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自由

2017-03-16 19:12刘蒙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创伤自由

摘 要:“三色”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指《红色》《白色》和《蓝色》,这是他和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茨共同编写的,也是他“电影作者论”的完美体现。红、白、蓝是法国国旗的颜色,它们分别象征着博爱、平等和自由。《蓝色》更是一出世便荣获了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蓝色》详尽刻画了在车祸中受到创伤的主人公茱莉这一形象,通过她对自由的追寻和对精神的重新建构,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乃至发出了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拷问。

关键词:创伤 人格重构 自由

在电影界,法籍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1996)被公认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顾忌”的大师。现实生活中混乱的政治让他想要逃离,他只好在影片中如同太极高手般,举重若轻地将一些政治和社会层面上的问题移植到个人化的层面上去探讨,所以他的作品非常重视个体精神世界,主角们总是在处于主宰地位的偶然宿命里挣扎着,从而让人们窥探到生活表层下的心理隐痛。

“三色”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指《红色》《白色》和《蓝色》,这是他和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茨共同编写的,也是他“电影作者论”的完美体现。红、白、蓝是法国国旗的颜色,它们分别象征着博爱、平等和自由。《蓝色》更是一出世便荣获了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影片讲述了茱莉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失去了丈夫和女儿后,在情感与记忆的囚禁下寻找自由的故事。自由究竟是什么样的?离我们又有多远呢?影片通过茱莉受到创伤后的无力挣扎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人是个孤独的个体,同时也发出了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拷问。即使在今天,此部影片依然值得回味。

一、创伤与治愈

基耶斯洛夫斯基非常看重电影的生命力,所以他总会运用拍摄角度、明暗变化、色彩转变和不同的镜头来获取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并将音乐镶嵌到主角的心理活动之中。影片围绕茱莉车祸创伤—疗伤—治愈这一条主线进行。

影片开始便预示着一场车祸的发生,镜头从车底仰拍,映入眼帘的是油箱漏油的特写,与之相伴的还有平时听不到的汽油滴落的清晰声响,这场在非常规拍摄下发生的车祸,夺走了茱莉的丈夫和女儿。镜头一转,茱莉在医院里如局外人般观看丈夫和女儿的葬礼,她佯装着冷静,但在大特写镜头下却显现着嘴角微微地抽搐和鼻翼翕动,哀痛的铜管乐响起,悲壮而又严肃,也就此定下了全片忧伤孤独的基调。这场车祸一方面打乱了她的生活秩序,带来无法抹平的创伤,另一方面又让她失去一切的绝对外来自由,米兰·昆德拉说:“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①茱莉便承受着这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因为生命的意义、生存的快乐都被这场车祸终结,她试图摆脱精神上的困境,试图用自我伤害来选择一条新的道路,所以,权衡之下选择了自杀。当她将吞咽不下去的药物吐出时,正对上护士那惊讶的脸;在尴尬的气氛里,茱莉说:“对不起,我做不到。”一场狼狈的自杀风波过去了!这个自杀的尝试是她对未来生活的茫然无助,是被命运抛弃后的安全感尽失。当生的本能战胜了死亡本能,茱莉却又开始了一连串象征性的自杀行为:卖掉房子、扔掉乐谱,甚至隐居起来。当发出刺耳声音的推土机将乐谱撕裂时,当侧逆光包围茱莉的面庞时,当小号音乐骤然响起时,当特写镜头对准快速擦撞在石墙上的手时,观者一定能在窒息感中深深地体会到茱莉的痛苦与忧伤。

影片中出现四次黑幕,如同休止符般给人一种错愕感,那是茱莉阻挠自己回忆往事的拍摄手法,渐渐变黑的银幕一如茱莉抗拒的内心,她不想让内心的伤口展示在现实之中,所以选择逃向黑洞般的心理体验。茱莉在丈夫与女儿的去世之后,经常会有蓝色的光线一直追随着她,随后响起低沉而又哀伤的音乐。那滤光镜下的蓝色光线就像她无法逃脱的牢笼,无论怎么挣扎和努力,回忆和情感是她躲避不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囚禁,音乐则能昭显出她内心隐秘的孤独和无助。

