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卢 楠
浙报集团最新人才招收过程与思考
——科学吸纳全媒人才,为实现“全面融合转型”新目标“招兵买马”
□ 文/卢 楠
一切工作的关键在于人。除了原有采编人员的再培训与重新转型以外,在有雄厚资本与资源为保障的同时,在全国各地媒体不断有裁员消息曝出的当下,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逆势而上,围绕意义重大、迈出新步伐的全媒体全面融合转型工作,目前正在大力进行全媒体人才的吸收与储备。作者阐释了遴选新人的过程与相关思考。
融合转型 全媒体人才 变革 浙报集团
卢 楠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钱江晚报》副总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对新媒体,我们不能停留在管控上,必须参与进去、深入进去、运用起来。”以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针,2016年底,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先后开启了全面融合步伐。这是报业集团党委思考已久、酝酿已久的关键一招,同时也标志着集团经过多年思想、组织、资源、体制、队伍准备,真正迈出了媒体全面融合最为实质、关键的一步。
可以说,本次全面融合工作,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进入21世纪以来,继2003年公司化改革、2011年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之后的第三次重大变革。
本次全面融合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巩固传统媒体主流舆论阵地,加快拓展互联网舆论阵地,着力构建以互联网传播为主要渠道、报纸传播为重要依托的新型传播格局。
在此基础上,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需要对采编队伍进行全面重构。目前,《浙江日报》开始推出以栏目制为载体,以全新采编平台、记者包等手段为支撑,以传播力指数为指标,以KPI考核为激励约束手段的全面转型工作;《钱江晚报》推出全媒体中心制,将采编、运营、分发合而为一,相融相促,旨在提升采编人员原创能力、精品生产能力、产品运营能力、用户集聚能力,同时要求采编人员能够适应全天候、全媒体、全流程作战。
以《钱江晚报》为例,除了传统板块,如新闻中心、编辑中心、特别报道等领域的全媒体化以外,新的部门架构大破大立,进行了全媒体、全流程、全方位的打通与整合,成立教育全媒体中心、卫生全媒体中心、浙商全媒体中心、旅游全媒体中心、房产全媒体中心、汽车全媒体中心、运动全媒体中心等,全部要求采编、运营一体化运作。
在此基础上,传统采编人员无疑需要经历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转型过程。
比如,有的记者从以自身为主转型为项目负责人,有的记者要向产品经理转型,有的文字记者要向视觉记者转型,还有的具备高精尖素质的记者要学习了解H5制作、VR运用、无人机拍摄、网络视频直播等技能,有的记者要了解剧本写作,有的记者则要学着成为一名“网红”……
更重要的是,所有采编人员要从以往长期形成的以纸媒为核心的生产理念与生产能力,向以移动互联网为终端的生产理念与生产能力转化。除了要对新闻资讯理念、内容、体裁、呈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彻底的创新甚至创造,还要熟练运用并掌握新媒体武器。
总之,在全面融合背景下,浙报集团对于传统采编记者的要求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但是,全媒体时代,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全媒体记者?是不是每一位记者必须同时身兼十八般武艺才够得上这个“全”字?
