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岩画中的巫术祭祀仪式与河套地区戏剧艺术的起源

2017-03-16 19:07闫敏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河套起源戏剧

摘 要: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阴山岩画中保留着许多巫的形象和巫术祭祀仪式画面,虽然这些仪式离戏剧的成熟形态还相距甚远,但从戏剧的角色扮演本质来看,可以将巫术祭祀仪式中巫的扮演性活动视为河套地区戏剧艺术的源头。

关键词:阴山岩画 巫祭 河套 戏剧 起源

内蒙河套地区背靠阴山,南临黄河中游“几”字湾,水草丰美,平原广阔,可农可牧,自古是我国北方各民族人民生活繁衍的乐土。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中保存着河套远古先民的美术作品——阴山岩画。这些岩画是河套地区人类活动的最早记录。阴山岩画主要分布在河套地区的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等旗县境内,创作时期上起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迄清代,跨度逾千年,数量在万幅以上。在这些岩画中有许多巫的形象以及神秘古朴的巫术祭祀仪式,从戏剧的角色扮演本质来看,可以将巫术祭祀仪式中巫的扮演性活动视为河套地区戏剧艺术的源头。

一、阴山岩画中的巫:河套地区最早的“戏剧演员”

戏剧起源问题是戏剧研究领域众说纷纭的一个学术难题,至今尚无定论。对于戏剧起源的说法有巫祭说、歌舞说、优戏说、百戏说、傀儡戏说、综合说等。其中,巫祭说与歌舞说涉及的时代更为久远一些。巫所主持的原始宗教崇拜祭祀仪式需要进行角色扮演,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因而,戏剧起源之巫祭说的信服者似乎更多一些。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提出:“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①这种推测是不无道理的。《说文解字》(五):“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从字型上来看,巫字上下两横代表着天和地,中间的人能够“以舞降神”,可见,巫的职能是在祭祀仪式上用舞蹈来沟通天地鬼神。王国维言:“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而此二者,固未可以后世戏剧视之也。”②他认为,巫和优是戏剧诞生的渊源,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巫的出现要早于优,因此,巫在巫术祭祀仪式中的扮演性活动可以视为戏剧艺术的真正萌芽。

对于中国北部地区戏剧艺术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北部地区的戏剧艺术不是原生的,而是外来的,有内地传入说、契丹传入说、蒙元传入说等。刘新和先生在《阴山岩画与中国北方民族戏剧艺术的起源》一文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以上说法均“对中国北方民族戏剧艺术处于胚胎阶段的历史观照不够,因而难溯其源。换言之,只有深入研究中国北方民族戏剧胚胎阶段的历史,才能找到真正的源”③。因而,探寻河套地区戏剧艺术的源头,也应当从原始社会时期开始追问。

1922年,考古学家们在河套地区发现了距今7-14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河套人”的头骨化石及生产生活遗迹。这项考古发现足以证明,“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地区,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是北方远古先民生活的乐土。在河套地区的阴山岩画中,至今还保留着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氏族部落岩画。此时期的阴山岩画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制作精细,内容丰富,想象奇特。这些岩画的大量发现,为深入研究原始社会时期的河套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为翔实、可靠的依据,也为探寻河套地区戏剧艺术源头提供了最为直观的资料。其中的人物岩画中有许多巫师形象,描绘了巫师作法祭祀的场景。巫师们有的带着面具,有的穿着羽衣,有的系着尾饰,有的安着鹿角,有的还拿着祭祀的法器,他们在祭祀之前所做的这些装扮,正是戏剧化妆艺术的前身。这些巫在祭祀仪式中的扮演和歌舞多是事先精心编排过的,具有一定的戏剧排演性。例如:“在磴口县托林沟畔发现的一幅狩猎舞蹈图中,舞者的化妆呈鸟妆,振臂翘翅而舞,这是阴山先民最古朴的‘化妆表演。”④因而阴山岩画中的巫不仅是河套远古先民的精神领袖,还可以称得上是河套地区最早的“戏剧演员”。

二、阴山岩画中的巫祭:河套地区最原始的戏剧演出形态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阴山岩画被大量发现。在众多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中,盖山林先生是贡献最大的一位。他的《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和《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奠定了阴山岩画研究的基础,他也因此被誉为“阴山岩画之父”。萧立广先生的《走进阴山岩画》是以盖山林先生的研究为基础,从“书画同源”和“画书同工”的角度解读阴山岩画。王晓琨和张文静合著的《阴山岩画研究》吸收了蓋山林先生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精心挑选了河套地区2842幅阴山岩画进行了系统分类和简要分析。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阴山岩画中的巫术祭祀仪式逐渐进入了研究者们的视野。笔者认为在这些巫术祭祀仪式画面中潜藏着河套地区戏剧艺术萌芽的最早讯息。