遭受创伤之后的茱莉拥有了政治经济层面上的“绝对自由”,而她心灵上相对自由的获得则是因为选择重新面对了过去,这也是她得到治愈的关键。自从隐居在新的城市里,她带着那个有蓝色钻饰的灯开始了新的生活,“不要带孩子的”房子,甚至改成娘家的姓氏,这些都是她为了逃避过去所采取的行动,这个行为其实是她潜意识里在思念丈夫和女儿。平静孤独的生活就像是一场戏剧,在她的脸上始终有张面具在遮蔽着真正的自己,以躲開汹涌而至的情感与记忆。在她以为可以与外界隔绝成功时,她却在咖啡馆里听到了窗外寂寥的单簧管乐器,在午夜时分听到了大街上打架斗殴的喧闹嘈杂,与同楼的妓女露丝有了交集,这一切使她的内心终究无法取得真正的平静,也根本不能做到与外界的真正隔离。毕竟那个漠然的面具并非她的自我本性,丈夫和女儿离世的伤痛一直深深扎根在她的内心。即使是一声音乐的撩拨,也能揭开情感的伤疤。茱莉开始真正面对过去是从发现丈夫的情人开始的。在得知丈夫拥有情人时,茱莉的追寻和查找显露了她的嫉妒之心,而这一嫉妒却在无意之间又削弱了她所拥有的“绝对的自由”,进而以毒攻毒,将麻木的自己一点点激活。当确知丈夫生前对自己不忠时,她的爱似乎一瞬间变成了虚无,于是,终于可以走出心灵羁绊。在她接受了又一次的打击时,也开始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茱莉获得了治愈,便开始继续丈夫未完成的事业,去书写那庆祝欧盟诞生的乐谱。曲子的前面依然保持着丈夫的创作,唱腔结束后,她也没加一个音符地完全沿用丈夫遗作的八小节音乐,“只是丈夫的吟咏部分是女低声唱腔,声音虔诚中略带甜美,茱莉则以高音假声,比丈夫的诠释多了很多悲剧感。”{2}茱莉试图将完成的乐谱送给奥利维,他却拒绝接受,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并不想成为茱莉丈夫的替代者,他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了乐谱,更是为了得到了茱莉的青睐。影片的最后,茱莉和奥利维走到了一起,她最终在爱的力量下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使心灵有所解脱。

二、爱的复苏和人格的重构

《蓝色》的表层叙述是个体生命在创伤之下追寻自由的故事,但意蕴远不止于此,它也向观者娓娓道来了受创伤后的茱莉爱的复苏和人格的重构。

首先是友情的复苏。在经历了惨痛的创伤后,茱莉曾对失忆的母亲决绝地说:“我什么都不想要,不想要爱,不想要友谊和怜悯,那都是陷阱。”她试图摆脱与社会的挂钩,独自隐居起来,但这种尝试无疑是失效的。当午夜大街上被群殴的人在楼下敲门求救时,茱莉的脸在一闪而过的蓝色光晕中显得紧张而又恐惧,她在声音消停出门查看时,门却被风吹得关上了,她无奈地发出一声短促的笑,这一定是命运的再次嘲弄,但是,她宁可在楼梯间呆坐一晚,也不愿求助于任何人,可见最初隐居起来的她,并不想交任何朋友。“镜头下茱莉与他人的距离间隔最多只是社交的距离(4英尺到12英尺),很少保持有私人距离(18英寸到4英尺)。”{3}这无疑也是她内心孤独的一个写照。邻居要求茱莉签下驱赶妓女露丝的文件,她冷漠地拒绝并表示“与我何干”,但当露丝拿着雏菊感谢她时,她却对露丝产生了好奇,一旦有这种情感产生,拒绝一切的心就会开始松动,茱莉渐渐地不再强硬地排斥一切人和事。在家里发现一群老鼠崽时,她甚至主动走向邻居家去借了猫,然后又拜托露丝进行了善后。随着镜头下茱莉与他人距离的渐进,她的内心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露丝向她求救时,彼时早已睡下的她,却还是果断地决定走进酒吧去施以帮助,这已经完全是朋友间很自然的事情了。不管茱莉承不承认,她抗拒友情的心已经在无形之中被露丝瓦解,作为同样孤独的两个人,她们甚至有了彼此相互依靠的温暖,这也是她自我情感重构的一个表现。

