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丹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学生的思考行为效率提升以及课堂专注度提高都有着积极作用。课堂提问,是促进课堂互动的有效方法。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学科。重视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是加强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问题 原则 方法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还较多,提问的价值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首先,许多教师只关注课堂提问的数量,而不关注提问质量。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提问的数量多了,教学活动就丰富了,而不是本着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当初中数学课堂成为满堂灌与满堂问的时候,学生频繁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利用无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其实并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更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的提问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喜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即便有这样的心理,教师也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部分教师总是在课堂中提问那些思考能力强,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这就使得学困生没有学习存在感,影响其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其思考的能力与积极性就越来越低了。
最后,教师在提问中不注重课堂反馈。在教学中,教师希望通过提问与学生的回答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部分教师会在学生刚刚回答问题的时候就将话茬接过来,一讲到底。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但不能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会让学生有麻木感,最后,让课堂提问成为教师的自问自答。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原则
首先,数学课堂提问要讲究层次性。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层次化课堂问题的设计,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让课堂提问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同时,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教师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进行分层,利用针对性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思考。
其次,数学课堂提问要讲究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往往能够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明确学习动机,这是启发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多分析数学教材内容,初中学生的心理,利用趣味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运动。
最后,数学课堂提问要讲究适度性原则。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要把握好,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贴近,才能促进问题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提问,把握好提问的频率,从而促进学生乐于思考问题,不要使学生产生疲惫感。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方法
做好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加强课堂提问创新,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
1.营造良好的课堂提问氛围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对于课堂教学氛围的关注度较大。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能为教师的课堂提问奠定基础。当代教师要学会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回答问题,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认真对待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更多积极地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性的提高。教师多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交换意义,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射击人员为什么用手托住枪杆去瞄准呢?”这样的问题,并让学生讨论起来。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肯定学生创新的想法,不管学生是否想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只要言之有理,教師都要给予肯定。在这样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中,课堂提问变得更加有效,有利于推动教学活动的深入发展。
2.利用问题悬念引导学生质疑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悬念的设置,引导学生走人到一个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谊染课堂氛围。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质疑,自主去发现问题,在悬念的引导下成为数学知识的知识探索者。
比如,在学习“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凸多边形,它除了一个内角外,其余内角的总和是2570°,那么这个多边形有多少条边?”因为内角和一定是180的倍数,所以这个问题首先要用2570除以180,得出的结果是14余50,由此可见,除去的一个内角的度数应该是180-50=130(度),所以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应该是2570+130=2700(度),那么,2700/180=15,加上之前130°内角的两条边,可以得出这个凸多边形共有17条边。通过这种问题设置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中来。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提问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来源,在教学中,教师将生活实例当成问题的产生地,有利于初中学生更多地从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
像在讲解有关于“随机事件”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思考生活中遇到的商场抽奖问题,并以其中的一次抽奖活动为例进行全班性探究,看其是否具有公平性。生活事例与学生的生活较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