导向。积极倡导并努力办好“党员论坛”“党课指南”“书记网上信箱”等栏目,在党建工作者与师生网民之间搭建一座“交流思想、增强信念、巩固基础、促进党建”的桥梁[4]。
2.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网络党建不只是信息化互联网上党的建设,更要形成线下网格化党的建设系统。组建相应的领导工作机构,协调各方力量。为此,高校网络党建工作在领导体制上应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职能部门和网络管理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组织领导体系,从而构建起以学校党委决策层、党群系统职能层、院(系)党团组织实施层为纵坐标,以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工会、团委、学生会、网络管理部门为横坐标,上下结合、职能部门联动、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的立体运转组织领导的网格化体系[5]。
3.促进网络朋辈实践引导。主动出击,占领青少年网络朋辈辅导的阵地。坚持践行“首先引领自己,再去引领别人”“榜样示范、群体激励”。加强朋辈引领育人作用,用学生党员自身的力量,引领学生群体。积极参与网络治理,争做网络文明志愿者,体现先进性,传播好声音,为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贡献青年力量。建设宣传弘扬践行核心价值观队伍,是争取网络党建工作主动权、夺取网络阵地党建工作制高点的关键。建立一定规模、信息量大的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党建网站,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网上的重要信息资源。
4.营造互育共育模式。发挥党建指导教师的作用,对学生党员、网络意见领袖、学生“大V”加以引导。把高校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四进四信”的贯彻落实工作及形势与政策结合起来。不能让学生认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是“朋友圈”里的内容和任务,制造隔阂、制造“阶级”、相互疏远。学生党员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大学生努力奋斗成为的楷模榜样。开设“手机党校”,加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的教育引导,充分加强发挥“朋辈”大学生之间的互助教育和影响。
5.建立健全网络党建机制。高校网络党建是传统高校党建在信息传播、工作方式和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是网络时代整个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其机制是保证高校网络党建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的关键。首先,加强领导机制,应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其次,构建科学的实施机制,做到灌输、互动、自律、监控和评估的合理分工和相互协调。最后,构建可靠的保障机制,加强网建队伍建设、增加网络党建投入、保证信息数据安全,是开展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坚实基础[6]。
参考文献: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虚拟社会建设[EB/OL].[2016-10-
13].http://theory.people.com.cn/GB/48980/115862251.html.
[2]张效廉.强化网络舆论治理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N].人民日报,2016-04-07.
[3]网络朋辈辅导: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新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77-78.
[4]曹广全.网络党建:执政党建设的全新课题[J].党政干部学刊,2005(3):15-16.
[5]朱延华,沈东华.简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体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2):58-59.
[6]乐斌辉.高校网络党建工作机制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