其次是母爱的回归。女儿安娜在车祸中的死亡,给茱莉带来了难以愈合的伤痛。在收拾遗物时,她看到了安娜留下来的蓝色糖果,强力压抑住内心的伤痛,然后兀自神经质地大口咀嚼着,她想要消灭女儿留下的证据,想要砸碎这残酷的现实和无休无止的回忆;逆着火光,激动到颤抖的茱莉空留下一屏的寂寞、孤独与对命运的痛恨。茱莉找隐居房子时的标准是“不要带孩子的”,从这点要求中,可以窥探到茱莉内心对安娜深沉的爱和她对一切可能引起回忆安娜的人事的拒绝。虽然影片之后再未有提到过安娜,但是从她以女儿的身份去养老院向失忆的母亲倾诉,再到后来因为杀害了一窝老鼠崽而让她难以自抑的哭泣中可以看出,那些深藏在潜意识里的攻击欲和创伤体验在进入到意识界的时候,她的创伤性记忆被触动,潜意识里的母爱也被召唤而出。当她因为自责而在泳池拼命游泳的时候,有一群穿着红色泳衣的小孩儿嬉闹着跳进了蓝色泳池里,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应该更能触发她对女儿的记忆。茱莉后来将未出售的房子送给了丈夫的情妇,其中绝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情妇肚子里的孩子,那是帕特里斯留在世间的证明,也是一条无辜的生命。此时的茱莉已经决定走出回忆的阴影,坦然去面对失去安娜的伤痛,她甚至提议让未出生的孩子沿用帕特里斯的姓氏;这是她心地善良的表现,又何尝不是母爱回归后的仁慈?

最后是爱情的升华。朱莉和她的丈夫帕特里斯在事业上很合拍,生活中也很恩爱,但车祸带走了他;茱莉的爱情也随之而去,空留一片记忆在心间萦绕。帕特里斯的遗作总会时时回荡在茱莉的耳边,这段音乐也正是茱莉心理意识的外化,她对丈夫的思念总会随时随地地涌现。与奥利维一夜情后的茱莉,在俯拍镜头之中对他只有无尽的陌生感,而奥利维仰视的角度里则是茱莉的无力和悲痛,她终是很难再爱上另外一个男人。真正瓦解茱莉心灵盔甲的是丈夫情妇的出现,她无法相信丈夫的出轨,于是再三从奥利维口中打听情妇的信息,然后去跟踪,这其实是她想要证实自己爱情的一个过程。但是当茱莉看到情妇脖子上挂着与自己同款的项链时,她明白了丈夫一定也深爱着情妇,这个发现不仅是她心灵治愈的关键,也是让她最终决定放下过往并重新面向未来的契机。从法院回来后的茱莉再次跳入泳池,她在池子里憋气,在经历绝望的窒息后终于开始释然。

影片有一个值得咀嚼的细节,茱莉自始至终都未曾摘下过自己的婚戒,即使在与奥利维感情日益深厚时,但她却接纳了丈夫的情妇,并把珍藏的爱情“移交”给了对方,这是她善性的体现,也是爱情的升华。茱莉决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点休息的空间,一个再次追求幸福的可能,于是她去找了奥利维,问他是否依然爱着她,得到肯定回答的茱莉终于可以收拾好残破的心灵,和深爱她的奥利维一起投入到对乐谱的创作中去。柔和光团下的茱莉终于享受到了久违的平静,与生命达成和解。

