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难临头》是美国当代作家琳内·沙伦·施瓦茨的一部描写9·11事件的小说。本文以这部小说作为研究起点,在概述帝国主义文化和帝国主义小说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霸权主义以及由此引发的9·11事件,并结合《大难临头》这部小说阐释帝国主义小说向9·11主题小说的转向。
关键词:帝国主义小说 9·11小说 《大难临头》
21世纪初,发生于美国的9·11事件标志着恐怖主义的正式来临,既是人类危机的信号,也是对帝国主义阴影下霸权文化的反思。从今天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众心理等各个层面来看,9·11事件带来的创伤至今未愈,美国社会对9·11事件的回应表现在政治行为和军事行动之中,表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反恐潮流之中,也表现在以9·11为主题的小说创作之中。本文将主题置于人类自身对抗危机的背景之下,试图通过对《大难临头》这部小说的深入解读,阐释帝国主义小说向9·11主题小说的转向。
一、帝国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小说
1.帝国主义文化 帝国主义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表达,它的核心内容是以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作为背景的一种侵略性文化,以剥夺他国的资源、利益,侵犯其主权等作为扩张动机,有明显的权力扩张性质。表面看,帝国主义文化的根基来自于世界经济市场、自由贸易等,所推动的是世界工业化,但是在实质上,它是一种基于政治意图的输出。简要而言,即以所谓的“进步”侵略“落后”。所以,从本质上讲,这种帝国主义文化之根主要存在于具有帝国实力的民族心理,经济、政治、军事行动只是这种扩张、侵略意图的表现形式而已。它的另一套语言是通过“我者”与“他者”的殊分、差异,构建出一幅虚拟的、出于想象的“优劣之分”,即所谓“亚种的”“非白人的”等等。
2.帝国主义小说 在文学中,小说类型影响最大,民众的接受程度也最高。这一半是基于民众喜爱小说,而大部分则基于它是实实在在的帝国主义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真实反映。也就是说,在《鲁宾逊漂流记》(笛福)、《远大前程》(狄更斯)、《黑暗之心》(康拉德),以及英国著名的简.奥斯汀等人的著作中,均透露出一种侵略者的伟大、一种占有者的古怪心理、一种发财致富后的控制力,以及那遥远的财富所支持的城堡、庄园、美梦等。也只有在《东方学》(赛义德)出版之后,人们才渐渐地意识到了这种“帝国小说”的真容,揭露了披在文学外衣下的“黑暗之心”。帝国主义小说如同《一千零一夜》那种令人愉悦的故事集一样,也具有一种传染性。不过,这种传染与远播并不是故事性的那种传播,即所谓的“好故事传千里”,反而是如同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军事一般透过文化的形态,在小说的外衣之下,让26个字母横穿大西洋、太平洋,让它们像哥伦布一样出发,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占有世界的每个地盘,从而宣布“这是我的地盘”“这是我的小说”“这是我的文化输出方式”——美梦式的扩张,一次次透过一本本小说,承载着帝国主义文化占据了整个世界人类的脑壳——这就是帝国主义小说的影响,它的动力本身就是帝国主义思想。
二、帝国主义小说到9·11主题小说的转向
1.帝国主义小说的转折与过渡——9·11事件 目前来看,世界上的恐怖主义种类之多,可以用李零教授的一句话来概括“恐怖主义一锅粥”。尽管乱,但其影响及危害却是惊人的一致。毁灭式恐怖主义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9·11事件,极大地震撼了全世界,让美国人的骄傲撒落一地。自此之后,世界也被泛泛地划分为两大对立面,即恐怖主义、和平主义。自此之后,恐怖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更为广泛的反抗,目前已经扩展成为一种反体制的潮流运动。这既是人类生存困境的表达,也是人类面对困境时的“斗争天性”,只是将矛头指向了统治阶层而已。
象征着帝国的“双子塔”倒掉了,美国人的优越也随之滑落。帝国主义小说再也不能对这种现象进行名正言顺的描绘,它需要转向,需要过渡,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支点来撬动心灵的沉重之物。9·11事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它更是文化上的,它標志着帝国主义小说的转折已经开始,表明了过渡的必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所以,在这次事件之后,美国人优越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整个国家出现了一片心理上的阴影,全国也布满了阴郁的哀伤。小布什的演说无法振奋人心,这种难以排解的“重大创伤”的宣泄,就逐渐地寻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途径,那就是小说。