例如,在磴口县格和尚德沟山顶岩石上有一处高0.44米、宽0.54米的岩画,盖山林先生在其《阴山岩画》中将之命名为“图1234祈雨”。萧立广先生在其《走进阴山岩画》中分析这幅岩画时说:“该图的左上角是一轮被乌云遮住的太阳,右侧是一大片浓云,左侧中部是一只露首藏身的龙,龙头下站着两个小人,再下是一头羊形动物。这是一幅古人求雨图。”⑤对于此图的意蕴,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笔者认为《阴山岩画》“图1234祈雨”中左上角双环相套的图案更像是对日晕现象的描绘。民间素有“日晕三更雨”的谚语,意思是若出现日晕现象的话,天气有可能转阴,半夜可能会下雨。因而此图或许是巫师在祈祷日晕现象的出现,也有可能是巫师在日晕现象出现之时举行祈雨的巫术祭祀仪式。右侧多个圆圈相套的图案也不像是天上的乌云,倒像是巫师在记录祈雨的地点为一大片水域旁边,或者是巫师祈祷天降甘霖且雨水汇积成池,再或者是巫师在记录祈雨成功后降雨量之大。下方的倒在地上的动物应该就是祈雨祭祀所用的牲畜祭品。此图最具戏剧表演艺术特征的当为图中两个人物的活动,笔者猜想,这两个人或许都是祈雨的巫师。左边的巫师头顶上方的图案应为巫师们所特有的娱神所用的极为夸张的头部装饰,右方的图案或许是其身着的巫术服饰。右边的巫师系有一条尾饰,眼睛巨大,或许是带着放大眼部特征的面具。两个人物在祈雨之前都经过了精心的装扮,他们或者在扮演某位神灵,或者在扮演自己部落的动物图腾。这种举行巫术祭祀仪式之前的化妆与戏剧演员上场前的化妆极为相似。而且,两位巫师的动作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身体站立,大臂平举,小臂向下垂直弯曲。可见,他们的祈雨仪式是经过事先编排的,类似于对戏剧情节的设计。他们的动作之所以能够整齐划一,说明他们的娱神之舞是有节奏感的,口中或者是在念诵神秘的咒语,或者是在唱着动听的娱神歌谣。这种动作的整饬性和节奏性在其他类似的岩画中也有所体现,例如王晓琨和张文静合著的《阴山岩画研究》的“图1416”“图1962”“图2132”均是如此。再如:“在乌拉特中旗几公海斯勒太发现的四人组舞图,对于研究歌舞与戏剧的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组舞图中的四位舞者上臂连结成一条直线,两腿叉开,似在洞内(或洞口)表演。表演者的动作整齐规范,具有鲜明的韵律感和节奏感。”⑥阴山岩画巫术祭祀仪式中的舞蹈已具有中国古代戏剧艺术诗、乐、舞一体的传统美学特征。

阴山岩画中的巫术祭祀仪式还有许多巫师们对动物的模仿,如《阴山岩画研究》“图572”“图1135”中的人物造型是对蛙体生育姿势的模仿。“学者们认为,原始先民是将蛙的多子多产认同为女性的多产,以蛙腹象征女性的子宫。事实上,这也是原始宗教思维中生殖崇拜观念的体现。”⑦这种在巫术祭祀仪式中对动物的模仿性舞蹈,是戏剧艺术模仿性特征最原始的显现。再如:“在磴口县额斯占沟发现的一幅舞蹈图中有两个人正在进行仿鹿舞蹈表演,他们头顶鹿角,上身直立,双手并于胸前,目视前方,双足尖踮起,系尾饰,造型舒展、优美。”⑧可见,阴山岩画中的巫术活动确实是具有一定戏剧性的,因而可以将阴山岩画中的巫术视为河套地区最原始的戏剧演出形态。

康保成先生在谈到巫术与戏剧的关系时曾说:“世界文化史表明,宗教仪式往往是戏剧艺术的先导和源头。古希腊戏剧源于祭祀酒神的山羊合唱团,中国戏剧则源于沟通人神关系的巫与巫术。”⑨笔者猜想,阴山岩画中的巫术祭祀仪式或许就是河套地区戏剧艺术的母体和源头。

①② 王国维:《王国维论剧·宋元戏曲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第3页。

③④⑥⑧ 刘新和:《阴山岩画与中国北方民族戏剧艺术的起源》,《内蒙古艺术》1998年第2期,第41页,第43页,第41页,第42页。

⑤ 萧立广:《走进阴山岩画》,远方出版社2006年,第71页。

⑦ 王晓琨、张文静:《阴山岩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24页。

⑨ 康保成:《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第1页。

基金项目:河套学院2015年度教研课题“中国传统戏剧研究课程体系的多维立体建构”项目编号:HTXYJY15012

作 者:闫敏,内蒙古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河套起源戏剧
河套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
有趣的戏剧课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清明节的起源
近代晋陕移民与“河套”内涵变迁
万物起源
戏剧类