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江苏南京 210036)
江苏省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分布与管理模式
王 彬,朱丽洁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江苏南京 210036)
[目的]了解村级防疫员建设现状,为优化管理政策措施提供支持。[方法] 分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对江苏省村级防疫员的身份、年龄、学历、管理模式和补助资金来源进行调查。[结果]江苏省村级防疫员多由乡村兽医兼任,人员数量和当地畜牧业发展水平相关,中青年人员占主体但学历相对偏低,江苏省村级防疫员目前存在政府签约、诊疗机构代管和企业化运作三种模式,以省、县两级财政补助为主,市级财政基本没有补助。[结论]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优化财政补助方式,创新管理机制,更好地适应畜牧生产方式变革之需。
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学历;职责;补助;管理制度;社会化服务
村级动物防疫员(以下简称村防员)队伍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基础,是动物强制免疫、畜禽标识加挂、免疫档案建立和动物疫情报告等重要防疫措施实施的主体力量。加强村防员队伍建设,是把动物防疫网络延伸到基层、把防疫措施落实到基层的关键举措,有利于重大动物疫情的早发现、快处置。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畜牧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动物疫病防控形势的不断变化,对村防疫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创新村防员队伍管理机制,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动物防疫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内容。
为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我国全面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措施。2005年江苏省启动组建防疫员队伍,承担畜禽强制免疫、完成免疫档案、加挂畜禽标识等工作。2008年,江苏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江苏省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注射劳务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防疫员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规范村防员队伍管理,明确在苏北、苏中畜禽养殖主产区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立1名村级防员,省级以上财政对苏北、苏中经济薄弱地区给予适当补助,苏南地区以地方财政补助为主。村防员队伍的建立,对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检疫监督、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技术推广等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2.1 人员构成
当前江苏省村防员队伍总人数为12 215人,主要由4类人员构成(表1)。长期在基层从事动物诊疗工作的乡村兽医成为了村防员队伍的主体,由于乡村兽医人数有限,各地通过公开招聘或是其他选拔方式,录用了一部分人员。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分流人员也进入了村防员队伍,这部分人数虽然不到全部村防员的8%,但因其技术优势,这部分人在村防员队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1 村防员构成
2.2 区域分布
从村防员区域分布来看(表2),受畜禽生产北重南轻、规模养殖比重北低南高、经济发展北弱南强大格局的影响,村防员主要分布依次为苏北、苏中、苏南。苏南地区村防员人数相对较少,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养殖总量相对较少,规模比重高,防疫意识强;二是基层兽医队伍健全,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大,防疫力量充分。
表2 江苏省区域畜牧业产值及村防员人数对比统计
2.3 年龄结构
从全省范围来看,村防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整体较为合理,以中青年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30~60岁(表3)。合理的队伍年龄结构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起到了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在生猪养殖主产区这种作用尤其明显。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苏北、苏中畜禽主产区村防员队伍年龄要显著高于苏南地区(表4),这主要是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资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年轻人才等因素及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
表3 村防员年龄结构
表4 60岁以上村防员区域分布
2.4 学历与职称结构
总体来看,村防员队伍的学历水平相对较低(表5)。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专门进行了实地座谈,虽然村防员学历水平相对较低,但这与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有关。对于50岁以上的基层兽医人员来说,他们大部分毕业于兽医专业院校,学历多为中专,但在那个年代已属较高学历。而对于高学历人才不足的问题,这与基层兽医工作任务重、工资待遇低、责任风险大等问题造就的比较效益不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有关。要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进入基层兽医队伍,需要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存在高度对应关系(表6)。
表5 村防员学历结构
表6 村防员职称结构
3.1 职责与定位
在实际工作中,村防员主要承担以下几方面公益性工作。一是实施强制免疫。国家规定对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村防员具体负责承担散养及中小规模畜禽养殖场户的免疫注射工作。二是防疫档案建立。包括畜禽免疫标识加挂、免疫档案建立、防疫信息录入和上传等。三是动物疫情报告。村防员常年在动物防疫第一线,能及时发现和上报动物疫情。四是规模场防疫监管。村防员对规模养殖场实行一对一监管。五是协助检疫。国家对检疫工作实行报检制,对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村防员通过考核录用为“指定兽医”,协助开展检疫工作。六是实施无害化处理。及时赴现场勘查病死畜禽、协助官方兽医按无害化处理程序办理相关工作。七是法规及防疫技术宣传推广。
3.2 管理模式
目前,村防员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政府直接管理、诊疗机构代管、企业化运作。
3.2.1 政府直接管理。是指村防员由乡镇政府或是县级兽医主管部门直接聘用和管理,国家给予村防员的劳务补贴由县级财政直接打卡发放到村防员个人账号,乡镇政府对村防员也给予一定的补贴。
3.2.2 诊疗机构代管。是指县级兽医主管部门通过乡镇动物诊疗机构对村防员实施管理。乡镇动物诊疗机构接受县级兽医主管部门的指导,代其履行对村防员的聘用、考核、工作安排等职能。国家给予村防员的劳务补贴由县级财政直接打卡发放到村防员个人账号,或者通过诊疗机构发放到村防员个人。
3.2.3 企业化运作。是指社会机构对村防员实行企业化管理,企业具体负责聘用和管理村防员,县级兽医主管部门或乡镇政府对企业的效能实行考核,而不是直接考核村防员个人。国家给予村防员的劳务补贴直接发放到企业。
3.3 补助资金来源