在此事件之后,除了义愤填膺的政治评论,最能抚平美国人心灵伤口的也就是艺术——小说的艺术!相继出现了德里罗、麦凯恩、福尔、施瓦茨、麦克道尔、沃尔特、鲍尔斯等9·11主题小说作家。著作中最为典型的如《坠落的人》(德里罗)、《转吧,这伟大的世界》(麦凯恩)、《大难临头》(施瓦茨)、《特别响,非常近》(福尔)等。这些小说总是描绘主人公的自杀、死亡、恐怖、行为异常、疯狂等,以此来对9·11进行吊唁,实施抚慰,试图通过对9·11中的死亡情景进行图像转移,利用“转译”的艺术手法,驱走蒙于心灵之上的阴影之魔。
2.以9·11事件作为主题的小说《大难临头》 上文对主要的9·11主题小说作家及作品进行了简要提及,为了更为精准地把握这种主题下的小说内容,有必要选取一些作为示例,对其主题所涉及的素材、人物、主要情节、写作风格、叙事结构等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以下选取一篇琳内·沙伦·施瓦茨的《大难临头》进行说明。
此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职业是图书管理员。作者有意将其放在纽约市立图书馆,并为其赋予了语言学家的身份。在这种设置下,发生了些奇怪事件,即16岁时孪生妹妹不知原因地神秘死亡。而在这种死亡的影响之下,主人公沉默了,她因所谓的“家丑”沉默了,她悄悄地将痛苦隐藏于沉默的背后,内心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煎熬。剧情进一步发展,主人公开始变得不合群,不愿意与人交往,对他人逐渐失去了信任。主人公开始钻研学问,却不再言语,在无聊、枯燥、耗尽生命气息的故纸堆中打发着时间,表示了一种“沉默的反抗”。而这时,9·11事件发生了,她的精神游离状态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震动。她,主人公瑞纳特竟然在一个“寻人启事”上,认出了“外甥女”,那个被绑架的小姑娘,并且认为,只要小女孩不发声、不言语,也就是不否认,她就能够更好地与她在一起,不会再失去她。
在《大难临头》中,作者透过故事架构告诉读者,9·11之前的世界是无聊、黑暗、缺少光彩的。这就是为什么纽约会如此阴郁,主人公的妹妹会不知理由地消失、死亡。但是,9·11事件之前,没有人在乎,没有人愿意挑明对这种氛围的反抗,而是用主人公那种消极的沉默进行反抗——不交往、不信任。当恐怖分子开着飞机撞毁“双子塔”时,这种沉默已经变得无关紧要。因为真正意义上的纽约已经摆在了世界面前,它的名誉已经扫地。根据作者的逻辑,这是自作自受。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主人公瑞纳特才从日常的忧伤、无助、离群、沉默、拒绝交往中逐渐走出来。这不是由于心灵康复,而是这个令人震恸的事件,再一次以非正常的方式,刺激了主人公,并使其出现一种幻觉,精神失常,理智错乱。
从这个基本的分析可以看到,以9·11事件为主题的小说并不是诉说苦难,任何一个故事都透露着对美国自身的反思与不满。与此同时,也让读者在美国式的自由中,感受到了高高在上者被拉下马、被痛击、任人欺侮后的“不正常反应”——作者在小说中用分析痛苦的过程来化解痛苦,因此,小说总是透着一种理性之光,因为政治、媒体的言论在此会被灌进任何人的脑袋——再也没有人愿意听那些絮叨的废话,因为“双子塔”倒掉了,人们的信心也随之倒掉了!所以,作者之意图,就是通过展示美国社会本质上的非理性,对抗者的非理性,而烘托出受难者的无辜与不幸。也正是这种将伤口撕开,对其进行观察、分析的自由和能力,反而再一次说明了美国人重建信心的努力,抚慰伤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只是在选择方法上依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
3.从帝国主义小说到9·11主题小说的转向 在阐释一个事物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理解,并分析整体过程,从而让人们认识到它的内在运转情况。以上分析紧扣主题,对帝国小说、9·11主题分别进行了说明,主要从帝国小说—9·11事件—9·11主题小说这个脉络出发,分析并厘清了9·11主题小说之前的帝国小说处于小说发展史的开端处,简要说明后,以9·11事件作为中转枢轴,通过对9·11主题小说《大难临头》的深层探索,挖掘出了小说对美国社会本质的透视。9·11事件之后的美国,在迷茫感伤之余,开始进行全面反思:反思其过往的霸权,反思人性的真谛。所以,9·11主题小说是帝国小说后的小说,它是看待世界眼光的翻转,也是人们重新认识美国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 郑晓园.轰然倒塌的心墻——评美国作家琳内·沙伦·施瓦茨小说《大难临头》[J].名作欣赏,2013(3).
[2] 张加生.从德里罗“9·11”小说看美国社会心理创伤[J].当代外国文学,2012(3).
[3] 但汉松.恐怖之“网”?——托马斯·品钦《放血尖端》中的“9·11”叙事[J].当代外国文学,2014(3).
[4] 曾艳钰.后“9·11”美国小说创伤叙事的功能及政治指向[J].当代外国文学,2014(2).
[5] 张和龙.“9·11文学”:新世纪美英文学的审美转向[J].深圳大学学报,2014(2).
[6] 薇拉·纽宁,安斯格尔·纽宁.帝国虚构与帝国主义思想的建(解)构:殖民话语与后殖民批评再思考[J].外国文学研究,2015(4).
[7] 李建勇,杨灵仙.“9·11”后美国信息融合中心网络的形成、作用和启示[J].情报杂志,2015(3).
基金项目: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美国后“9·11”小说主题与叙事研究,项目号W2015178
作 者:田晓婧,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英语教学研究。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