环顾四下,我们会发现,部分媒体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误区。
《钱江晚报》编委会对此进行过专门讨论。我们判断,要求一位记者同时具备高超的文字采编、图片拍摄、视频采集以及多种新媒体编辑、制作能力,这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这条路径不具备培养可能性。
一般来说,身兼数职的全媒体记者,对于本职之外的其他操作,往往只能停留在基本的信息补充采集层面。比如,文字记者现场拍图、摄像,的确可以有效填补视觉信息的不足,但在图片和视频的专业性上来讲,往往达不到更高要求。
其实,这是对全媒体记者的理念产生了偏差,焦虑感促使媒体管理者恨不得每一位记者、编辑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成为全才、通才,希望每一位记者都能够写得出美文,拍得出美图,剪辑得了视频,能当主持人,做得了微信公众号……
事实上,我们认为,全媒体采编能力,更应该由以下三种能力构成:
第一,多元化的团队整合与协作能力。比如说,通过三四人为一个采编小组的形式进行协同报道,采编过程有明确分工,采编内容完成之后,不同平台的分发制作,也有明确分工。
第二,全媒体生产链条从产品生产线上游至下游的科学统筹和管理能力。
第三,记者个人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特质,发现并将其发扬光大。比如说,一位文字记者,长年在音乐方面有特长,我们在即将推出的新版客户端上,为其量身定作相关音乐类栏目,这个栏目将涵盖新闻采集、个人作品展示、全媒体音频播放等等功能。
基于以上理念与认知,我们在招聘时并不求通才。但招聘策略和方向仍会和早年有极大不同。除了考察应招对象的采访能力、新闻写作能力等,更加侧重以全面融合工作的要求为指引,进行综合考量。
比如,这样的问题是我们的人力资源官一定会设置的:1.你认为什么是全媒体;2.你认为全媒体记者应具备怎样的能力与素质。以对招聘对象的全媒体素质投石问路。
此外,还着重考察以下方面的特质:
第一,是否具备足够强的新闻敏感性。海量信息时代,不光是信息量大,而且伪信息、不实信息更是甚喧尘上,占据相当空间。而且如今的信息来源不再是单一的媒体来源,社会来源成为主要信息通道。所以,在招聘时,新人是否需要具备从纷繁复杂信息中提取核心价值的能力,是被优先考虑的。
第二,是否熟悉不同传播平台的不同属性与特点。
纸媒、微博、微信、网站、APP,同样的新闻内容,在这些不同平台上应怎样才能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我们会选择一至两个最新的时事类或社会类题材对应聘人员进行考察。
第三,是否具备相关运营能力。是否有微信公众号等此类新媒体产品的运营经验。
在四川大学,我们了解到,有位女生在校就读期间一直精心运营着一个摄影公号,基于此公号,她以一人之力进行内容推送、吸粉、推广、维护等工作,最终这个公号通过了学校的新媒体项目竞赛,同时获得学校免费租用的场地,将公号从线上做到了线下。在接收了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OFFER之后,她还成功把微信公号以一个不错的价格“运营”给了下家。在校期间就具备这样的运营能力,当然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第四,是否掌握网络传播的相关技术。
不是要每个人都成为“程序猿”“攻城狮”,但如今的采编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基础操作技术才能立足,比如微信公众号的制作,比如新媒体内容的排版,高一点的要求,比如H5的制作,等等。
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评分,以此形成清晰明确的招聘目标,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人员招聘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效果。2016年年底,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统一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校招工作。在大连、成都、重庆、武汉、南京、杭州、西安等多地高校进行了多场校招。收到4000多份简历,在接近百里挑一的情况下,最终招收到70名新兵,为集团的下一步转型升级进行了比较好的人才积蓄。
目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招聘方向以两大类为主:一类是技术人才,围绕产品开发,新产品设计,产品运营、产品运维等方向;二类是新媒体采编方向。
为了更好适应全媒体发展需要,我们将传统的记者、编辑为主的传统序列调整为采编、技术、运营为主的序列。除了推进纸媒、手机客户端、网站等不同平台的融合,更多向采编、运营、技术三种岗位的融合推进转变。
而近年来的招聘工作,也多围绕这三大类岗位需求为主展开。从招聘类别上看,除了采编岗位,研发类、设计类、运营类、商务营销类、市场推广类等岗位也是集团当下比较迫切需求的。
具体而言,招聘岗位大约有新媒体采编、产品运营专员、C++客户端开发、数据运营、JAVA开发工程师、市场拓展、视频摄像以及剪辑、新媒体设计、新媒体运营、计算机运维、全媒体运营、节目编导、市场营销、视觉设计师,等等。