三、追寻自由与精神建构

影片一开始,导演便让茱莉在一场车祸下摆脱了社会责任,凭借其丈夫和女儿死亡的巨大代价获取了一种绝对的自由,然而她的内心却被不自由所统率。这正如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言:“《蓝色》中的牢狱是由情感和记忆这两件事造成的。”④这是无迹可寻的东西,在经过一系列的挣扎与抗拒之后,茱莉终究还是获得了相对而言的某种自由和解脱;从这一点来看,即使是有些悲观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也肯定了人生终极价值的存在,否则茱莉只可能走向死亡或者行尸走肉的道途,而不会得到心灵的一丝自由。之所以说茱莉只是获得了某种自由,是因为“自由不是纯粹的,而是相对的,就个体而言,自由是在生活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是一种对生活的认同、与生活的交融,而不是任何形式的逃避。”⑤当茱莉勇敢地面对过去,把未出售的房子送给丈夫的情妇时,当她继续丈夫未完成的遺作时,当她重新和奥利维在一起时,她的心境坦然而安宁,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由。

存在哲学认为自由是一种选择,当勇敢面对过去和解放自己的时候,才能获得某种自由;但自由同时又是奢华的,没有人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你或许可以在某些事情上获得解脱,但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也提出了“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样的?我们距离自由有多远呢?”然后他又通过茱莉的故事告诉我们,自由存在于内心之中,真正的自由则是内心的自由,他在探寻着自由,不停地走,不停地接近,却始终未曾到达。

影片的结尾,类似梦魇般的由弱变强的蓝色光晕之中显现着一个个单独的演员:梦醒后一脸失落的安东尼,呆滞失忆的茱莉妈妈,露丝在混乱的脱衣舞酒吧里迷茫的眼神,体检的情妇微笑着看向浸泡在一片蓝光之中的婴儿,哀伤失神的茱莉泪流不止。这些个体的最终结局都是孤独,这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即使是重新寻得幸福的茱莉依然在平静地哭泣着。这个结尾显示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悲观,同时也显现了对克尔凯郭尔“孤独个体”(精神个体、主观思想者,是主观思想者所直接体验和感受到的整个精神状态)的思考。⑥但特意设置的未出世的婴孩会不会是下一个希望呢?哭泣的茱莉和在蓝色海洋里的一干众人,让人不禁思考,追寻自由。这真的能让心灵获救吗?它真的能深入到个体生命的内心深处吗?人们又怎么能获得终极存在价值呢?其实这些问题,导演也已经通过茉莉做出了回答:只有放下心理创伤,通过对爱的寻求才能得到心灵的解脱,从而达到某种自由。导演不是主张二元对立的人,而是认为一切业已定好的对立其实都共存于一种状态之中,这对他的思考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一方面肯定和追寻着自由,另一方面又认为自由不一定能让心灵获得救赎(结尾处依然哭泣的茱莉便是最好的说明),也不一定能深入到个体生命的内心深处去解答疑惑,但至少爱,能让人们领悟到人生终极价值的存在,知道活着的意义。

《蓝色》是对“自由”主题的探讨,事实上,“它在今天的有效范围内不外乎是在群体利益的保护和社会权利的制衡方面。”⑦基耶斯洛夫斯基也在访谈中明确表示过“西方世界从政治和社会的层面实行这个概念,但在个人层面上,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一个问题了。这就是我想拍这部电影的原因。”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或者偶然的命运安排,若想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一个相对自由和救赎,按照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精彩的影像语言告诉人们的便是:即使是在困境之中也要保持微笑,勇敢地接受和面对一切的困难,积极地面对人生,这样便能实现自身的成长与精神的建构,甚至通过“爱”,还能领悟到人生的终极价值。

① 张秋:《不准调头:世界电影大师的救赎之旅》,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120页。

②⑤ 杨海燕:《中外经典电影作品评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页,第158页。

③⑦ 潘桦:《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年版,第76页,第119页。

④ 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1页。

⑥ 郑淑梅编:《世界电影名家名片二十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页。

⑧ 达纽西亚·斯多克编,施丽华、王立非译:《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杨海燕.中外经典电影作品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郑淑梅.世界电影名家名片二十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 潘桦.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解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5] 达纽西亚·斯多克编.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M].施丽华,王立非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6] 张秋.不准调头:世界电影大师的救赎之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作 者:刘蒙,广西师范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创伤自由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疗效观察
低位窦道伤口2例治疗经验及文献复习
格罗瑞创伤后的女性自我
浅析《仪式》中塔尤创伤的根源
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