村防员免疫注射劳务费补助经费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省级以上财政补助为辅。省级以上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对苏北、苏中和苏南个别经济薄弱的革命老区。2007年以来,省级及以上财政安排村防员免疫注射劳务补助资金不端增加,2015年村防员免疫注射劳务省级以上补助资金5 40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补助资金合计达6 768.21万元(表7)。
表7 2015年省级以上财政及市县级财政村防员免疫注射劳务费补助资金
4.1 落实村防员财政补助政策
村防员收入相对较低,以2015年为例,省级以上财政补助资金对苏中苏北地区的补助为人均4 760元/年,苏北、苏中80%的县财政安排了村级防疫员劳务补贴,但人均不足1 500元,50%乡财政安排了村级防疫员劳务补贴,人均不足500元。由于村防员工作任务重,工资待遇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防员队伍的稳定性。因此,在加强省级以上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管、严禁截留、挪用、挤占等现象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大地方财政补助资金投入。省级层面通过逐步建立省级以上财政补助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挂钩机制,实现对地方补助资金的倒逼;市县层面要合理测算村防员免疫注射劳务补助标准,切实把补助资金按规定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4.2 提升村防员业务技能水平
全省村防员的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除能完成免疫注射、消毒等基础工作外,在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推广等方面难以适应工作需要。提升村防员业务素质的关键在于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要实现村防员全员轮训。省、市、县应分层次开展村防员专项培训,把村防员培训与农民技术员培训相结合、与各类专业技能比武相结合,为村防员搭建更好的培训平台。二是要增强培训的实用性。把法律法规、专业知识、技能操作、信息系统等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让村防员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三是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针对村防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综合素质等的不同,分层次开展针对性培训,细化培训的目标群体,切实提升村防疫员业务技能水平。
4.3 加强村防员管理制度创新
鼓励各地积极创新村防员管理机制,探索动物诊疗机构、企业、专业协会等管理主体模式,将政府花钱买服务的“钱”用在刀刃上,将“服务”认真做到位。要加强基层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对村防员管理主体和防疫工作的监管,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将“防疫效果”全面落实好。同时,要妥善解决村防员养老保险等问题。要帮助理顺村防员管理主体与村防疫员的聘用关系,签订聘用合同,并按国家相关规定,妥善解决好村防员的养老保险等后顾之忧,化解潜在的社会矛盾和上访隐患。
4.4 管理模式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从村防员队伍建设背景来看,其产生于2005年国务院推进新一轮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初期,主要目的是代表政府为畜禽散养户做好防疫工作,是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阶段性产物。经过10多年的运行和发展,村防员所处的改革背景、面临的防控形势、工作内容和任务等,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村防员管理中的一些问题突出暴露出来,亟需探索建立一种新型的村防员管理模式来破解难题。以企业化管理模式运作的兽医社会化服务是大的趋势和方向。因此,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不断推动村防员向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方向转变,是稳定和强化村防员队伍的重要途径。
[1] 赵殿国,栾延昌,张春姝,等.辽宁省海城市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情况调查[J]. 中国动物检疫2016 ,33(5):39-41.
[2]张磊,莫贞峰. 济南市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改革试点的做法及启示[J].中国动物检疫,2015,32(8):46-48.
[3]张 戎,张 志. 浅谈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 [J].湖北畜牧兽医,2014,35(5)94-96.
[4]郑海军,洪玉梅. 乡镇村级防疫员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建议[J].北京农业,2011(7):39-42.
(责任编辑:孙荣钊)
Distribution and Management Modes of Village-level Animal Health Workers in Jiangsu Province
Wang Bin,Zhu Lijie
(Jiangsu Commission of Agriculture,Nanjing,Jiangsu 210036)
[Objective]To provide support for optimizing management policies by understanding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village-level animal health workers.[Methods]A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towards targeted groups from south,middle and north Jiangsu Province to acquire information of their identities,ages,education backgrounds,management modes and sources of subsidy. [Results] In Jiangsu province,rural veterinarians often served concurrently as animal health workers,the number of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nimal husbandry. Most of them were at young and middle-age,with relatively low education attainments. 3 employment modes existed in these animal health workers,including signing agreements with government,being managed by clinical organizations,and commercialized operation. The fi nancial subsidy were mostly derived from provincial and county governments,rarely from municipal finance.[Conclusion]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further strengthening technical training,optimizing mechanism of subsidy and innova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so as to batter satisfy the demands of production mode transformation in animal husbandry.
village-level animal health worker;age;education background;responsibility;subsidy;management system;socialized service
S851.33
C
1005-944X(2017)03-0047-04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