在大连理工大学,我们的校招工作过程中,有这样一位男生成了面试官们热议的话题。这位男生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初见时特别不引人注意。但他的简历却一鸣惊人:拿到过全国数学大赛的一等奖,同时还是机器学习领域——这一项当下最前沿技术已有小成的探索者。在招聘会现场,集团人力资源部门相关负责人立即联系国内数据挖掘界的大咖,当场和这位学生紧急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电话试”。考察了解之后,这位大咖立即给出建议:不要犹豫,赶紧拿下,这样的人才绝对有利于集团未来全媒体工作的开展,必须马上发OFFER,“先下手为强”。而这名学生也对接到集团的邀请非常兴奋。
事实上,浙报集团全年一直围绕全面融合工作而进行招兵买马的状态。除了集中的大型校招,针对集团的人才短板而一直不断地进行着动态招聘工作。仅2016年度招收的技术及运营类人员就达到百余人。
校招现场,浙报集团相关负责人向学生们介绍集团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划。
他们进入集团后,将全面采用互联网相应的考核方式,迎合新的岗位需求,改变新闻民工现状,发挥每一个岗位的主观能动性。
好的人才,需要从学校开始培养;好的全媒体人才亦然。
据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人力资源部首席技术人才官柴国雄介绍,在招聘过程中,通过和一些高校的接触可以发现,目前很多高校在新闻学、传播学类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传统课程和考核方式的仍占绝大多数。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根据国内媒体领域风起云涌的巨大变化进而增设新媒体传播、新媒体技术应用以及全媒体实战之类的课程。如今,高校熟练掌握并运用新媒体技术、有运营新媒体经验的学生,多为自学成才,以业余自发组织为主。这就使得在如今全媒体人才紧缺的形势下,高校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和社会上全媒体人才的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
在这一点上,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是浙江大学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受益者之一。据浙江大学新闻系主任沈爱国介绍,目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围绕全媒体人才培养,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开设了一系列课程。理论类课程,如媒体融合,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一般侧重于从理论角度剖析如今媒体的发展状态、新媒体趋势等;实践类课程如全媒体理论与实践、新闻摄影等,锻炼学生不仅要会写,也要懂得拍摄、剪辑以及后期基础素材的制作、各类新媒体技术运用等,把短板补齐。并且在授课时,关于新媒体方面的内容比重在不断增加。
同时,学院还专门开设了全媒体实验室,有相关新媒体采集制作的硬件设备一应俱全,充分满足了学生们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实战应用。
2013年,学院还推出了下属的学生实践平台——全媒体平台,目前主要以微信公众号“浙大传媒星空”为输出终端。
如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旗下不少微信号已经具备相当影响力。导师们会侧重于选题把关,而呈现方式、技术运用、内容采编等则会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而这种锻炼,不但提升了学生们的能力与视野,也使学生们在面对新闻媒体招聘时充满自信。
微信公众号“浙大传媒星空”目前已有1万+粉丝。其创始人,浙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林琰旻表示,自从运营“浙大传媒星空”以后,能明显感觉到全媒体人才的优势,“自己能拍能采能写能编,能够应对很多不同场面和状况,这个正是应对当下新媒体节奏的需要。大学最重要的是锻炼人的思维模式,除了运营新媒体这件事本身以外,还涉及到对平台的理解、对产品定位的分析以及团队管理,这些都比技能更重要。而其中形成的一些观念和做事方式,会给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据林琰旻介绍,在浙江大学,目前微信公众号做得好的学生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媒体人才在浙大校园内越来越多。而《钱江晚报》近年来也引进了多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培养出的优秀学生。
相应的,为了更好地满足全媒体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需求,接下来,集团也考虑推出多种合作模式,比如,到知名高校联合开设全媒体实验室,将高校科研优势、师资资源与报业实战资源进行强强联合;与著名企业,比如阿里巴巴联合开设实训营,通过阿里的大数据平台与技术,对实习生进行重点培养,并将集团作为实践点。这样“出品”的实习生将作为集团重点招聘对象予以吸收。此外,集团也考虑将一线人才送回学校,进行回炉再造,加强技能以及理论培训。
(作者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钱江晚报》副总编辑)
编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